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续编_1
36644300000077

第77章 治體五治法上(8)

敬陳理財用人疏道光十六年

鄭世任

臣竊維天下之務。未有重於理財用人者也。顧理財用人之道。  皇上操其柄。而大臣亦得分其猷。大臣為 國家理財。非以厚封。在有以籌畫天下之大計。大臣為 朝廷用人。非以樹黨。在有以鼓勵天下之人材。臣知識淺陋。謹就管見所及。為我  皇上敬陳之。何言乎籌畫天下之大計也。天之生財。在官在民。祇有此數。與其設法徵求。開財之源。而財有限。孰若加意省約。節財之流。而財自足乎。欽惟  皇上臨馭以來。軫念民艱。加惠邦本。於凡不急工程。無益派辦。一切停免。固已敦尚節儉。為天下先矣。然經費有常莫患乎。因本款之不足致撥款之日繁。臣竊見內務府辦公項下。向由兩淮等處。將應交之項。解交充用。均屬有盈無絀。自道光元年。因兩淮欠交各項銀一百九十二萬餘兩。用項不敷。經總管內務府大臣奏撥粵海關稅銀三十萬兩。每年竟成定例。而兩淮欠項遂歸無著。應請仍將兩淮欠款。催徵交納。以充公用。庶提清原款。即可節省撥款也。又各省文職養廉。俱係動支耗羨。江蘇耗羨款內。向有鹽規匣費以津貼之。近年耗羨因災缺額。而鹽規匣費。又復欠不解交。每年請撥正項銀六萬八萬十萬不等。安徽省亦因鹽規匣費拖欠不解。逐年動支正項銀六萬兩。貼補耗羨。應請將兩淮欠解江蘇安徽匣費。及鹽規等款。悉數提清。庶耗羨足額。即可節省正項也。又貴州省耗羨。本屬無多。除動支外。歷係湊支運鉛節省銀兩。自道光六年。將運鉛節省一項。歸還鉛斤工銀十六萬餘兩。以後遂歷年請撥文職養廉銀四萬餘兩。迄今十年。已共撥銀四十餘萬兩。歸還之款有定數。請撥之款無窮期。應請將貴州省文職養廉。仍湊支運鉛節省之項。庶復還舊制。可以節省撥款也。至戶部大捐。每正項百兩。收飯銀三兩。查酌增常例。頭二兩卯。捐銀二千餘萬兩。計收部飯銀六十餘萬兩。籌備經費例。捐銀八百餘萬兩。計收部飯銀二十四萬餘兩。除一半歸公外。其餘一半銀兩。吏兵二部分半中之半。戶部分半中之半。堂官三成。辦捐司官三成。辦捐書吏三成。心紅一成。竊思開例。原為經費起見。每例飯銀。皆不下數十萬兩。全數歸公。於經費不無小補。何必分肥官吏。況此項飯銀。戶部所分最優。吏兵二部。已覺遞減。此外三部。皆屬向隅。即以戶部論。惟堂官與派辦捐納房之司官數員專分其利。此外滿漢司官。又皆向隅。似亦不成政體。如謂藉資辦公。則常捐飯銀。各省捐監飯銀。歷係堂官及捐納房官吏專分。足敷大捐辦公之用。何必於大捐飯銀而取盈乎。見今大捐已停。臣愚以為此項飯銀。及此外河工之解工部水利。並部庫收捐之四兩平餘。均應全數歸公。以充經費而協體制。庶以自然之財。供自然之用。節流即以開源矣。

何言乎鼓勵天下之人材也。人材之賢否。其旌別責成於大臣。大臣之激揚。其妙用操端於黜陟。黜陟當而後勸懲昭。勸懲昭而後官常肅。  皇上勤求郅治。澄敘官方。總以察吏訓諸督撫。而又寄以舉劾之權。保者靡不庸。劾者靡不准。任至專也。近來各省督撫。保者未盡得人。而當劾者亦未見其隨時甄別。迨至被人參奏。轉從而消彌之。又恐輿論不服。或以老。或以病。另案勒休。此而欲人知所勸懲。得乎。如湖南辰沅道翟聲煥被參勒休於前。又復以聲名平常之常慶題升於後。相繼廢弛。以致釀成兵練挾制重案。暱其所私而不顧地方。貽誤卒至。并其人而亦害之。且屬員之賢否。正不一致。彼耽於酒色荒於博奕者。溺職不待言矣。乃有吟詩寫字。風雅自高。究之訟獄不清。徵解不力。其為廢事則一也。彼習於殘酷中於貪鄙者。枉法不待言矣。乃有假公濟私。勒捐沽譽。其實苛斂民財。干營優敘。其為剝民則一也。全在封疆大吏。留心訪察。總以民情愛戴為主。荒淫者劾之。而曠官誤公之輩。亦有惰必懲。貪污者斥之。而干譽病民之徒。亦有奸必發。庶風氣克端。於察吏之中。隱寓安民之法。至各部司員。常與堂官接見。勤惰敏鈍。不難稽也。臣以為不徒考其勤而在觀其守。不徒取其材而在覈其行。守潔行端之士。必不為徇私納賄之謀。必不蹈奔競逢迎之習。其人率多悃愊無華。不留心物色之將。謹飭者視為無能。而縱恣者得計矣。廉隅者目為迂拘。而便捷者得計矣。堂官之愛憎。即為風氣之轉移。所關正非小也。今年恭值京察大典。各部院堂官。務當公忠自矢。為 國進賢。勿以毀譽為是非。勿以愛憎為取舍。其人有可用。勿以疏逖而屏斥之。其人無足取。勿以門生故舊而親暱之。勿以一事之細。概其生平。勿以一言之投。信其底蘊。更宜勿偏聽。恐傾軋之計行。勿隱情。恐屬託之風起。合才守品學而察之以明。覈之以公。庶保一人可收一人之用。此外查有庸劣之員。舉一二而劾之。黜陟兼行。而人材不患無勸懲矣。若此者。理財而財用不匱。斯為實心任事之大臣也。用人而人材奮興。斯為虛心延訪之大臣也。  皇上所以倚任大臣者在此。大臣所以報答  皇上者亦在此矣。請  敕下各直省督撫。及各部堂官。謹庫藏之源。裕儲蓄之計。嚴考課之法。審名實之歸。以仰副  聖主勵精圖治之至意也。臣愚昧之見。是否有當。伏乞  皇上訓示。

敬陳救時八策疏咸豐十年五月

潘祖蔭

本月十六日。奉  上諭。在京籍隸江蘇安徽浙江河南等省大小官員將如何團練隨同官軍助勦及防守一切事宜務須統籌全局與官兵聯為一氣其如何辦理之處各抒所見並各舉所知迅速奏聞毋得虛言搪塞等因欽此。仰見我  皇上戡亂除暴。拯民水火之至意。凡有血氣心知之倫。無不同聲感泣。況臣等世居江左。渥荷  生成。仰承  聖諭統籌全局。曷敢不勉效芻蕘。以冀仰酬  高厚。臣愚以為救時之策。大端有八。曰祈天命。收人心。明軍法。一兵權。飭吏治。勸民屯。翦賊支。協將力。書曰。敕天之命。惟時惟幾。又曰。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凝承宥密。消患無形。古者無司馬之官。蠻夷猾夏以命作士。漢書志刑而不志兵。蓋謂兵刑原為一事。方今賊勢披猖。而刑部獄囚至六百餘人之眾。溽暑熏蒸。將成疾疫。臣愚以為我  皇上治兵必先治刑。 敕下刑部。如在株連。即令取保待質。消囹圄之怨氣。即以迴疆場之殺機。一念好生。來茲萬福。臣所謂祈天命者此也。 國家厚澤深仁。淪肌浹髓。近歲以籌餉之故。一切權宜之政。未能盡行停止。如捐輸抽釐相繼並舉。補瘡穵肉。竭澤而漁。然非是則餉無所出。  朝廷不得已之苦衷。閭閻共喻。惟甫經收復之地。如鳳陽懷遠等處錢糧漕米。自咸豐十一年照例征收。惟正之供。原非橫徵加賦。惟該府縣久罹兵燹。未絕呻吟。方幸井里之得還。已迫催科之有日。易滋驚擾。無益輸將。 國家方制萬里。豈爭此尺寸之利。而不予以十年蠲緩哉。又各省應解京餉。逋欠太多。江南浙江藩司因之降調。以致追呼火急。民不聊生。各路大營。久虛撥餉。論急公之義。自應先實內儲。籌救變之方。豈可或遲軍食。請  旨飭下各藩司。分別款項。統計一年所入。幾成解京。幾成撥餉。斟酌盡善。不得稍有後先。至江浙皖豫歷年民欠錢糧。或係顛沛流離。或係困窮盡絕。款項已屬虛懸。雖徵亦無實濟。合無仰懇  天恩。推廣  萬壽恩詔。刊刻謄黃。大普  皇仁。概予豁免。從此民無怨咨。軍無謗讟。但使邊境乂安。農桑樂業。粟紅貫朽。指顧可期。臣所謂收人心者此也。書曰。用命賞于祖。不用命戮于社。自古以來。秉鉞用威。不得稍存姑息。今年賊由廣德州闌入杭城。擾及嘉湖所屬。則周天受堵勦不力也。直走長興。攻陷溧水句容。丹陽繼失。大營潰散。則和春等守禦無方也。夫囊瓦不誅。楚師所以日替。莊賈不宥。穰苴所以有功。使正月捻陷清江。  皇上即將庚長正法。則周天受等有所震懾。不敢效尤。而東南財賦之區。何至摧殘若此。臣所謂明軍法者此也。

本朝官制。承流宣化。責歸各布政司。其督撫等官。原以寄將帥之任。今則用兵省分。既有督撫。又有  欽差大臣。又有總統督辦幫辦各員。事權不一。幾於十羊九牧。江南大營將潰。和春調張玉良等赴援。何桂清不令前往。則以勢均力敵。兩不相下之故也。夫九節度潰於相州。無統馭也。諸宣撫潰於太原。無節制也。將帥特論其賢否耳。自今請凡就近督撫之地。兵將一歸統帶。不必更遣大員。庶幾責有攸歸。成功較易。臣所謂一兵權者此也。軍興已十年矣。誅鉏斬刈。羽捷頻聞。而賊氛愈熾。何也。將帥有攻勦之兵。州縣無堵禦之力也。近歲屢奉  詔旨。責成紳士辦理鄉團。而其效同於畫餅。蓋劣紳憑權藉勢。官尚可以相容。果其顧惜廉隅。每易釀成嫌釁。黃琮竇垿等所以被參劾也。故借資紳士。不若責成州縣。州縣果賢。不患紳士之不用命也。請凡近賊州縣。 飭令督撫揀擇文武幹才。奏明久於其任。進階加俸。一照軍功。優假事權。司道不得掣肘。為守令者。城垣其牆宇也。倉庫其囷窖也。四境其田里也。丁男其子孫也。攻城不下。掠野無資。則將帥可以用其追勦。殺一賊即少一賊。而殄滅有期矣。臣所謂飭吏治者此也。潢池小醜。 國家所以重困者。以不生不息之財。養不耕不戰之兵也。興師十萬。日費萬金。臨行有衣械之費。在塗有舟車之供。鄉兵人得百錢。便可飽騰有效。勒成部伍。勤其教訓。逐寇追亡。不出本境。故凡近賊州縣。戶口逃亡者。官即募人為耕。假以耔種。流亡來復者。官即簡其丁壯。編入冊籍。鄉兵既多。徵兵可以漸減。村堡相聯。號令相習。祗須蠲其租賦。便可備作干城。臣所謂勸民屯者此也。賊之喙息金陵。非有窟穴之勢也。夫縛元濟者必平淮蔡。誅友諒者必下江州。此賊非其倫比。原無根柢之謀。宜翦枝葉之勢。諸將狃於目論。必欲覆其老巢。頓兵堅城。師老餉絀。逆援四至。我力不支。潰敗之機。實由於此。今請舍金陵之攻。專事旁郡。扼天來之吭以收六合。撫舒桐之背以壁廬州。鎖池河之口以遏巢淝。復廣通之鎮以完高溧。形勢既孤。本根自舉。臣所謂翦賊支者此也。古人用兵。有十道並出。有三方並建。及其成功。歸於同心協力。 朝廷命將。不下十人。或已囗於穴中。或猶觀於壁上。尤其甚者。屠城陷邑。此失律而輿尸。斬將搴旗。彼乘機而報捷。各分畛域。坐誤事機。請  旨飭下各營統兵大員。一路出師。則諸路可為犄角。一方有賊。則四方合力兜圍。儻再觀望不前。定即均治以罪。庶幾千夫共膽。萬人一心。共奏膚功。削平大難。臣所謂協將力者此也。臣等應  詔攄忱。自忘檮昧。不勝悚切慚惶之至。

應 詔上中興十二策疏同治元年

蔣琦齡

奏為恭逢  詔求直言。心殷獻納。揣摩時勢。敬上中興十二策。仰祈  聖鑒事。竊臣蒙  恩准令回籍終養。適大河南北逆匪出沒。道路通塞不時。未克起程。留滯澤州。伏見去年十月  上諭。以時勢艱危命中外臣工有奏事之責者於用人行政一切事宜據實直陳封章密奏務期各抒所見等因欽此。臣伏讀再四。欽感難名。竊惟自古國家安危治亂。但視言路通塞。欣逢   皇太后  皇上聖明。沈機立斷。翦剔權奸。一切與天下更始。海隅蒼生。方共額手拭目以俟太平。渙汗之初。首以求言為務。  詔書愷惻。讀者莫不感動。臣雖休閒乞養之員。無當官奏事之責。伏念累世食祿受  恩。及臣之身。復蒙   先帝自翰林擢任京堂。涓埃未報。幸逢 朝政維新。求言  詔下。臣雖愚昧。而備員中外。遇事亦嘗留心。重以比年顛躓於兵戈道路。閱歷頗多。念古人江湖魏闕之言。欲副今日竭忱抒悃之  諭。勉陳芻蕘。妄希採擇。謹就目前情勢。敬擬十二策。曰端政本。除粉飾。任賢能。開言路。卹民隱。整吏治。籌軍實。詰戎行。慎名器。卹旗僕。挽頹風。崇正學。效愚者之一得。冀山海之少裨。語多觸犯。不勝悚惶。伏祈   皇太后  皇上俯鑒愚忱。垂賜聽覽。微臣幸甚。天下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