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诞礼(包括以后每年纪念性的生日)、冠礼(成年礼)、婚礼和丧葬礼是人生的四大礼俗。自古以来,人生礼俗就有饮酒的习俗,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降诞礼饮酒
降诞礼是人生的开端礼。在我国,自古以来形成的社会观念中,既重视男女之生,又重视男女之别。《诗经·小雅·斯干》中描写生了男孩“载寝之床,载衣以裳,载弄之璋”,以示尊贵;生了女孩“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以示卑下。《礼记》载,生了男孩,“设弧于门左”,左为“天道所尊”;生了女孩,“设帨于门右”,右为“地道所尊”。“弧”是木弓,用以象征男性的阳刚,“帨”是佩巾(与手帕相似),用以标志女性的阴柔。从生男孩门左方悬木弓,生女孩门右边挂佩巾这古礼俗中可见当时重男轻女的社会观念。
古代降诞礼仪式多放在婴儿诞生后的第三天,俗称“三朝”、“洗三”等。这天生男孩的家里要行用弓箭射天地四方的仪式,设宴庆贺。“洗三”是在这一天用艾叶、花椒等草药煎汤洗婴儿的仪式。白居易等人在诗中是这样描写这些仪式的:
洞房门上挂桑弧,
香水盆中浴凤雏。
还似初生三日魄,
嫦娥满月即成珠。
悬弧,洗儿,酒宴正酣,宫中由翰林撰写洗儿文,士大夫家则邀请亲朋好友吟诗欢宴。这是生男孩子的热闹场面,而生女孩子则大多不设酒宴。此后的满月、百岁(出生后一百天)、周岁是婴儿期最早阶段的过渡仪式日,自古以来便有宴饮的风俗。小儿满月宴请亲友叫“满月酒”,百日称“百岁酒”,周岁称“周岁酒”。这一风俗直到今天仍在全国广大地区流行。
人自婴儿期后,每年在诞辰日皆有简单的纪念仪式,也就是俗称的“过生日”。生日一般很少饮酒,但一家之长和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则在这一天大摆酒席,以示庆贺。尤其是上了年纪的长者很注重过生日,多设宴祝寿以庆贺。历代皇帝的降诞日大宴群臣之举,实际上是家天下的观念在人生礼俗上的反映,除了与平常人家过生日在高低尊卑上有差别外,其实质是一样的。
成年礼饮酒
成年礼是一个人由青少年期过渡到成年人期的仪式,我国古代通称为“冠礼”。成年礼饮酒在古代盛行。《礼记》规定,“男子二十冠而字”。在成年礼(士冠礼)的仪式中有饮醴酒的内容,其程序是筮日、加冠、易礼服、饮醴酒、受新名和以成人资格见长辈。女子成年的“及笄”礼也大体与此相似。
行成年礼时设宴请亲族饮酒以示祝贺的风俗在我国古代很盛行,后来渐渐地衰落了。但是在一些地区还可寻到它的痕迹或看到它的影子。《临潼县志》里有这样的记载:“人不知冠久矣。娶妇者前一日,冠拜见尊长,尊长斟以酒。或其遗意欤”。这说明后世也多将成年礼与婚礼合并的情况,婚娶前一天冠拜尊长实际上是行冠礼,而长者斟酒之举则明显带有古代行成年礼时饮酒的痕迹。除这种类型外,在其他某些地方直到清末仍然盛行古代成年礼的一些仪式。据民国二十五年山东省《东平县志》所载:“光复(指辛亥革命)以前,男子女子皆蓄发垂辫。女子至十三,不再薙(同剃)发,谓之留发。留发之后,即盘发作髻。留发之日,亲族俱具馈赠。为之父者,常设筵以飨亲族,十分隆重。”女子十三留发,是古代女子“及笄”礼俗的保留和再现。留发时设酒宴招待亲族的做法,正是我国古代冠礼饮酒的礼俗。
婚礼饮酒
婚礼是人生礼俗中的大礼,这明确标志着一个人进入了建立个体家庭的重要阶段,又被人称为人生中“划时期”的仪礼。
婚礼饮酒主要是指“合卺”和婚宴。合卺是新婚夫妇饮交杯酒的礼俗。古代合卺用一个葫芦剖成的两个小瓢盛酒(后世逐渐改用酒盏),一瓢给新郎,一瓢给新娘,两人交杯共饮,称之为饮“交杯酒”或“合欢酒”。南北朝以后,饮交杯酒的酒杯下面系上了五色线。两个酒杯分别由两个对坐的儿童拿着,盛满酒后再同时捧给新婚夫妇饮交杯酒。“双童连缕合欢杯”(张说《安乐郡主花烛行》)和“采童交捧合欢杯”(黄滔《催妆》)诗句都说此俗。合卺后,夫妇交拜,然后举行“坐帐”仪式,由傧相吟咏“去行座幛诗”、“去扇诗”、“去花诗”、“脱衣诗”和“结发诗”等,结束当天亲迎的仪式。在敦煌壁画“嫁娶图”里,我们可以看到唐代婚宴的热闹场面:新郎新娘在迎拜青庐(北朝风俗,婚礼在一种用青布幔搭成的帐子里进行)里卮觥交错的宾客,笙管悠扬的乐队和节拍轩昂的舞蹈,传送美酒佳肴的侍女和躲在屏风后面偷看婚宴的少女……唐代传奇中也有许多描写婚礼饮酒的场面,例如《郑绍》中就有夫妻饮交杯酒誓为伉俪的描写。从婚礼饮酒一事上可以明确地认识酒的功能,正如《酒谕》所说的:“非酒无以成礼,非酒无以成欢。”
婚礼饮酒之俗历代皆沿袭,只不过因时代不同,贫富有别,而使饮酒的方式和酒宴的侈俭有区别罢了,但是在民间的宴席中相比,婚宴是最隆重,最热闹的。
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中,还盛行婚宴饮酒唱酒歌的风俗。例如被称为“歌的海洋”的侗乡,婚宴上有主唱客对和客人们相互对歌的风俗。每首酒歌唱完后,宴席上的宾主都要齐声高呼“哟——哟喂”来助兴,热情洋溢的酒歌声伴杂着粗犷的呐喊声此起彼伏,颇为热烈壮观。下面选一首婚宴上的酒歌,借以略见其大概:
这杯酒来红又红,
喜客御驾下九重,
好事靠你把心费,
送个玉女配金童,
多谢送来一只凤,
今日寒舍多光荣。
丧葬礼饮酒
丧葬礼是人结束一生后,由亲属、邻里、友好等进行哀悼、纪念和评价的仪式,同时也是殓殡祭奠的仪式。丧葬礼饮酒主要指下葬出殡时宴请吊客和治丧人员的酒宴。
为死者祭奠酒的仪式西周以前已有,一直传到近代。这是属于祭祀亡者的礼仪,尚不属于饮酒的范畴。丧礼饮酒出现得较晚,在唐代还视这种习俗为不合礼仪的异端,并下令禁止。唐高宗龙朔二年(662)下诏:“如闻父母初亡,临丧嫁娶,积习日久,遂以为常。亦有送葬之时,共为欢饮,递相酬劝,酣醉始归……并宜禁断。”但是此风是禁不住的,许多富有者借出殡送葬之机,大肆铺张扬厉,炫耀自己的门第和财富。因此不惜耗费大量资财,大宴宾客,设醮诵经,超度亡魂。同时也借此大敛资财吊礼。在豪门的倡导下,许多小康之家也极力效仿,后来终于成为风习。许多中下层人家为此而倾家荡产。然而丧礼饮酒之俗虽不合古礼,又为大多数人所痛斥,但是至今还在一些地区盛行,成为移风易俗的主要任务之一。
关于丧礼饮酒的场面,在历代文献中多有描述,现引用袁世凯丧礼宴饮的资料,以说明豪家借此铺张扬厉的状况。
在第三个院子里,我们搭盖了一座高大的经棚,也是两层,棚上有兽脊,四面出檐。经棚上层是和尚、喇嘛和道士(各十五名)诵经的地方,四周用红、黄、白三色绸布扎彩。下层是招待宾客宴会和休息的地方,用红、蓝、白绸布扎彩……在其他两个院子里,我们搭了平顶的酒席棚。在酒席棚里,四面扎有红绸彩子。酒席分上、中、下三等:上席四水果,四冷盘,四热炒,四大菜,是招待来宾的;中席四冷荤,四热炒,三大荤,是总管、账房吃的;下席是四热炒,二大菜,是茶房、工人吃的……袁家每餐上、中、下席常开一百多席。
治丧期间,天天每餐常开一百多席,其奢侈程度由此可见。而平民之家丧葬饮酒,一是风俗如此,二是带有借酒食答谢邻里相助的性质。《胶澳志·民社志·风俗》:“葬之日,亲朋执绋并致赙奠辇舆埋筑。邻里相助,惟具酒馔,无夫(同伕)值,尤见古风。”是说青岛地区在清末民初时,一家有丧事,亲戚朋友邻居都来相助,有帮着造墓打坟的,有帮着送葬的,有送财物相助的等等。邻里亲朋来帮着办丧事,并没有支付工钱的,只用酒馔招待酬谢而已。这些做法正是流传下来的古代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