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木兰溪木兰江木兰河
37411800000016

第16章 九仙溪

一个“化”字,是当代仙游人的神来之笔;正是这大气魄的神来之笔,一举把九溪和仙水溪“化”成了九仙溪。

兴化大地,本无九仙溪。开篇的《木兰溪犇纠冀瓲木兰河》中写道:“从凤山的深沟密林中逶迤而出的九溪、仙水溪,一路穿山越谷,跌宕曲折,化作九仙溪,汇集了丰沛的水量,为多级水电站奉献心力后,在号称古典家具之都的榜头镇境内,汇入母亲河干流。”一个“化”字,是当代仙游人的神来之笔。正是这大气魄的神来之笔,一举把九溪和仙水溪“化”成了九仙溪。

九溪发源于仙游的最高峰石谷解东北坡的山间,一直携着山脉东北坡的丰沛水量,向北出境,流入永泰县内,汇进闽江的支流大樟溪。仙水溪也发源于石谷解周边峰群的南坡,一路向南奔泄,自古以来就是木兰溪的重要支流。九溪在北,仙水溪在南,石谷解群山的这一对亲兄弟,亿万年来,“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南辕北辙地各自流淌着。细心的仙游人发现,从地理位置的标高看,九溪在上,仙水溪在下,两兄弟之间的落差有数百米。于是,聪慧的仙游现代人,开始精心筹划,要让两兄弟拉上手来,让九溪溶进仙水溪,归依母亲河的怀抱,把水利专家说的术语“跨流域调水”变成现实。

“跨流域调水”,可不是一件说干就可以马上干的简单的事情。必须征得原流域区的同意,方可向上申报项目核批,这里面有多少细致的工作需要协调商讨。必须具备可行的施工技术和条件,好在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穿山打隧道成为了一项成熟的技术。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财力支撑,这好办,虽然财政困难,但仙游历来信奉的是“办法总比困难多”。这不是“套话”、“空话”、“唱高调”,仙游的许多事,还真的屡屡就凭这一招挺了过来。

实际上,从20世纪70年代,仙游就已开始准备这项史无前例的引水工作。1974年开始,省、地、县水电部门先后多次对项目着手规划、比较、论证。1990年8月,在充分的前期工作基础上,福建省水电勘察设计院开始编写开发设计方案。随后,福建省有关部门批准了这个项目。

为了确保把好事办好,仙游于1992年10月,成立了“九仙溪水电开发总公司”,一举把机构搭了起来,把名字亮了出来。木兰溪流域的历史上,第一次有了“九仙溪”的称呼。

总公司成立后,用了7年的时间,在九溪上兴建了溪尾、汾阳、前溪、柳园四座水库,形成蓄水群落,汇集了近70平方公里流域的水量;开凿了5.2公里长的隧道,串联起了四座水库,并实现了跨流域引九溪水溶进仙水溪,终于诞生了实实在在的“九仙溪”;利用两水之间的381.5米天然落差,在仙水溪上的出水洞口,建了第一级水力发电站。九溪一展身手,把每年带来的1亿立方米的水能,先化作电能,奉献给母亲河的子民们。之后,总公司乘势扩展,又用了5年的时间,在九仙溪上逐级再建了3座水库、3座水电站,形成了完整的四级梯次水力发电格局。四级电站,水量逐级递增,规模逐级扩大,发电量逐级增加。九溪引来的水,参与了每一级的发电,效能发挥到了极致。就这样,总公司用了12年的时间,兴建了7座水库,开凿了6条引水隧洞,建设了4座水电站,实现了年发电2亿千瓦时,九仙溪的水得到了科学的利用和合理的调度。

虽然还没有人去细致测量过,但曾经有人笑谈,按照“河源唯远”的原则,说不定从入海口到今日九仙溪源头的距离,会超过入海口到黄坑头的距离,或许木兰溪的源头之地还得改写。

一个“化”字的神来之笔,现代的仙游人已把它写得十分娴熟。继“化”回了九溪的上游后,经与永泰县友好协商,在永泰兄弟般情意的大力支持下,并给予2000多万元人民币的一次性补偿后,经福建省批准,2006年3月,仙游开建金钟水利枢纽工程,拦蓄北泄永泰大樟溪的粗溪中游以上年2亿多立方米的水量,开凿长26公里多的隧洞,把水跨流域又调到九仙溪中游。再通过一系列的管道,向仙游县东南部、城厢区、荔城新区、秀屿区西南部和湄洲湾北岸供水。工程从动工到2010年,只用4年时间,即建成金钟水库,当年4月28日正式下闸蓄水。这回,“化”字一气呵成,一笔挥就,写得酣畅淋漓,透着炯炯的精气神,母亲河每年又添加了2亿多吨的优质水。

在九仙溪沿线行走,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盘山公路顺着峡谷峰岭千旋百转,视线时而清幽深邃,时而开阔俊朗。峡谷间的泉流,飞湍急下,或冲砸在突兀的崖石上,或跌落在深幽的碧潭间,发出一阵阵高高低低的不同爆鸣声。远处的群峰是一派莽苍苍的黛色,眼前的峻岭却充溢着漾漾的翠绿,有时还会有薄薄的白雾如绸带般穿绕在峰岭之间。时不时的有不同鸟儿的不一样的鸣叫声,唱和般地婉转传来……虽不好说是移步换景,一步一景,却真真切切地是峰回路转,一转一景。散落在群山之间的7座水库,正是高原人说的“海子”,静静的天蓝色水面,时时飘荡着朵朵白云。微风过处,水面荡起蓝白相间的涟漪,犹如此时无忧无虑的思绪,慢慢地轻轻地向四周荡开。掩映在绿树丛中的4座水电站,正在不停地把上游的来水转化为电能后,又哗哗地把它们送往下游。在这样的溪边、山间行走,可以漫无目的地随性转悠,自由自在,忘却烦恼,全身心地体味回归自然的清纯。

眼下,旅游的风潮,早已席卷神州大地,回归自然、休闲度假的深度游正在兴起,甚至自驾游也将很快蔚成风尚。如九仙溪沿线这般,充满着自然韵味的山光水色,一定会成为受深度游和自驾游爱好者热烈追捧的地方。也许,“九仙溪水电开发总公司”可以未雨绸缪,着手考虑发展多种经营,充分运用自己的设施,盘活身边的好山好水,再挥一挥“神来之笔”,再“化”出旅游业的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