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木兰溪木兰江木兰河
37411800000008

第8章 南北洋

彻底成就南北洋的,是木兰陂水利枢纽工程。与木兰陂同步开工建设的南北洋感潮段防护堤和陡门、涵洞,相对固定了木兰溪下游感潮段的主河道,结束了木兰溪河海交汇、咸水淡水无序漫滩的历史,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隔河相望的南北洋平畴。

顺着堤岸,从入海口一路到木兰陂,我们穿越的是木兰溪流域最为精华的南北洋。

南北洋是通俗叫法,听起来碧波荡漾,极易让人联想起水之泱泱,洋之汪汪。可谁能想到,它居然是一片广袤的黑坳坳的实地平川,是福建省四大平原之一、著名的兴化平原的别称。

郑氏三兄弟“开莆来学”的年代,南北洋还真是泽国水乡,郁郁葱葱的南山松柏就清晰地倒映在潋滟水波之中,站在郑氏学堂的门前望去,满眼是一派茫茫无际的滩涂湿地。地理学家说,这片滩涂湿地是海积和洪积共同作用的产物。远古洪荒时期,戴云山的一部分在德化、永春、仙游交界处,分出两股余脉。一脉走向东南,起起伏伏,直至壶公山后,逐渐化作沿海台地山包;一脉强势朝东,逶逶迤迤,一直绵延到江口,甚至跨过芦溪,继续东去。两股余脉为木兰溪营造了一个庞大的面对大海的喇叭口地貌。在亿万年的岁月里,戴云山的强劲洪水,冲刷裹挟了海量的泥沙,不断地在喇叭口内沉积扩展。台湾海峡强大的潮汐,每日涨涨落落,无间断地翻卷着兴化湾,把海量的沉浮物携带进喇叭口。于是,喇叭口内地层一点一点地挪移堆积出海浦、江渚、浅滩……终于逐渐演化成了广阔的江海交汇的滩涂湿地,为冲积沉积平原的形成奠定了成熟的基础。

唐之前,还没有南北洋。不过,莆田的开发,已经初步显露了从山里往山外发展的必然趋势。先民们以族群为基础组织,抱团挺进海浦、江渚、浅滩。当然,个中的艰辛、惨烈,是我们现代的人无法用语言文字所能表达清楚的。正如哲人说的,“水是生命之源”。这话在南北洋平原形成的漫长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源源不断地给先民们带来福祉、送来新生土地的,是木兰溪的洪流和兴化湾的潮汐,而连绵不绝地把先民们辛辛苦苦开垦的土地无情地冲毁的,也是木兰溪的洪流和兴化湾的潮汐。千百年来,这样的拉锯战一直处于胶着状态,这样的喜悲剧一直在兴化大地上不间断地上演着。先民们就像愚公移山、精卫填海那样,一代接着一代,百折不挠,一寸一寸地扩大着土地,一寸一寸地捍卫着土地。这一眼望不到边的水乡泽国,就这样在先民们的血与汗中,一点一点地蜕变成实地家园。到了唐代,这一方水土上已崛起了不少以族群为纽带的同姓村落,许多地方甚至可以鸡犬之声相闻,袅袅炊烟相望,出现了村庄相近、相连的喜人景象。

彻底成就南北洋的,是木兰陂水利枢纽工程。陂首滚水大坝,拦腰截断滔滔东去的木兰溪,“上杀驶箭之奔流,下遏狂澜之狂激”。江流第一次受到了非自然力量的控制,先民们第一次成功地把咸水和淡水截然分开,为充分利用木兰溪淡水资源成功地走出了第一步。陂首南北两端分水大渠的修建,真正实现了“一水平分南北溪”,“水别东西流不断”,让南北洋第一次充溢着自然流淌的清清淡水,结束了围塘而居,靠塘灌溉的历史,提升了农业生产的自主自控能力。同步开工建设的南北洋感潮段防护堤和陡门、涵洞,相对固定了木兰溪下游感潮段的主河道,结束了木兰溪河海交汇、咸水淡水无序漫滩的历史,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隔河相望的南北洋平畴。正常年景,咸潮对南北洋农田的侵蚀基本堵绝,洋田的质量提高,耕作的条件稳固。开沟填塘的革命性举措,触发了南北洋大规模的土地整理与河网改造活动。先民们因地因势,把原来较大的咸水港道改造为淡水河道,填掉了原来一个个独立的赖以蓄水灌溉的大部分水塘,新开挖了纵横交错的能把系列大的淡水河道连通起来的众多沟沟渠渠,大大地扩展了农耕的面积,形成了集灌溉、蓄积、排水、行船为一体的便捷发达的南北洋水系。从此,南北洋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快步发展时期,终于成长为名闻遐迩的福建四大平原之一蜒兴化平原。

脱胎于水的南北洋,至今仍保留着湿漉漉的印记和水淋淋的记忆。南北洋的农田,民间有洋田与埭田之分。它记录的是南北洋与水争地,渐围渐垦,不断扩展的历史进程。大堤内最早开垦的土地是洋田,先民们为保护它,而在洋田尽处修筑的次堤防叫埭,进而继续在埭外围堤开垦。这样的新生地就是埭田。在漫长的开发进程中,这样的过程周而复始,在往复中不断向外扩张,于是有了一埭、二埭、三埭,也有了不断的拆旧埭建新埭,不断地把成熟稳固的埭田进升为洋田。梳理南北洋的古今地名、村名,也可探寻出从湿地演变到平原的清晰轨迹。带有浦、渚、沙、塘、墩、坂等字眼的地名,它的所在地及其周边,当是湿地滩涂中地势较高、较早开发聚居的地方。大量的带有沟、河、港、堤、陡、郊等字眼的地、村名,应该大部分产生于木兰陂水利枢纽工程修建的过程中。含有洋和埭等字眼的地、村名,则完全印证了南北洋渐围渐垦的不断扩展过程。可以说,南北洋平原上的每一个地名、村名,都在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共同诉说着南北洋艰辛而辉煌的开发史,诉说着先民们对木兰溪水系的深切依恋。

县治出山,加速了南北洋的开发;南北洋的快速开发,稳固了莆田立郡的地理、经济、人口、文化等基础。特别是木兰陂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先民们以南北洋为依托,把农耕文明发展到了极致。农业,精耕细作,一年三熟;教育,十室九书堂,经费有“学田”;文化,科甲鼎盛,文献名邦,莆仙戏繁荣,兴化话成熟;社会,村落密集,族群稳定,道德教化有道,人们安居乐业,民俗活动丰富活跃……莆田终于累积出了挺立八闽大地的强劲实力,兴化终于实现了从县到府的建制飞跃。经常有人会问,为什么莆仙话夹在闽南话和福州话的庞大人群中间,而始终能自成一体,没有被任何一方蚕食同化?最主要的原因应该在,木兰溪流域的成熟开发,从整体上构建了丝毫不逊于南北两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社会基础,从而孕育出了先民们从容、淡定、自信、顽强等语言生存、传承的坚实土壤。若是县治一直偏寓于大山的深沟密林之中,若是南北洋还是长满蒲草的茫茫湿地,历史自然早已毫不犹豫地把莆仙淘汰,更遑论已是失去立锥之地的莆仙话。要知道,语言环境横行的也是残忍的“丛林法则”。

如今的南北洋,乘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正全力实现从农耕文明到现代文明的大转身。荔城、涵江、黄石三个组团的工业化、城市化建设已具一定规模。横跨木兰溪的交通大道,在原来莆秀、涵黄二条公路的基础上,一下子增加了福厦高速铁路、向莆铁路、福厦高速公路、莆永高速公路和城港、荔港、涵港三条高等级的公路。木兰溪主干流和南北洋水系的大规模整治也在如火如荼地有序展开,随着工程的逐步深化,将一扫工业化初期造成的一些污染,还一个水清岸绿的南北洋。三个组团圈靠的中心地带,将作为大面积、大手笔的绿地保留、提升,届时,三组团一绿心的崭新面貌将成南北洋的代表性标志。近年,莆田最炫的关键词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这是彰显莆田特色,找准发展定位的里程碑式创举,此举堪比木兰陂水利枢纽工程对莆田发展的深远影响。眼下,南北洋已是实质上的半小时经济圈,在这样的基础上推行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管理体制一体化、市场体制一体化的综合改革,可说是水到渠成,事半功倍。可以预见,一旦试点工作初见成效,一座难分城乡的新型综合性宜居城市,将崛起在南北洋上,木兰溪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