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这里的书友可以先看看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
蒙古国位于东亚,是一个内陆国,北与俄罗斯接壤,东、西、南与中国交界,仅与两国接壤,是比较封闭的国家。现有人口约318万,以喀尔喀蒙古人为主。蒙古国原是中国的一部分,1924年11月26日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1946年中国政府被迫承认蒙古国独立。1992年2月12日国名改为蒙古国。蒙古国的矿产极为丰富,也是世界上平均年龄最年轻的国家之一,但是蒙古国有一系列的发展问题: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一直是畜牧业,经济基础非常薄弱,国民经济相当落后,人口相对稀少,工业生产能力低下。最大的贸易伙伴是中国。与中国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非常复杂。
蒙古国(蒙古语:Монголулс),别称草原之国,蒙语原意:永恒之火或永不熄灭的火。
【时区】UTC+8
【国家政要】
蒙古国总统就职
总统查希亚·额勒贝格道尔吉(蒙古民主党),2009年5月当选,6月就职;总理诺罗布·阿勒坦呼亚格,2012年8月被任命[1];国家大呼拉尔主席赞达呼·恩赫包勒德,2012年7月当选;[2]
【宪法纪念日】1月13日(1992年)
【国庆节-那达慕】7月11日。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取得胜利,7月10日,在库伦(今乌兰巴托)成立君主立宪政府。蒙后定其次日为国庆日。1997年6月13日,蒙古国庆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决定将蒙国庆易名为“国庆节-那达慕”。那达慕,蒙语意为“游戏”或者“娱乐”,原指蒙古民族历史悠久的“男子三竞技”(摔跤、赛马和射箭),现指一种按着古老的传统方式举行的集体娱乐活动,富有浓郁的民族特点。1922年起,定期在每年的7月11日举行,成为蒙古国庆活动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那达慕上的搏克手
【汇率】1美元=1225.90图格里克(2008年12月12日)
【用电】230伏特、50赫
乌兰巴托(UlanBator),
乌兰巴托
乌兰巴托(ulanbator),意思是“红色英雄城”,原名库伦,是一座具有浓郁草原风貌的现代化城市。它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面积470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4.2万(2004年底),其中70%的人口是年轻人,是世界上人口最年轻的城市之一。
乌兰巴托位于蒙古高原中部,肯特山南端,鄂尔浑河支流图拉河畔,海拔1351米。这里地处内陆,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冬季最低气温达-40℃,夏季最高气温达35℃,年平均气温-2.9℃。乌兰巴托南北两面是连绵起伏的群山,清澈的图拉河从城南的博格多山脚下自东向西缓缓流过,东西两面为广阔的草原,也是城市发展的走向。城市主要街区坐落在图拉河北岸。
乌兰巴托始建于1639年,称“乌尔格”,蒙语为“宫殿”之意,为喀尔喀蒙古“活佛”哲布尊巴一世的驻地。“乌尔格”在此后的150年中,游移于附近一带。1778年起,逐渐定居于现址附近,并取名“库伦”和“大库伦”,蒙古语为“大寺院”之意。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库伦为乌兰巴托,并定为首都,意思是“红色英雄城’。
它是蒙古最大的城市和政治、交通中心。市区沿着土拉河布局,呈狭长形,西部有乌兰巴托成吉思汗国际机场,市区南面有蒙古的圣山,山顶有蒙古人民革命纪念碑,可俯瞰全市。市中心有蒙古议会大楼,总统府和人民广场。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商业设施均较不发达,市区内四处可见大片的蒙古包和简易的木板房。连接中俄的铁路贯穿乌兰巴托,北至苏赫-巴托尔,南抵中国NMG的二连浩特。
节日
蒙语称“白月”,蒙古国日期与中国藏历新年相同,是蒙古民间最隆重的节日,称为“牧民节”,只在牧区庆祝。1988年12月,蒙古大人民呼拉尔主席团决定,春节为全民的节日。
自然地理
蒙古国深居亚欧大陆腹地,属东亚,乃世界第二大内陆国(第一大为哈萨克斯坦),地处蒙古高原。东、南、西三面与中国接壤,北面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为邻。大部分地区为山地或高原,平均海拔1600米。西部为山地,阿尔泰山自西北向东南蜿蜒。
位于中蒙边界上的友谊峰海拔4374米,为全国最高峰。其他蒙赫海尔汗山海拔4362米、埃恩赫塔伊万山海拔3905米、阿格拉山海拔3738米、尚德山海拔2825米、扎卢丘特山海拔2799米。
群山之间多盆地和谷地;东部为地势平缓的高地;南部是占国土面积1/3的戈壁地区。
西部湖泊较多。主要河流为色楞格河、鄂尔浑河、科尔布多河、克鲁伦河、扎布汗河等。最大咸水湖乌布苏湖面积3350平方千米,最大淡水湖哈尔乌苏湖,还有吉尔吉斯湖、库苏古尔湖、阿奇特湖等。
库苏古尔湖位于蒙古国北部,是蒙古国最大的湖泊,其水域总面积为2760平方公里,素有“东方的蓝色珍珠”之美誉。库苏古尔湖的动植物群落与位于其东部200公里外的俄罗斯贝加尔湖有相近的起源。
蒙古大部分地区属大陆性温带草原气候,季节变化明显,冬季长,常有大风雪;夏季短,昼夜温差大;春、秋两季短促。每年有一半以上时间为大陆高气压笼罩,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蒙古高气压中心,为亚洲季风气候区冬季“寒潮”的源地之一。无霜期大约从6月~9月,只有90~110多天。降水很少,年平均降水量约120~250毫米,70%集中在7、8月;西北部地区属温带针叶林气候,许多高峰终年积雪。
行政区划
蒙古国划分成1市、21省。
军力
1997年总兵力共有2万人,武装力量基本建制改为旅级单位。
2008年总兵力共有2万人。1997年对武装力量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其编制体制由师-团制转入了旅-营制。
经济结构参加在乌兰巴托举行的中蒙经济、贸易和科技合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
蒙古国经济以畜牧业和采矿业为主,曾长期实行计划经济,1991年开始向市场经济过渡。1997年7月,政府通过“1997年~2000年国有资产私有化方案”,目标是使私营经济成分在国家经济中占主导地位。2007年,蒙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宏观经济指标稳步增长,财政收入增加,汇率基本保持稳定。2007年,蒙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8.35亿美元,比前一年增长9.9%。2008年,蒙古国GDP为49.91亿美元,列世界143位;人均GDP为1980美元,列121位。
资源
蒙地下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的有铜、钼、金、银、铀、铅、锌、稀土、铁、萤石、磷、煤、石油等80多种矿产。额尔登特铜钼矿已列入世界十大铜钼矿之一,居亚洲之首。森林面积为183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8.2%(2004年12月24日蒙古自然环境部公布)。
自然资源保护20世纪90年代开始,政府注重保护自然资源,采取措施拯救濒危野生动物。截至1999年底,先后建立49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1800多万公顷,其覆盖率为12%,其中面积最大的达530多万公顷,最小的有1600公顷。自然保护区为保护野生动物,特别是戈壁熊、野马和野骆驼等濒危野生动物创造了条件,使世界稀有野生动物戈壁熊从20多只增加到30多只。野马绝迹后又从国外引进,已繁殖到130多匹,成为世界上拥有野马最多的国家。野骆驼的数量增加到600多峰。被列入世界红皮书的野驴在蒙古已大量繁殖,在戈壁地区上千头野驴经常成群出没,仅哈坦布拉格县境内就有3万多头野驴。蒙古野生动物中数量最多的是黄羊,全世界共有黄羊100多万只,而生存在蒙古的就达80多万只。辽阔的蒙古草原已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野马原本产于蒙古高原,学名“普热瓦利斯基马”,是世界上唯一未经任何驯化的野马种群。19世纪末俄罗斯人普热瓦利斯基将军发现了这**,并以他的名字命名。20世纪初,大批蒙古野马被俄罗斯商人贩卖到欧洲国家的动物园里。60年代,由于天灾人祸,野马在蒙古绝迹,仅在国外一些动物园里有少量野马生存,供游人观赏。为使野马这种濒危野生动物回归自然,重返故乡,蒙古于1991年4月专门成立野马回归委员会,同年6月,16匹珍贵的野马从荷兰用飞机运抵蒙古。为增加野马数量,并防止其近亲繁殖,蒙古还先后从乌克兰、瑞士、澳大利亚和德国引进野马进行繁殖。
工业
工业以肉、乳、皮革等畜产品加工业为主,木材加工、电力、纺织、缝纫和采矿业也具一定规模。
农牧业
畜牧业是蒙传统的经济部门,也是蒙国民经济的基础,素有“畜牧业王国”之称,主要饲养羊、牛、马、骆驼。农业以种植麦类、蔬菜、薯类和饲料作物为主。库苏古尔湖盛产鱼类。2007年,蒙牲畜存栏总数达4030万头,比前一年增长15.7%,创历史最高纪录。
贸易
蒙古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是中国大陆。在2003年,蒙古出口的46.6%出口到中国大陆,而来自中国大陆的进口商品占全部进口的24.4%。主要出口畜产品,进口机器设备、燃料、工业原料和生活日用品等。蒙古国的石油产品进口80%以上来自俄罗斯。
在蒙古投资和帮助蒙古建设的国家多为其周边国家,包括中国、日本、韩国、俄国等。
交通
以铁路和公路为主。铁路担负着全国货运量的3/4和客运量的1/3。铁路:总长1810公里(2006年)。公路:总长约49250公里(2002年)。机场44座(2007年)。河运航道580公里(2004年)。
具体情况
蒙古是一个地广人稀的草原之国,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5人。2010年蒙古国共有275万人口,其中喀尔喀蒙古族为主,约占全国人口的78.7%,还有哈萨克族、乌兹别克特等个少数民族。城市人口占总人口75%,牧民人口占25%蒙古族又分为多支。绝大部分蒙古人属喀尔喀人(也称哈拉哈族),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蒙古的语言和蒙古族的风俗习惯。在语言和习惯上相近的还有杜尔伯特人、土尔扈特人,额鲁特人、扎哈沁、明阿特人、浩托戈特人、布里亚特人。他们都属于蒙古族,因历史上驻地的不同而单独成为部落。其中以杜尔伯特人最多,大部分聚居在乌布苏省,少数居住在毗邻的巴彦乌列盖省和科布多省。布里亚特人大部分散居住在库苏古尔、布尔根、色楞格、中央、肯特、东方等省的北部各县。土尔扈特人、额鲁特人和明阿特人主要聚居在科布多省。浩托戈特人聚居在苏古尔省和扎布汗省。除蒙古族外,蒙古还有哈萨克族(占全国人口的5.2%,几乎全部聚居在最西端紧靠我国XJ的巴彦乌列盖省)。为数不多的俄罗斯人,散居在中、东部多省,基本上都是白俄的后代,现大都退出蒙籍,回归俄籍。
蒙古人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信奉萨满教。13世纪,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毗部时,萨满教仍为主要宗教。据史书记载,蒙古帝国成立之初,在上都举行的各种祭祀活动都是由萨满(即巫师)主持的。吐鲁(XZ)归顺元朝以后,藏传佛教(喇嘛教)萨斯迦教派法王八思1253年谒见大汗忽必烈,忽必烈即帝位后封其为国师。此后,元朝历代皇帝均继续聘封八思巴的转世人为国师,喇嘛教遂在宫廷逐渐盛行起来。但是,广大蒙古族人民仍信奉萨满教。一直到16世纪,格鲁派喇嘛教传入蒙古,蒙古各部首领先后皈依喇嘛教。他们秉承清王朝的旨意,在政治上、经济上大力扶植喇嘛教,并大量兴建寺庙。这样,蒙古从统治阶层到普通百姓,由信仰萨满教纷纷改信喇嘛教。以后的数百年内,喇嘛上层拥有与世俗封建主同等的经济地位和政治统治势力。喇嘛教成为渗入蒙古社会每一角落,支配全蒙古族人民精神世界和世俗生活的唯一宗教。1921年前后,蒙古有寺庙1118座,喇嘛逾10万人,占总人口的1/6(男性的1/3)。蒙古人民革命后,信教的人逐渐减少,乘余的寺庙也不多了。不过,喇嘛教仍在蒙古老百姓的信仰中占有主要位置,牧民凡移营、婚嫁、生老病死,有时还要请喇嘛卜凶问吉。乌兰巴托的甘登庙,仍有喇嘛百名,定时诵经。朝拜者络绎不绝,但多为牧区来的信徒。除喇嘛教以外,蒙古有极少数人信仰伊斯兰教和基督教。
教育
实行国家普及免费普通教育制。主要高等院校有:国立大学、技术大学、国立师范大学、国立农牧业大学、医科大学等。国民识字率高达90%以上。
1921年前,蒙古国的教育水平非常落后,没有正规的学校,全民识字率仅为2%。1924年以后,教育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蒙古国有100多所大专院校,国立学校占一小部分,福利学校居多。在乌兰巴托有6所汉语学校,2000多名学生。华侨学校在校生有420多人,其中300人是蒙古国学生,只有120人是华侨学生。在蒙古国还有公费学习的中国学生200多人,自费的1000多人。
蒙古国人最近对学习中文很感兴趣。在内蒙古大学学习中文的留学生主要来自于蒙古国,这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实力的显著增强有着直接的关系。
教育在蒙古国受到很大的重视,教育事业也不断的发展和发达起来。蒙古国已经基本消除文盲,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在大中专院校学习。蒙古国是青少年之国,全国人口的70%是未满35岁的青少年,蒙古青少年在国内外各院校接受高等教育。
截至2008年,全国共有2-6岁儿童224864名,其中102522名儿童接受学前教育。有4242位学前教育教师。全国有783所幼儿园,其中696所为国立,87所为私立。
全国有全日制普通教育学校748所,其中594所为国立,154所为私立。全国共有高校172所,其中国立高校38所,主要有国立大学、科学技术大学、教育大学、农业大学、医科大学、文化艺术大学、人文大学、乌兰巴托大学等,私立高校134所,主要有依和扎斯克大学、奥特根腾格尔大学等。根据政府间文化教育科学合作协定,蒙与50个国家交换留学生。
文化
喀尔喀蒙古语为官方语言。由于曾经是清帝国领土,所以在蒙古国境内,有清统治时期古迹,但是大多已年久失修。
蒙古国教育文化科学部文化艺术局主管全国文化艺术工作,下属国家民间歌舞团、国家话剧院、国家歌剧舞剧院、国家杂技院、国家音乐馆、国家木偶剧院和博格达汗宫博物馆、乔依金喇嘛庙博物馆、造型艺术博物馆、国家历史博物馆、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文化遗产中心、国家图书馆、国家艺术画廊等单位。
蒙古国科学院计划在首都乌兰巴托以南40公里处修建“中亚游牧民族历史文化综合中心”。蒙古苏赫巴托尔巴政府全力支持蒙科学院实施这一项目。根据规划,该中心由古生物学博物馆、匈奴学博物馆、成吉思汗博物馆、中亚游牧民族历史文化中央博物馆等11个部分组成,力图反映中亚游牧民族历史文化兴衰全貌。蒙古国科学院院长恩赫图布新说,修建该中心旨在向世界充分展示游牧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该中心建成后预计将吸引众多游客,有助于普通人了解游牧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风俗礼仪
1、蒙古国居民饮食习惯特点浓郁,食品以牛、羊肉为主,经常食用的蔬菜品种包括马铃薯、白菜、圆葱、萝卜等,喜饮酒;
2、向别人递交东西要用右手,以示尊敬;[6]
3、蒙古人忌讳别人触摸自己的头部和帽子;
4、与客人正式会面或共同进餐要衣着整洁,男士应着西装打领带,女士应化妆并佩戴首饰。
5、送客人离开时,主人不必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