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性格决定你的人脉圈
38006200000009

第9章 完全性格之“豪侠”(3)

7.找机会大展作为

如果你所遇到的上司是豪爽型性格的人,那真是值得庆幸,只要你善用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表现出过人的工作成绩,一旦时机成熟,绝对不怕没有深入发展的机会。

豪爽型性格的上司自己就长于才气,再加上心胸开阔,所以也最会爱护有才气的人,有句话叫“唯英雄能识英雄,唯英雄能用英雄”,用来形容豪爽型性格的上司很是恰当。你是英雄,不怕他不赏识你;你是英雄,也不怕他不重用你。

如果时机未到,你也要坚持愉快地工作,并且做得又快又好。这表示你的工作能力游刃有余,而他们也往往会看在眼里。同时你还要随处留心,一旦发现了可以有所作为的机会,就要筹划实现的方法。你的好的计划要相机提出,只要一经上司采用,便可以脱颖而出。

意见被采用,表明你有实力,也足以说明你的能力被肯定。你的发展如果遇到这样的上司就是好的开端,那么只要一步一步地走上去,迟早会出人头地的。

与豪爽型性格的人相处,不必如履薄冰、不必担惊受怕,有什么是什么,有什么说什么,只要注意以上几点,你就能够大展宏图了。好好把握,豪爽型性格人能让你梦想成真。

四、顺藤摸瓜——苏轼

豪爽型性格的人豪放爽朗、侠肝义胆、重情重义、一诺千金,他们背负理想,纵横在现实之中,义无反顾地履行对人生的承诺,血性、硬朗、可钦可敬。

宋代文学家苏轼,是这一性格类型的典型代表,性格直爽、绝无心计,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屠夫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这句豪气冲天的话是苏轼对他弟弟苏辙的即兴随谈,用这句话来描述苏轼的性格及其一生,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

苏轼性格豪爽正直,但由于不善于玩弄权术,因此一生充满坎坷。政治失意和仕途多难,使苏东坡在人格修养上达到封建士大夫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他的一生在政治的旋涡中度过,流放和贬谪跟随着他,但他的文人气质依然不改,豪爽性格的大度和宽容,在他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

公元1036年(宋仁宗景佑二年)的四川眉州,才子苏洵家中诞生了第一个婴儿,苏洵仔细观察孩子的面部,不禁心头一沉,但见他天庭饱满,鼻如悬胆,尤其是一双眼睛,犹如两泓山泉一般,神采飞扬而又清澈见底。

苏洵好久才对夫人说:“这孩子性格豪放,锋芒毕露,不通机变,日久必定遭人口舌之诬,一生恐怕多有磨难了。”苏洵的观察力是惊人的,对自己这第一个孩子,他道出了苏轼这一生的性格特征,自古豪放之人仕途总是不够顺遂,苏轼后来的命运也正应了这句话。

苏轼长大之后,经过全国选拔进士的会考获得应试第一,在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的褒扬提携之下,苏轼走上仕途,从此声名鹊起。

当时的朝廷之上,有新党和旧党两个派别。在神宗的支持下,新党代表王安石准备实施变法,而极为反对新法的旧党代表人物是司马光。两党争论激烈,而苏轼这时候在朝中展示了他豪爽耿直的一面,他洞察利弊,坚持己见,结果由于直言敢进,刚正、大胆、强硬,既受到新党的排斥,也为旧党所不容。

苏轼觉得王安石不论在具体的改革措施还是在举荐人才方面,都有许多不妥之处,没有根据当时的实际出发,不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也不利于朝廷的团结,后来新法实施的失败也正说明了这一点。所以,他对王安石持强烈反对的观点。而当时的守旧派领袖司马光赞同苏轼的观点,对苏轼大加称赞,并想借助苏轼的声望,来阻止王安石推行新法。

一次司马光在苏轼面前谈及王安石和他的新法,苏轼说王安石变法在大局上是为国为民着想,是为公不为私,有值得称道之处。但新法确有祸国殃民之处,他才加以反对。至于那“祖宗之法不可变”的信条,比起王安石的新法,更是误国害民之根!司马光听到这里,勃然大怒,高声骂道:“好个介甫(王安石之字)之党!”拂袖而去。从此,司马光也离开了苏轼。

豪爽直言的苏轼就此得罪两党,但心系百姓的他并不在意。豪爽之人的重情重义和慷慨无畏使他在艰难中昂然迈步,本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和一颗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在短短两个月之内,他相继写了《上神宗皇帝书》、《再上皇帝书》,对王安石的新法提出了全面的批评,引起了朝廷的震惊。苏轼把这种过于冒进的新法变革,比作“盲人骑瞎马,半夜临清池”,而不少大臣却猛击马背,让它跑得更快一些。所以他希望神宗皇帝尽情解鞍下马,停止前进,王安石手下的人听到苏轼的谈话,对苏轼大为不满,决定整治苏轼,给他一个下马威。

就这样,苏轼进入了一个受人陷害的阶段,时隔不多日,王安石新党中的重要成员谢景温上书诬告苏轼,说他利用官船贩运私盐。后虽经查无此事,但苏轼已厌恶了朝廷的党争,想外放就任地方官。这时,新党正想排斥异己便趁势把他贬到杭州,任杭州通判。

元丰八年(1085年),38岁的宋神宗病逝,年仅10岁的哲宗即位,由高太后摄权听政。

高太后一贯反对王安石的新法,掌权后,第一件事就是清除那些靠结党营私而爬上高位的官员。对那帮因反对新法而遭贬斥的人物,也陆续复用。这样,苏轼先被任命为登州太守,后又被召还朝廷,并在高太后的支持下,一年之内连升了三次,职权在副宰相以上。

司马光重新被任命为宰相,他主政之后,要全盘废除王安石所行的新法。苏轼在被贬的过程中,亲眼看到了新法推行后的一些好处,觉得不应该全盘废掉新法,因此,他又开始反对司马光的主张。

在一次会上,敢为天下先的苏轼独排众议,他认为:“天下所以不能大治的原因,失误在于用人不当,而不是法本身的错误。如今司马光要全盘废除新法,实属大错!”此言一出,不禁使司马光大惊,他不解地问:“你我过去共同反对新法,况又遭新党之害,为什么还要为新党新法说话呢?”豪爽的苏轼道:“一切据实情而定,乃是为官为政之道,不应存党派门户之见,也不应有私人政见之争。过去王安石急行新法,确有不当,但如今尽废新法,亦如换石而救溺,也不妥当!”

司马光听到这里大为恼怒,断然否决了苏轼的意见,拂袖而去。由于秉性豪放不羁,加之天生的忧国忧民意识,苏轼既不能见容于新派,又无法取媚于旧党,他的正直性格让他只能独自站在真理的一边。因此,刚跳出新党围剿的苏轼,又遭到旧党的排斥,而同时仍在朝中的新党余势也极力排挤他,使得他的处境极为艰难。他接连上书,要求外任,后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出知杭州。

苏轼出知杭州以后的一年多点的时间里,曾两次被召回朝廷,又两次改换任所,在哲宗10岁时,苏轼出任他的老师。哲宗刚愎自用、好大喜功,不喜忠诚老练之人,在一些政敌的谗言之下,哲宗逐渐疏远了苏轼。哲宗亲政以后,让一些奸佞之徒重归官场,这样,苏轼的厄运又来了。新党全部还朝以后,对元祐年间的执政大臣采取了残酷的“报复”手段,苏轼当然在劫难逃,先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贬至荧州,途中再次遭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一家老小在颠沛流离中到达惠州。

流放的生活是很艰辛的,而生性豪爽的苏轼以其豁达宽容的态度对待眼前发生的一切,他亲自动手,自耕自种,全家人一心一意过着苦中作乐的生活。后来朝廷下令贬苏轼为琼州到驾,昌化军安复,不得签署公事。琼州就是现在的海南,当时还是一片蛮荒之地。对于风烛残年的苏轼来说,这一次贬谪无异一次流放。苏轼闻之,以为抛骨琼州,不拟生还。他的这种心态,在他的许多诗文里可以看到。

但苏轼到琼州之后,却以豪爽性格中豁达爽朗的个性面对生命中的磨难,勇敢地生活了下来,并为海南岛的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仅使当地出现了大批的贤士,在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对海南岛的居民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元符三年,新君赵佶即位,他为了调和新旧两党的冲突,诏苏轼还朝,在北归的途中,才华横溢、乐观豁达的一代文学巨人因病长辞于世。

苏轼的一生诚如其父预言,大起大落,一波三折。他不附俗媚人,坚持不变的操守,是他命运多舛的原因。但他的豁达、豪爽,在危难面前的泰然自若,让后人景仰。他以超越现实的情怀面对世事不公的生命态度,体现了人格的风范。他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一生留下了很多千古不朽的名篇,豪爽旷达的苏轼,把一种性格演绎到极致,一生留下了许多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