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慧缘佛医学
38234000000028

第28章 内科疑难杂病治疗法(3)

【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一)气郁胃部胀满,疼痛,嗳气,恶心,或呕吐,嘈杂,吐酸,口苦,食欲不好,抑郁恼怒时胀痛明显,舌苔薄白或黄,脉细弦。

治法:理气和胃。

方药:苏梗10克,法半夏10克,川朴5克,茯苓10克,白蔻仁6克(后下),枳壳10克。

加减:吐酸明显,去川朴;加姜黄连0.6克或炒黄芩5克,淡吴萸1.5克,煅乌贼骨15克。

(二)虚寒上腹隐痛,胸闷恶心,呕吐清水,喜暖畏寒,头昏,疲倦乏力,面色萎黄,大便或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治法:补脾温中。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党参、炒白术、茯苓各10克,陈皮5克,广木香5克,砂仁3克(后下)。

加减:挟湿,呕吐腹胀,大便溏,苔白腻,去白术、党参;加苍术10克,川朴5克,姜半夏10克。

胃寒重,怕冷喜暖,吐清水,加制附片5克,干姜3克。

气滞,胸闷嗳气,加苏梗10克,佛手片5克。

(三)阴伤胃部灼热,隐痛,嘈杂,恶心,有饥饿感,但不能多食,食后饱胀,面色无华,消瘦,心烦,口干,或有腹泻,舌质光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养胃。

方药:一贯煎加减。北沙参12克,麦冬12克,川石斛10克,玉竹15克,白芍10克,川楝子10克,炙甘草5克。

加减:恶心呕吐,加陈皮6克,竹茹10克。

心烦口苦,加黑山栀10克。

胃酸少,喜食酸味,加乌梅肉5克,生山楂12克。

二、中成药

乌芍散每次3~5克,每日2~3次。用于胃痛、嘈心、吐酸等症。

左金丸每次3克,每日2次。用于胃痛、泛酸、呕吐。

气滞胃痛冲剂每次1~2包,每日2~3次。用于肝胃不和,气滞胃痛。

三、慧缘效验方:

金石斛8克,白藓皮8克,砂仁12克,炮山甲15克,小茴香5克,麦冬10克,北沙参10克,白芨6克,元胡8克,黄连8克,甘草5克。

蒲公英15克,粮酒1食匙,水煎2次后混合,分早、中、晚3次饭后服。用于慢性胃炎。

乌梅肉,略焙,饭后食1个。治慢性胃炎胃酸缺乏者(亦可食话梅或山楂片)。

四、针灸疗法

取穴:中脘、内关、足三里。

腹胀,配天枢、气海。

五、其他疗法

埋线疗法取穴同溃疡病。

六、佛禅疗法

每天禅定三次,每次20分钟。

每天摩腹三次,每次10分钟。

每日礼拜横三世佛和观音菩萨各二次,上檀香三支。

每日六观想一次。

六、肝硬化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由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肝脏逐渐变形变硬)。按病因可分为:肝炎后、酒精性、胆汁性、淤血1生(包括心原性肝硬化)、化学性(药物性)、代谢性、营养性及原因不明等多种肝硬化。在国内以病毒性肝为后肝硬化较常见。属于中医学“症积”、“鼓胀”、“黄疸”等病范围。多因长期嗜酒,饮食不调,情志郁结或继发于肝脏疾病之后,而致湿热内郁,肝脾两伤,日久则气滞血淤,水湿内停,气、血、水互相搏结,形成症积、鼓胀。由于郁热可以耗伤肝肾之阴,湿邪每易损伤脾肾之阳,所以病久常见本虚标实,相互夹杂的症候。

【诊查要点】

1.可有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长期营养不良、嗜酒等病史。

2.早期症状常不明显,可有右上腹隐痛或不适;晚期多见消瘦乏力,食欲减退,腹痛腹胀、腹泻,牙龈、鼻腔出血,或皮肤粘膜紫斑,甚或呕血、黑便,或有不规则发热等症状。

3.面色黧黑,或有黄疸,面部毛细血管扩张,面颈胸部蜘蛛痣以及肝掌,检查肝脏肿大或缩小,质地较硬,或脾脏肿大,晚期肝脏可能反见缩小,而脾脏是明显肿大,伴有腹壁静脉曲张、腹部移动性浊音等阳性体征。

4.可做血液肝功能试验、超声波检查和食管钡餐X线检查,以了解肝功能损害程度,并协助鉴别诊断。

5.注意观察有无上消化道出血、肝性昏迷等并发症的出现。消瘦等恶病质症状,肝脏呈较迅速进行性肿大,质地坚硬,表面不光滑,呈结节状。血液甲胎蛋白阳性,B型超声波或放射性同位素肝扫描检查发现占位性病变,有条件者可做CT检查。

【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辨证当分别标实和本虚的主次。标实为主的,治以疏肝运脾,用理气、化淤、行水等法;本虚为主的,治应补养正气,用温补脾肾或滋养肝肾等法;虚实夹杂者,采取消补兼施的方法。

(一)肝脾不和面色黯滞,头昏无力,食欲不振,右肋胀痛,脘痞,嗳气腹胀,大便常溏,舌苔薄,脉细弦。

治法:疏肝运脾。

方药:逍遥散加减。柴胡5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白术10克,陈皮5克,茯苓10克,木香5克,砂仁3克(后下),炒枳壳10克。

加减:脾虚为主,腹胀便溏较甚,去当归、柴胡;加党胡10克,淮山药10克,炒谷、麦芽各12克。

肝郁明显,肋痛嗳气较甚者,去砂仁、白术;加延胡索10克,川楝子10克,广郁金10克。

(二)气滞血淤肋痛如刺,腹部胀急,或青筋显露,形体消瘦,面色灰暗,颜面多血丝,肋下触有症积(肝脾肿大明显,质地较硬),唇舌发紫,脉细。

治法:行气化痰。

方药:膈下逐淤汤加减。桃仁10克,红花5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丹参15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制香附10克,枳壳10克。

加减:淤阻于络,肋下痛甚,可配地鳖虫5克,九香虫3克,另用参三七粉2克,延胡索粉3克,和匀分二次吞服。

病程较久,气血两虚,面色萎暗,神疲,消瘦,去三棱、莪术;酌加党参10克,白术10克,黄芪10克,熟地12克。

阴虚,齿鼻出血,舌质紫红,去桃仁、红花、三棱、莪术;加炙鳖甲15克,丹皮10克,生地12克,石斛10克,白茅根30克。

淤结水阻,腹胀大,有腹水,青筋显露,尿少,加马鞭草30克,泽兰10克,泽泻12克。

(三)脾肾阳虚神倦,食少,腹胀大,但按之不坚硬,下肢或有浮肿,小便短少,大便溏,次多量少,怕冷,面色萎黄或苍白,舌质淡或嫩红,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温阳行水。

方药:附子理苓加减。熟附子10克,川桂枝5克,干姜3克,连皮苓15克,焦白术10克,川朴5克,泽泻10克,大腹皮10克。

加减:腹水较多,加葫芦瓢15克,川椒目3克。

脾虚明显,神倦,气短,加党参10克,黄芪12克。

肾虚明显,面色苍白,怕冷,舌淡,加巴戟天12克,葫芦巴10克,鹿角片10克。另吞服紫河车粉,每次2克,每日2次。如有腹水,下肢浮肿、尿少,可配服济生肾气丸,每次5~10克,每日2次。

(四)阴虚湿热面色暗黄,现血缕、红痣,鼻衄,齿龈出血,或腹胀大,腹皮绷紧,青筋显露,下肢浮肿,时有低烧或发热,虚烦,口干苦,泛恶,小便赤少,苔薄白罩黄或灰腻,舌质绛红有裂纹,或暗红有紫斑,脉细弦数。

治法:养阴利少,清热化湿。

方药:参麦地黄汤,菌陈四苓汤加减。沙参12克,麦冬10克,石斛10克,生地12克,枸杞子10克,猪、茯苓10克,泽泻12克,车前草15克。

加减:湿热盛,酌加菌陈15克,金钱草15克,败酱草15克,生苡仁12克。口苦泛恶,再加黄连3克,制半夏10克。

龈鼻衄血,加黑山栀10克,制大黄10克,白茅根30克,大、小蓟各15克。

小便黄赤,量少,加马鞭草30克,冬瓜皮30克。

苔腻白或灰,湿浊偏盛,去生地、枸杞子,酌加佩兰10克,制川朴5克,法半夏10克,陈皮5克。

低热不清,加青蒿10克,黄芩10克,炒白薇10克,鳖甲12克。

以上药物,当根据病情选用,注意阴虚与湿热的主次,酌情配伍。如湿热为主的,应清热与化湿药合用,阴虚为主的,应养阴之中佐以清热,不宜采用温燥化湿之品。

(五)水气搏结,腹水骤然增长,胸腹鼓胀绷急,气息不平,不能平卧,食饮不下,得食则胀甚,大小便少而难解,或有黄疽,苔腻,脉弦数有力,正气尚未过度损伤。

治法:攻下逐水。

方药:煨甘遂15克,商陆10克,大腹皮、子各12克,大黄10克(后下),黑丑10克,沉香1.5克(后下),郁李仁10克。或用煨甘遂1克,黑、白丑各1.5克,大黄1.5克,沉香0.6克,琥珀0.6克,蟋蟀0.6克,研粉和匀,分3次服,每日早晨空腹时服1次,水甚者,日服2次。

用攻下法须注意体质,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适可而止,如反应重,呕吐腹泻严重者则停止服药。

此外,如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时,应及时采取中西医综合措施进行抢救。如输血、输液、三腔管压迫止血等,中医辨证治疗,可按血证处理,并采用下列止血药:1.白芨粉、三七粉每次各3克,用温开水调成糊状服下,4~6小时一次。

2.紫珠草60克,煎浓汁服,或紫珠草溶液20毫升,每日3~4次。

二、中成药

鳖甲前丸每次5~6克,每日2次。用于气滞血淤,肝脾肿大,质硬,而脾大为主者。

舟车丸每次3克,早晨空腹服下,可连用2~3天。治肝硬化有高度腹水,邪实而正气不过虚者。

三、慧缘效验方

马鞭草、半边莲、石打穿30克,煎服,每日1剂。治肝硬化伴腹水,尿少者。

九头狮子草根(京大戟),主治肝硬化腹水实证。取根洗净晒干,微火炒成咖啡色,研粉,装胶囊,每粒0.3克;成人每次服13~16粒,儿童减半,早饭后2小时温开水送服;药后稍有腹痛、恶心、呕吐,数小时后缓泻数次,症状即渐消失。每3~7天服1次,连服至腹水消失。腹水消失后可服人参养营丸调理。服药期间忌食盐及一切荤腥油腻食物。

四、针灸疗法

体针:肝俞、脾俞、大肠俞、足三里、阴陵泉、支沟、太冲、气海、血海,根据病情交替选用3~4穴。

如有腹水而属于脾肾阳虚的,可灸脾俞、肾俞、水分、阴陵泉、气海、足三里等穴。阴虚病人单针不灸。

耳针:肝、脾、肾、交感。

五、佛禅疗法

每日禅定三次,每次30分钟。

每日礼拜佛祖和观音菩萨各一次,献好檀香各三支。

每日六观想水边景一次。

每日微笑数次。

七、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主要是由细菌感染和胆道阻塞,胆汁滞留浓缩,刺激胆囊粘膜所引起;慢性胆囊炎有时是急性胆囊炎的后遗症。但多数可以无急陛发作史,发现时即为慢性。胆石症系指胆与胆管的任何部位发生结石,常与胆囊炎合并发生。

根据本病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学“肋痛”和“黄疸”的范围。多因嗜食酒、辣、油腻或忧思郁怒,而致肝胆疏泄失常,脾胃运化不健,气滞湿郁蒸热,表现急性胆囊炎的症状,若湿热久蕴不清,肝胃不和,可致反复迁延不已,成为慢性胆囊炎,有时或见急性发作。本篇主要介绍慢性胆囊炎的证治。

【诊查要点】

1.右上腹或中上腹部经常闷胀不适,有时持续钝痛,或牵引右肩背,吃油腻食物后可加重,胃部灼热、吞酸、泛恶、嗳气。急性发作时的症状同急性胆囊炎。

2.右上腹可有轻微压痛。在慢性胆囊积液时可触及胆囊。

3.腹部x线平片检查或胆囊造影或做B型超声波检查可帮助诊断,并可明确是否与胆石病同时存在。

【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由于本病的病理特点是肝胃气滞和湿热内蕴,所以治疗当以疏肝理气为主,佐以清化湿热。

方药:柴胡疏肝饮加减。柴胡10克,炒黄芩10克,炒白芍10克,炒枳10克,木香10克,炒延胡10克,制香附10克,川楝子10克,广郁金10克。

加减:湿重,脘腹痞胀,口粘,苔白腻,加制川朴5克,制半夏10克。

热重,肌肤发黄,口苦而干,尿黄或有发热,大便秘结,苔黄腻,酌加菌陈15克,大黄10克,龙胆草5克,山栀10克,蒲公英15克。

肝胃不和,吞酸,泛恶欲吐,嗳气,加黄连3克,淡吴茱萸1.5克。

气滞血淤,右肋刺痛,舌质紫,加桃仁10克,红花5克,赤芍10克。

合并胆石病,当利胆化石,加金钱草30克,海金沙12克(包),元明粉10克(冲),虎杖30克。

疼痛剧作,另用苏合香丸1粒化服。

二、中成药

丹栀逍遥丸每次6克,每日2次。用于慢性胆囊炎,右肋常有胀痛者。

龙胆泻肝丸或当归龙荟丸每次5克,每日2次。用于肝胆湿热为主的。

金钱草冲剂每次1包,每日3次。用于胆石症。

金胆片每次5片,每日2~3次。用于胆囊炎,胆石症。

三、慧缘效验方

金钱草60克,煎服,每日1剂。治胆囊炎及胆石症。

消石散:郁金粉0.6克,白矾粉0.5克,火硝粉1克,滑石粉2克,甘草粉0.3克合匀,为1次量,每日2~3次。治胆石症。

郁金粉0.6克,鱼脑石粉0.3克,明矾粉0.3克,芒硝粉0.3克,和匀,为1次量,每日2~3次,用于胆石症。

四、针灸疗法

体针:足三里、阳陵泉、支沟、肝俞、太冲。

以上穴位,分两组交替使用。

耳针:胆、肝、内分泌、交感、神门。

五、佛禅疗法

急性炎症期伴疼痛时,连续念颂大明咒可缓解。

每日禅定三次,每次30分钟。

每日礼拜普贤菩萨一次,上桂花明檀香三支。

每日六观想一次。

每日微笑数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