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慧缘佛医学
38234000000034

第34章 外科杂病治疗强(1)

一、疖疮

疖是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中医称为“石疖”。皮肤浅表的小脓肿亦称为“软疖”。

【诊查要点】

1.石疖初起是一个凸出的红肿小硬结,数天后硬结中央出现黄白色脓头,破溃脓头排出后,很快肿消愈合。

2.软疖没有脓头,是红肿凸出的,圆形肿块,与周围正常皮肤界线清楚,化脓时软而波动。

3.暑疖,即石疖或软疖在夏秋季节发生者,好发于头面部,多见于儿童及产妇。

4.蝼蛄疖,为儿童在夏秋季节头皮患软疖,数目较多,互相联接融合,在头皮下形成空腔,常数月不愈,严重者能引起颅骨骨髓炎。

5.疖反复发生即称为疖病,常数月经年不愈,好于颈后、臀部、背部;多见于青壮年。

【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一)一般疖肿选用概说中所介绍的清火解毒方药内服。

(二)暑疖,轻的无全身症状,重者头面疖肿累累,发热,口舌干苦,尿赤便秘,苔黄,脉数。

治法:清暑解毒。

方药:解暑汤加减。青蒿5克,银花、连翘、碧玉散各15克,淡竹叶、赤芍、天花粉各10克,鲜荷叶1角。

加减:热毒重加黄连3克,黄芩、山栀各10克。

大便秘结加生大黄5~10克。

(三)新产后、营养不良儿童及慢性病患者,病疖缠绵难愈的是正气虚弱。

治法:扶正解毒。

方药:四妙汤加味。生黄芪15克,潞党参或太子参10克,银花30克,连翘20克,生甘草3克。

对慢性病引起疖病者,应积极治疗原有的慢性病,如糖尿病。

二、局部处理

石疖敷玉露膏、金黄膏消肿,有脓时用尖刀挑破表皮(不做切开),疮口撒五五丹提脓拔毒,外贴太乙膏,脓头拔出后,换九一丹至愈合为止。亦可始终外贴千捶膏。

软疖消肿药同石疖,病灶处波动感时应切开排脓,脓腔用桑皮纸捻或油膏纱布条蘸九一丹引流。

对蝼蛄疖的处理,主要是保持局部引流通畅,必要时剪开脓腔,扩大疮口。

三、中成药

六神丸每次3~5粒,每日3次,适用于儿童。

黄连上清丸每次3~5克,每日3次,适用于头面疖肿。

防风通圣丸或连翘败毒丸每次5克,每日3次。适用于疖病属于实证者。

千捶膏不论未溃、已溃皆可贴于局部。

四、慧缘效验方

银花或菊花、甘草各适量,煎汤代茶饮。适用于较轻的暑疖。

松香粉60克,酒精200毫升,溶解后装瓶密封备用。以棉棒蘸涂疖上,每日数次,适用于未破溃的疖肿。

五、佛禅疗法

每日禅定二次,每次20分钟。

每天念颂大明咒二次,每次10分钟左右。

每日礼拜普贤菩萨一次,上桂花明檀香一支。

每日六观想一次。

每日微笑数次。

毒扩散的危险,甚至危及生命。

【诊查要点】

1.生于唇、鼻及其附近。

2.局部症状同石疖,但肿块硬而位置深,出脓较慢,肿块周围容易出现广泛肿胀。局部除灼热疼痛外,多伴有麻痒感觉。

3.如对肿块进行挤压或不适当的开刀,或食辛辣助火及荤腥发毒的食物,或情绪激动的,可出现病情突然加重,肿胀延及头面,并有高热、头痛、烦躁、呕吐,甚至神志不清、昏迷,应考虑并发海绵窦栓塞(俗称“疔疮走黄”),需做神经系统、血液和脑脊检查。

【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治法:清火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银花20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紫花地丁30克,连翘20克,蚤休、半枝莲各15克。

加减:高热、口干、便燥、尿赤,局部红肿痛甚,加黄连、黄芩、生山栀、生石膏、生大黄以泻火解毒。

发生疔疮走黄时,参考全身感染治疗。

二、局部处理

同石疖,切忌将肿块切开和挤压排脓。

三、慧缘效验方

鲜野菊花叶洗净,捣烂取汁,每次30~50毫升,每日3~4次。本病临床必须严密观察,慎重处理。医生要向病人说明病情,消除顾虑;严禁挤压,不吃辛辣及荤腥食物。

四、佛禅疗法

每日禅定二次,每次20分钟。

每天念颂大明咒二次,每次10分钟左右。

每日礼拜,上半身有病拜药师佛一次,上明檀香二支;下半身有病拜地藏菩萨一次,上莲花明檀香三支。

每日六观想一次。

每日微笑数次。

三、急性淋巴管炎

急性淋巴管炎中医称“红丝疔”。多因手足有化脓病灶或皮肤破损,外感火毒,流窜经脉而发。

【诊查要点】

1.红丝先从手足部创口开始,延伸至肘膝、腑窝、腹股沟,所属淋巴结同时肿痛。

2.深部淋巴管炎,皮肤红肿不明显,可引起肢体肿胀和疼痛。

3.重者有发热、恶寒、头痛、脉数等症状。

【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

方药:解毒大青汤加减。大青叶、银花藤、生地各20克,玄参、山栀、麦冬各10克,木通、生甘草各5克。

加减:便秘加大黄5~10克。

高热加生石膏30克,竹叶10克。

二、局部处理

(一)积极治疗手足感染病灶。

(二)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或大号注射针头在红丝尽头刺破出血。

(三)红丝红肿明显的,沿红丝敷玉露膏、金黄膏。

三、佛禅疗法

每日禅定二次,每次20分钟。

每天念颂大明咒二次,每次10分钟左右。

每日礼拜药师佛一次。

每日六观想一次。

每日微笑数次。

四、化脓性骨髓炎

化脓性骨髓炎,中医称“附骨疽”,分急、慢性两种。急性者多由疮疖等化脓性疾病,脓毒扩散,侵入营血,流注于骨,如不及时治疗,骨质坏死,创口经久流脓成瘘,转为慢性。

【诊查要点】

1.急性者多见于10岁以下的体弱儿童。好发于长骨的干骺端,以胫骨、股骨为多见。

2.发病急骤,见寒战、高热等败血症状,甚至昏迷,血细胞总数增高可达3万/mm’

以上。

3.发病部位的干骺端剧痛,并有明显的压痛点,肢体活动受限。早期皮肤无红肿或稍有肿胀,如一旦脓肿穿破骨组织,则疼痛减轻,皮肤红肿明显,并可出波动。

4.慢性者有急性发作史,或开放性骨折史,局部见有水肿肉芽组织包围的瘘口,流脓,长期不能愈合。如瘘口闭合,则原处发生红肿热痛,并可出现全身症状。如脓液又从原瘘口或附近穿出时,则症状消退。如此反复发作,病程缓慢,数年或数十年不愈。

5.用探针探查,可触及死骨。做X线摄片,以了解骨部病变情况。

【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辨证当分虚实,急性期或慢性期。急性发作多属实热证;反复的急性发作,可导致气血损伤,故慢性期多属虚证。

(一)急性骨髓炎

火毒炽盛高热、头痛、口渴、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局部剧痛,脉数洪大,舌红苔黄。

治法:清火凉营解毒。

方药:清凉解毒饮加减。银花、连翘、地丁各20克,丹皮、赤芍、生地、玄参、花粉、山栀、黄芩、黄柏各10克,黄连5克,水牛角15克。神昏谵语加服紫雪丹,每日2剂。

对于发病急、病情重、儿童服中药有困难者,应配合抗生素治疗。

(二)慢性骨髓炎

1.余毒不化,瘘口脓液多,伴有不同程度红肿热痛及全身发热。

治法:清化湿毒。

方药:化骨至神汤加减。银花、紫花地丁各15克,龙胆草、茵陈、黄柏、当归、赤芍、骨碎补各10克。

2.气血虚弱急性期后,或瘘管迁延不愈,神疲无力,面色少华,饮食减少,消瘦,脓水清稀,舌质淡红,脉数无力。

治法:补养气血,兼清余毒。

方药:八珍汤加银花、连翘、紫花地丁各15克,生黄芪10克。

二、局部处理

(一)急性骨髓炎敷药见本节概说,脓肿已形成,应及时切开排脓。脓肿在骨内者,应早期穿骨排脓,避免或减轻骨质损坏;注意保持引流通畅。

(二)慢性骨髓炎瘘管用升丹、五五丹提脓祛腐药条插入,有引流、腐蚀瘘管及解毒作用。如有碎小死骨能自行排出,有利瘘管愈合。如死骨大,有骨死腔,或疤痕组织过多,在手术清创的同时应配合药物治疗,可以提高疗效。

在治疗过程中要预防病理性骨折,根据病情患肢用夹板固定。

三、佛禅疗法

每日禅定三次,每次20分钟。

每天念颂大明咒二次,每次10分钟左右。

每日礼拜文殊菩萨一次,上莲花明檀香三支。

每日六观想一次。

每日微笑数次。

五、****皲裂

****或****部分的皮肤破碎,称为****皲裂,哺乳妇女常见的疾病,和乳胀一样,都是引起乳痈的最重要原因。常由于哺乳妇女****皮肤的娇嫩,不耐婴儿唾液的浸渍和吸吮;或由于哺乳妇女本身有****平坦、凹陷、过小或乳汁分泌过少等生理缺陷,婴儿吸吮困难而强力吮嚼所致。中医认为系患者素体阳盛,肝火不得疏泄,与阳明湿热相结而成。

【诊查要点】

1.****或****部分表皮剥脱,形成大小不等的裂口。严重的可在裂口处形成溃疡,如在****基底部形成溃疡,则有使****脱落之感。

2.皲裂或溃疡处分泌脂水,干燥后结黄色痂,产生燥裂性疼痛,尤其是小儿吸吮时,痛不可忍。

3.结痂后乳窍阴塞,或乳妇怕痛拒绝婴儿吮乳,致使乳汁排泄不畅,引起积乳,可继发急性乳腺炎。

4.若****周围皮肤干燥皲裂,则奇痒难受,愈后仍易复发。

【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轻者可不必内服中药,如肝火湿热盛者,可清肝火利湿热。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5克,栀子、黄芩、生地、当归、泽泻、车前子(包)

各10克,甘草3克。

加减:奇痒,加苦参、地肤子各10克。

脂水多,加赤芍、赤苓各10克,木通10克。

二、局部处理

轻者可用黄连膏、蛋黄油外涂,每日数次。溃疡鲜红者可涂生肌玉红膏。脂水较多可涂枯矾油膏(枯矾粉20%,轻粉、石膏各10%,凡士林60%)或20%枯矾水湿敷。

除以上措施外,轻者可用玻璃罩橡皮头罩在****上供婴儿吸吮。重者必须停止哺乳数天,定期按摩乳房,挤出乳汛待****皲裂愈合后再行哺乳。

三、佛禅疗法

每日禅定三次,每次20分钟。

每天念颂大明咒三次,每次10分钟左右。

每日礼拜文殊菩萨一次,上莲花明檀香三支。

每日六观想一次。

每日微笑数次。

六、急性化脓性乳腺炎

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又称“乳痈”。发生于哺乳期称“外吹乳痈”;发生于怀孕期的称“内吹乳痈”;在怀孕期、哺乳期以外发生的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又称“非妊娠哺乳期乳痛”。外吹乳痈的病因主要由乳汁淤积、肝郁胃热等引起,多见于初产妇,常发生在产后1个月后。因外吹乳痈牵涉哺乳,发生的问题较多,本文仅以此为主讨论。

【诊查要点】

1.绝大部分病例都有“乳胀”阶段,如不加妥善处理,消除积乳,则2~3日后肿块开始发红,局部灼热,全身畏寒发热,体温可高达40℃以上。头痛,周身不适,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持续1周后脓肿形成,局部可扪及波动感。

2.****部脓肿隆起明显,脓肿位置一般较浅;乳房部脓肿位置较深,可扪及波动感;而乳房深部脓肿或乳房后位脓肿,则皮肤发红、波动感等不明显,后位脓肿还可使整个乳房向前凸出。

【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一)初期

治法:清胃解毒,疏肝通乳。

方药:瓜蒌牛蒡汤加减。瓜萎皮10克,蒲公英30克,银花、连翘各15克,黄芩10克,柴胡6克,青皮、漏芦、皂角刺各10克。

加减:恶寒发热,加荆芥、防风各10克,牛蒡子10克。

胸肋胀满,加香附10克,橘叶6克。

乳胀甚者,加焦山楂10克,生麦芽30~60克。

(二)成脓期

治法:清热解毒,托里透脓。

方药:透脓散加味。当归、炒山甲、皂角刺、川芎各10克,生黄芪15~20克。’

(三)溃后期

治法:排脓托毒。

方药:四妙汤加味。黄芪10克,当归10克,银花10克,炙甘草3克。

二、外治

(一)初期按“乳胀”外治法治疗,一旦乳汁通畅,毒随乳出,肿块消散,即无化脓之虞。

(二)脓成期切开排脓。乳房部脓肿切口呈放线状,在脓肿低处切开,切口不宜过小,务使脓液引流通畅。****部脓肿较浅,局麻后用有齿镊子钳起皮肤,用尖头刀挑开皮肤。呈放射状或沿****均可。然后用弯头蚊式钳轻轻撑—下,脓出即可。****部为主乳管集中之处,不宜多搅动。乳房后位脓肿宜于乳房下沿乳房底部弧形切开,用16~18cm弯头管钳,伸入撑开创口,脓即涌出。用黄连膏油纱布塞入引流。

(三)溃后期如切开引流畅通,1周后脓液即减少至无,创口内不置引流1天后仍无脓者,即可不置引流让其愈合。

三、针灸疗法

体针:膻中、合谷、外关、后溪。

耳针:乳腺、内分泌、枕。

四、佛禅疗法

每日禅定二次,每次20分钟。

每天念颂大明咒两次,每次10分钟左右。

每日礼拜观音菩萨一次。

每日六观想一次。

每日微笑数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