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行性腮腺炎
腮腺炎由病毒感染引起,好发于冬春,传染性很强,5~9岁小儿发病率最高。中医称此为“痄腮”,也叫“蛤蟆瘟”。由风温疫毒经口鼻侵入,内袭于少阳,循胆经外发后致。肝胆相为表里,邪重者可内陷厥阴,产生抽筋昏迷;留滞肝络,出现少腹痛及****肿痛等合并症。
【诊查要点】
1.有腮腺炎接触史。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漫肿胀痛,边缘不清楚,有压痛,腮腺管口(相当于上颌第二臼齿旁颊粘膜上)红肿。可伴恶寒发热、头痛咽红肿及呕吐等症。
2.如胀痛较甚而腮腺转软,或颈部颌下有边缘清楚的坚硬肿块,须和化脓性腮腺炎、淋巴结炎相鉴别。
3.若见头痛、呕吐、项强、昏迷、惊厥,提示并发脑膜脑炎。
4.如****肿大,小腹疼痛或脘胀痛,已有****炎或胰炎并发症。
5.实验室检查: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数相对增多,在并发脑炎或****炎时,白细胞总数会增高。并发胰腺炎时,尿、血淀粉酶增高。
【治疗方法】
凡属患侧局部肿痛而全身症状不明显者,给予简易方药或外治疗法即可治愈;反之当辨证用药,内外兼施。
一、辨证论治
本病系风温疫毒引起,治法当疏风、清热解毒。若内陷心肝,并发****肿痛及脘腹、小腹疼痛时,分别配合熄风开窍、疏肝泄肝等法。
(一)温毒在表轻微发热恶寒或不发热,一侧或两侧腮部温肿疼痛,舌苔薄白或薄黄,尖质红,脉浮数。此为痄腮初起。邪毒在表。
治法: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方药:银翘散加减。连翘、银花、僵蚕、牛蒡子各10克,桔梗、薄荷各5克,甘草3克,板蓝根15克。
加减:若腮肿明显,加马勃6克,夏枯草10克。
呕吐,加竹茹6克。
(二)热毒蕴结壮热头痛,口渴引饮,腮部温肿胀痛,坚硬拒按,咀嚼困难,咽红肿痛,舌苔黄,质红,脉滑数。此为邪壅少阳,热毒较重。
治法: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连翘、黄芩、天虫各10克,蒲公英、板蓝根各15克,马勃6克,川连、甘草各3克。
加减:腮部漫肿,硬结不散,加昆布、海藻各10克。
大便秘结,加大黄10克或玄明粉10克(冲服)。
小腹****痛,加龙胆草、柴胡各6克,延胡索、川楝子或荔枝核、赤芍各10克。
二、中成药
金黄散或紫金锭(玉枢丹)以水调匀,外敷肿胀处,有消肿作用。
板蓝根冲剂每次1包,每日3次冲服。
腮腺炎片周岁以内,每次1~2片;2~7岁,每次2~4片;7岁以上,每次4~8片,每日2次,空腹温开水送服。
三、慧缘效验方
夏枯草10克,板蓝根15克,甘草3克,煎汤服。适用于轻痛邪在卫表时。
蒲公英、紫花地丁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4天。也可采用银花、板蓝根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4天。二方均有清热解毒作用。
吴贝散贴足心:吴茱萸12克,大黄、浙贝各9克,胆南星3克,共为细末,醋调敷足心,患左敷右,患右敷左,双侧俱肿,左右均敷,每日换药1次,有祛邪消肿作用。
芒硝30克,青黛10克,加醋适量调成糊状,外敷患处,每日1次。
野菊花叶、车前草、马齿苋、蒲公英、鱼腥草、紫花地丁、芙蓉叶,以上任选2~3味各60克,取鲜草捣烂,敷腮肿处,每日1次。
仙人掌上片,去刺,剖成两半,带粘贴腮肿处,每日更换1次。
以上鲜药外贴,均有清热解毒和消肿作用。
四、针灸疗法
体针:合谷、颊车、翳风、腕骨、通里。
耳针:腮腺、内分泌。
王不留行压迫耳穴法:用探针找出耳穴敏感点:腮腺双侧,耳尖和神门(均压患侧)。将王不留行分别压在各敏感点上,以胶布固定,每日按压王不留行4~5次,待肿大之腮腺消退后取下,一般疗程约1~4天。
五、其他疗法
(一)爆灯火疗法:将一根灯芯蘸上菜油或麻油,点燃后迅速点烧患侧的角孙穴(二耳尖上,即耳翼折曲的高处,术前先剪去头发),以发出清脆声音为准。每日一次,一般只需2次。消肿明显。
(二)蝌蚪液外搽法:蟾蜍幼苗(蝌蚪)0.5公斤,冰片1.2克,研细,共放瓶内,密封3~4天,蝌蚪即溶化为水,再用纱布滤过去渣,加适量防腐剂备用。每日3~4次涂搽患处,连涂2~3天,有消肿作用。
(三)蚯蚓白糖浸出液外敷:取新鲜蚯蚓10多条弃去脏泥(勿用水洗)置于碗中,加等量白糖搅拌,约半小时后,化成液状,取纱布蘸液贴敷患处,3~4小时更换一次,换药前,用淡盐水洗净患处,适用于轻症。
(四)蟾蜍皮外贴法:取蟾蜍用清水洗净后,将皮剥下,剪成膏药样,表皮向外,直接贴敷于患处,8小时左右可自然干燥而脱落,脱落后可浸水重贴或更换新鲜蟾蜍皮贴敷,待肿消为止,一般3天可愈。
(五)磁疗法:
1.动磁:均使用旋磁治疗机,对准腮腺肿处治,动磁机上有钐钴合金恒磁块2枚,其磁强为3000~4000高斯,每次治疗20分钟,每日1~2次。
2.静磁:每个患者于旋磁治疗后,随即贴敷锶铁氧体永磁片。其每片磁强为900~1000高斯,根据腮腺肿胀大小,按对侧异名极对置,每次贴4~8枚。平均治3天即可。
【预防与护理】
1.发现病人及时隔离,时间隔离至腮腺完全消肿为止。
2.药物预防,可用板蓝根30克煎水服,每日1次,连服5~7天。
3.患儿发热期间应卧床休息,饮食以流汁、半流汁为主,禁食肥腻及不消化食物。
二、小儿麻痹症
小儿麻痹症,又称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经消化道侵入而引起的急性神经系统传染病。好发于夏秋,容易侵犯1~5岁的小儿。中医认为系由风热暑湿疫疠之邪。侵入肺胃,壅阻经络,气血运行不利而致肢体疼痛,逐渐麻痹不用。邪重者,可内陷心肝,痹阻气道,出现昏痉喘憋危候;或严重耗伤气血,损及肝肾,导致筋软骨痿、瘫痪不用的后遗症。
【诊查要点】
1.有与小儿麻痹患者接触史。在夏秋季节或流行区域内,先见发热、头痛、汗多、呕吐等症,继现嗜睡、肌肉疼痛、体温自然下降而又得升,逐渐出现肢体瘫痪。
2.瘫痪后意识清楚,语言如常。瘫痪呈弛缓性,部位不一致,膝腱反射在瘫痪前期亢进,后期消失,知觉存在。
3.瘫痪期间,密切注意有无呼吸困难、惊厥和面色精神等变化,及时发现呼吸麻痹、颅神经瘫痪的症候。呼吸麻痹:表现为呼吸不规则、表浅或呼吸暂停、体温升高、心跳加快、血压下降、意识不清、谵妄昏迷。颅神经麻痹:表现为一侧周围性面瘫,不会吞咽,声音嘶哑或鼻音、斜视等。
4.实验室检查:脑脊液细胞数大多增加,也可在正常范围,以淋巴细胞占多,生化变化不大。2~3周后,细胞数减少时,蛋白增高,出现细胞与蛋白分离现象。
【治疗方法】
本病初起以邪实为主,后期则正气偏虚或虚中挟实。初期按外感论治;后期采取通经宣络,益气活血,强筋壮骨,以补虚扶正。治疗方法,早期以内服药治.疗,瘫痪出现后,配合针灸外治。若现两足内翻、外翻、骨骼畸形等后遗症,应予手术矫形。
一、辨证论治
(一)早期发热,汗出,头痛,全身不适,咳嗽咽痛,神情不安,厌食,呕吐或腹泻,一般1~4天症状消失。此期温邪侵犯,邪郁肺胃。
治法:解表清热,疏风祛邪。
方药:银翘散加减。银花、连翘、黄芩、葛根、羌活各10克,大青叶30克,薄荷5克。
加减:惊惕不安,加钩藤15克。
咳嗽,加前胡6克。
呕吐,加玉枢丹1~1.5克,另服。
(二)瘫痪前期热退2~3天后又再升高,头痛,嗜睡,此期以肌肉疼痛为特征,小儿不要人抚抱,触之即号叫啼哭。一般4~6天后进入瘫痪期。此为风邪湿热,流窜经络。
治法:化湿清热,祛风通络。
方药:三妙丸加减。防己、苍术、炒黄檗各10克,嫩桑枝30克,海风藤15克,地龙5克。
加减:发热有汗,加桂枝2克,生石膏。
恶心呕吐,苔白腻,加藿香10克,川朴5克。
呼吸困难,痰闭咽喉,另服猴枣散0.3克。
抽风、惊厥、昏迷不清,另取安宫牛黄丸1粒化服。
(三)瘫痪期及后遗症体温下降,出现肌肉瘫痪、痿软,以下肢为多见,亦可出现半身瘫痪,以及颜面、腹肌瘫痪等。严重的可出现肌肉萎缩、骨骼畸形,甚则两足内、外翻等后遗症。此由气血不调,筋脉失养,以至肝肾亏损,骨枯筋痿。
治法:温养气血,补益肝肾。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当归、鸡血藤、地龙、丛蓉、牛膝、巴戟天、乌梢蛇各10克。
加减:肌肉萎缩,患肢冰凉不温,加桂枝3克,熟附子3克。
二、中成药
虎潜丸每次3~4克,每日2次,淡盐汤或温开水送服。·适用于小儿麻痹后期虚火旺筋枯骨痿的症候。
金刚丸每次3~4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适用于肝肾不足,筋骨失养所致的痿症。
三、慧缘效验方
野菊花、忍冬藤、鲜扁豆花各30克,水煎服。适用于早期。
桑枝、丝瓜络藤各30克,煎水后内服或外治熏洗。选用于瘫痪前期。
蕲蛇粉:6个月至1岁每次0.3克;2~5岁每次0.6克,每日3次,连服2周。或用乌梢蛇粉加倍内服。适用于瘫痪期。
木瓜、透骨草、麻黄、当归、牛膝、红花、地肤子各12克,甲珠、桂枝各9克,露蜂房1个,加水煮沸后,加黄酒、烧酒各60克,趁热烫洗患肢,必须使药力热透筋骨方效。每剂药可洗3次,1日用完。适用于瘫痪期。
浮萍、川椒、麻黄、生山栀、炒白芍、破故纸、川牛膝各9克,杜仲、桂枝各10克;病程久加桃仁、红花各12克;后期加制马钱子12克,益母草30克。加水10~15公斤,慢火煎煮后熏洗患部。适用于瘫痪期及后遗症期。
四、针灸疗法
取穴:曲池、阳陵泉。
上肢:外关、合谷、中渚。
下肢:加环跳、风市、足三里、三阴交、解溪。
腹肌麻痹:加天枢、大横。
足外翻:三阴交下1寸,照海。
足内翻:承山下1寸,申脉。
足下垂:解溪上2寸。
手外翻:阳谷、养老、外关。
本病当出现瘫痪时,应立即进行针灸治疗,可控制瘫痪症状的发展,恢复也较快,但刺激要轻些,对后遗症的治疗,一般收效较慢。
【预防及护理】
1.隔离病人。应自发病日起,隔离至40天。用具及排泄物要消毒。
2.按期口服预防本病毒活疫苗糖丸。
3.出现早期瘫痪的患儿,应绝对卧床休息。疼痛消失后,就做按摩等被动性锻炼,且要耐心不断执行。
三、小儿厌食症
厌食是指小儿食欲缺乏,甚至拒食的一个症状,是由喂养不当、偏食零食、饥饱不匀等,损伤脾胃所引起。多见于婴幼儿。病程较长,日久气血俱虚,抵抗力差,容易诱发其他病症。
【诊查要点】
1.本病长期食欲不振,甚则拒食,形体消瘦,面乏华色,精神良好嬉耍如常,脉平,苔薄白,舌质正常。
2.所表现的厌食、消瘦诸症,应与小儿疳症作鉴别。疳症中的“疳气”,除消瘦食少之外,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腹胀,大便稀溏或干稀不调。
3.实验室检查:红血球与血色素轻度下降,免疫功能偏低,微量元素检查,低于正常。
4.需要排除肝炎、结核以及其他慢性疾病出现的厌食症状。
【治疗方法】
厌食的治疗方法除药物治疗之外,尚有推拿疗法、外治疗法、饮食疗法等,均能收效。其治疗原则,皆是调理脾胃。比较而言,药物治疗与推拿或外治方法相结合,可以提高疗效。
一、辨证论治
厌食病在脾胃,辨证时应辨别以脾运失健抑或胃阴不足为主。虽然两者均以厌食为主症,但前者以运化失健为主,后者偏于阴津不足,要从证、舌方面加以鉴别。治疗法则,以脾健贵在运而不在补为指导思想,着重调和脾胃,转运中焦气机。
(一)脾失健运证食欲不振或拒食,形体消瘦,面乏华色,精神良好,舌苔薄净或薄腻,舌质正常,脉尚有力。乃厌食初起,脾胃运化失常所致。
治法:和脾助运。
方药:苍术、山楂、麦芽、佩兰、神曲各10克。
加减:腹胀,加鸡内金6克或枳壳6克。
便溏,加淮山药10克,炮姜炭3克。
(二)胃阴不足证口干多饮而不喜进食,大便干结,舌苔花剥或光红少津,夜寐不宁,面色微黄。此素体阴虚,胃失濡养所致。
治法:养胃育阴。
方药:石斛、沙参、白芍各10克,甘草、乌梅各4克,陈皮5克。
加减:苔腻挟湿,加苡仁、茯苓各10克。
便溏,加山药10克,诃子肉5克。
拒食,加佛手片6克,谷、麦芽各10克。
二、中成药
启脾丸每次0.5~1粒,每日2次。适用于厌食腹胀,消化不良。
小儿香橘丹每次1粒,每日2次。适用于厌食腹泻,腹痛腹胀诸证。
三、慧缘效验方
鸡金粉每次0.5~2克,每日3次,适用于兼有积滞内停者。
山楂膏或山楂片(市售)食后酌量服用,能健胃、帮助消化。
四、针灸疗法
体针:中脘、内关、神门、足三里、浅刺,轻轻捻转,均不留针。
耳针:胃、神门、皮质、贲门。轻刺激,均不留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