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慧缘佛医学
38234000000056

第56章 耳鼻咽喉口腔科病治疗法(2)

三、咽喉部常见疾病

喉连于气管,为肺之通道;咽连于食管,为胃之通道。因此,咽喉与肺胃有密切关系。外感风寒风热,自口鼻而入,或肺胃痰热、火毒上蒸,皆可致病。病久转慢性者,多因热邪伤阴、肺胃阴虚所致。

咽喉病辨证论治要点:凡咽喉急性发作,有寒热头痛等表证者,多因感受外邪引起,治以解表散邪。咽喉红肿的为热壅,治以清热。咽喉腐烂的为火毒,治以清火解毒。咽喉分泌物多的为痰,治以化痰。咽喉干燥的为肺燥阴伤,治以养阴润肺。

咽炎

咽炎中医称为“喉痹”。急性者多因内蕴痰热,外感风邪所致,称“风热喉痹”,慢性者由于痰热蕴蓄日久,耗伤肺阴而成,称“阴虚喉痹”。

【诊查要点】

1.急性期的主要症状为咽部红肿、干燥灼热,咳嗽,有梗阻感,黏膜表面附有稠厚黏液,吞咽疼痛,并伴有形寒发热、头痛等症状。

2.慢性期的主要症状为咽部干燥不适,有异物感,恶心。咽部充血呈深红色,咽后壁可见淋巴滤泡。痰液黏稠呈滴,吐出困难。、

【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一)急性咽炎

治法:疏风清热化痰。

方药:银翘散加减。牛蒡子、大贝母、僵蚕各10克,荆芥、薄荷、橘梗、生甘草各5克,银花、连翘各15克,鲜芦根30克。

(二)慢性咽炎

治法:养阴清热化痰。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北沙参、麦冬、黄芩、桑白皮、花粉、玄参各10克,橘梗、生甘草各5克。

加减:淋巴滤泡多而异物感明显时,加射于、山慈菇各10克。

痰黏咳吐不出,加海浮石、瓜萎皮各10克。

二、中成药

六神丸或咽喉消炎丸每服10粒,一日3次。

银黄口服液1支,一日3次。

金果饮20毫升,一日3次。

三、局部处理

冰硼散吹咽部,一日3次。

西瓜霜片经常含服。

蒲公英30克,野菊花10克,土牛膝15克,薄荷5克,煎汤,经常漱口,用于急性者。

四、针灸疗法

急性者针合谷、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少商(放血)。

慢性咽炎要少吸烟、饮酒,不大声喊叫及过多说话。

五、佛禅疗法

每日禅定二次,每次30分钟。

每日六观想一次,礼拜心佛三次,念大明咒十遍。

扁桃体炎

扁桃体炎是最常见的喉病之一,冬春季节多见。中医称急性的为“喉蛾”,慢性的为“石蛾”。急性扁桃体炎因肺胃内蕴热毒,感受风邪壅结而成;慢性扁桃体炎因反复急性发作后,肺气肺阴损伤,虚火上炎所致。

【诊查要点】

1.急性扁桃体炎:起病急,畏寒发热,头痛,周身不适,咽痛,吞咽困难。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一侧或两侧扁桃体红肿,表面有黄白色片状小点或片状苔膜,易于拭去,不出血,可与白喉的假膜不易拭去,易出血作鉴别。如并发扁桃体周围脓肿,可见红肿突出的肿块。

2.慢性扁桃体炎:无明显全身症状,可有低烧、干咳。扁桃体肿大,呈暗红色,挤压时可见隐窝内有牙膏样脓性分泌物溢出。如果炎症反复发作,扁桃体萎缩,小而且硬。儿童的慢性扁桃体炎和扁桃体肥大,可影响呼吸和吞咽,睡眠时有鼾声。

【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一)急性扁桃体炎

1.风热型畏寒发热,头痛身疼,扁桃体红肿,根脚收缩,咽痛难咽,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散风清热。

方药:清咽利膈汤加减。牛蒡子、黄芩各10克,银花、连翘各15克,薄荷、橘梗各5克,生甘草3克。

2.火毒型高热,口干而臭,大便燥结。扁桃体红肿弥漫,表面有脓腐附着或有脓肿形成。苔黄腻,脉洪数。

治法:清肺解毒,散淤消肿。

方药:黄连清喉饮加减。黄连3克,黄芩、玄参、射干、山豆根、赤芍各10克,银花、连翘各15克,土牛膝30克,生大黄10克(后下)。

(二)慢性扁桃体炎扁桃体暗红肿大,咽干疼痛,或有异物感,口臭,午后低热,或有干咳。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益肺养阴,清咽消肿。

方药:益气清金汤加减。北沙参、太子参、玄参、麦冬、射干、生地各10克。

咳嗽加杏仁、川贝,口干口臭加知母、石斛,低热加柴胡、黄芩。

二、中成药

急性期用六神丸,10粒,一日3次。银黄口服液1支,一日3次。

慢性期用西瓜霜片含服。

三、局部处理

经常用药水漱口(一)风化硝、白矾、食盐各3克,加水200毫升,煮沸后待冷备用。

(二)银花30克,生甘草10克,煎汤待冷漱口。

扁桃体周围脓肿形成时,应穿刺抽脓,或切开排脓。反复发作的慢性扁桃体炎应摘除。

四、慧缘效验方

土牛膝30克,板蓝根30克,薄荷5克,水煎服。

鲜威灵仙全草(干草用30克),煎汤,当茶饮。

孩儿茶、柿霜各10克,枯矾5克,冰片0.5克,共研细末,甘草调成糊状,涂扁桃体上。

五、针灸疗法

体针:颊车、合谷、曲池、少商(放血)。

耳针:扁桃体、咽喉。

适用于急性期。

六、佛禅疗法

每日禅定二次,每次30分钟。

每日六观想一次。

梅核气

病人自觉有如梅核塞于咽喉。本病与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癔病、妇女更年期综合征有关。中医认为是七情郁结所致。

【诊查要点】

1.自觉喉中有异物感,咽之不下,吐之不出,但饮食可以顺利下咽。

2.病久者自觉胸闷气塞,精神不振,不思饮食,面黄肌瘦。

3.应详细检查咽喉部和颈颌部有无肿块,必要时食道钡餐检查。

【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治法:舒肝解郁,行气化痰。

方药:四七汤加味。姜半夏、茯苓、苏Ⅱ十、橘梗、木香、佛手各10克,厚朴5克。

二、精神治疗

医生详细而认真的检查,尤其是食道钡餐透视,可以消除病人的疑虑。在确实没有其他异常的情况下,向病人说明病情,有时胜于服药。

三、佛禅疗法

每日禅定二次,每次30分钟。

每天颂大明咒二次,每次10分钟左右。

每日六观想一次。礼拜观音菩萨一次,上莲花明檀香三支。

四、口月空疾病

口为脾之外窍,舌为心之苗,肾脉夹舌本,牙龈属脾胃。因此,口腔疾病与脾、胃、心、肾有密切关系。凡心肾之火上炎,脾胃湿热熏蒸,都能引起口腔疾病。

鹅口疮、口糜

鹅口疮多生于新生儿,俗名“雪口”,由心脾二经积火上炎所致,属于实证。“口糜”多见于成年人,大都继发于伤寒、大面积烧伤、长期腹泻的患者及营养不良婴幼儿,亦见于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的病者。多因胃阴不足,虚火上炎,或脾虚实热熏蒸所致,属于虚证。西医称之为“念珠菌病”。

【诊查要点】

1.口腔黏膜发生斑点状白膜,逐渐融合成片,略高于黏膜面,周围无红晕,容易拭去。发生在病后的口糜,斑点状的白膜多不融合;白膜可发生于口腔任何部位,但以舌、两颊、上腭、口底为多,严重的病例可蔓延至咽喉、食道与气管,妨碍吞咽与呼吸。

2.一般不发热,重者可能有低热,烦躁,食欲不振,口腔疼痛轻微,口中涎多,婴儿则哺乳困难。

【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一)心脾积火满口白斑,唇舌红赤,口涎增多,便秘尿赤。

治法:清泄心脾积热。

方药:凉膈散加减。栀子、连翘、黄芩、竹叶各5克,薄荷叶、生甘草各3克,大黄酌用蜂蜜一匙冲服。

(二)胃虚火炎口咽干燥,烦热食少,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治法:清胃养阴。

方药:益胃汤加味。麦冬、玉竹、北沙参各10克,鲜石斛、鲜生地、鲜芦根各30克,生甘草5克。

(三)湿热上蒸舌苔黄白厚腻,口有秽昧,胸闷呕恶,食少便溏。

治法:清热化湿。

方药:芩连平胃散。黄连3克,黄芩、苍术、厚朴、藿香、茯苓各10克,陈皮5克,生苡仁30克。

二、局部处理

用棉球轻轻拭去白膜,再用扁桃体炎中所用的漱口药水将口腔漱洗干净,搽绿袍散。

三、慧缘效验方

野蔷薇花一把,煎汤,漱洗口腔。

青黛粉,棉棒蘸擦白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