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发泡疗法
本疗法又称“冷灸”疗法。这是应用某些新鲜中草药外敷,使皮肤发泡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法。大多用于治疗关节炎,亦可用于内科的疟疾、黄疸、支气管哮喘,外科的深部脓肿、淋巴结核等。
(一)常用药物毛茛、铁线莲、铜脚威灵仙、石龙芮。治疗疟疾,亦有用野薄荷或独头大蒜的。
(二)操作方法
取新鲜药草洗净,切碎,和入食糖适量(大约10:1),捣烂拌匀,备用(作为发泡用的敷药以新制的为宜,放置3天以上大多易起泡)。
将制成的敷药轻轻捏成饼状,放在纱布上(大小根据病情需要和患部范围而定,如用于关节部位,一般每块用直径约3厘米左右大小;用于外科深部脓肿,则敷药范围宜大),贴敷疼痛部位或附近穴位上,外用玻璃或油纸或塑料薄膜覆盖,民间有用大小适当的蚌壳覆盖的,再以胶布或绷带固定(包扎宜稍紧些,一则防止敷料移动,二则可使敷料紧贴皮肤,易于起泡)。敷药时间随季节、病人皮肤的敏感性和所用药物而有不同,一般敷贴4~8小时。当病人感到局部有灼热或蚁走等刺激感觉,检查局部皮肤已起红晕时,即可除去敷药。大约经过8~10小时以上,局部皮肤即开始起泡,待水泡布满后,可用消毒的注射器从其底部反复吸出渗液,或在水泡下方开一个小孔使渗液自行流出,用消毒纱布反复吸之,水泡即逐渐自行干敛而愈,如水泡内渗出物呈白色凝固状不易吸出的,则需要将水泡皮撕去,暴露创面,任渗液流出,以消毒纱布反复吸之(亦可用消毒纱布轻轻覆盖,但不予包扎),待创口无渗液后,涂以龙胆紫液,用凡士林纱布和消毒纱布覆盖包扎,创口即渐自愈。一般发泡后7~10天创面可以愈合。
(三)注意事项
1.敷药时间不能过长,免损伤深部皮下组织,容易继发感染,使创口不易愈合。
2.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3.渗液较多时,创面不宜用油敷料覆盖包扎,以致渗液不能外流,刺激周围皮肤,容易引起感染。
六、挑治疗法
这是在病人_定部位的皮肤上,用粗针挑断皮下白色纤维样物,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常用于痔疮、肛裂、肛瘘、****瘙痒、脱肛、急慢性前列腺炎、急性结膜炎、麦粒肿、食道静脉曲张、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等。
(一)挑治的种类挑治部位通常多在背部,一般有三种:1.选点挑治:一般可在上起第7颈椎棘突平面,下至第2骶椎平面,两侧至腋后皱襞的范围内找点,此处疾病反尖点(痔疮常见于骶部;麦粒肿多见于肩胛区;食道静脉曲张则胸背两侧都有;甲状腺机能亢进在锁骨上窝区域内)。特点是:形似丘疹,稍突起皮面,帽针头大小,圆形,略带光泽,颜色可为灰白、棕褐或淡红色不等,压之不褪色。选点与痣、毛囊炎、色素斑相鉴别。找点困难时,可用两手擦病人背部,即可出现。在腰背部可能同时出现两个以上的点,应选用其明显的,每次只挑1个(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每次选4个点,分别在两则挑)。
2.穴位挑治:根据病情需要,选取与各种疾病关系密切的穴位进行挑治。如痔疮可选在肠俞、小肠俞、竹杖(位于背正中线第3腰椎棘突上方)、长强以及上、次、中、下;急性结膜炎可选大椎;麦粒肿可取大椎旁开5分,对侧穴位;前列腺可选膀胱俞等。
3.区域挑治:从临床实践中发现,用挑治方法治疗****和会阴疾患时,越靠近脊柱,越靠近下腰部选点,效果越好。因此,为了减少找点的困难,可在第3腰椎至第2骶椎之间左右旁开1~1.5分的纵行线上,任选一点进行挑治,其疗效也很好。
(二)具体操作
暴露背部,挑治部位消毒后,以粗针(用三棱针或特制的不锈钢圆锥子)将选点部位的表皮纵行挑破0.2~0.3厘米,然后深入表皮下挑,将皮层白色纤维样物均行挑断。一般不出血或略有出血,挑尽后用碘酒消毒,贴以胶布即可。一次不愈,可于2~3周后再行挑治,挑治部位可以另选。
(三)注意事项
1.术中注意无菌操作,术后嘱病人注意局部清洁,防止感染。
2.针尖应原口入原口出,切忌在创口下乱刺。应取强刺激手法,数次即完全挑断白色纤维样物。
3.挑治后当日应尽量避免重体力劳动,少吃刺激性食物。
4.对孕妇、严重心脏病和身体过度虚弱者使用挑治疗法应慎重,以免发生意外。
七、放血疗法
(一)治眼病及皮肤病
取同侧耳壳背面,按常规作皮肤消毒后,在其上找到静脉,用消毒的三棱针或粗缝衣针刺挑放血,每次1条,放血8~10余滴。局部用干棉球擦净,压迫止血即可。适用于麦粒肿、眼结膜炎、牛皮癣、神经性皮炎等。
(二)治疗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
取患病关节附近穴位或肿痛明显处(如膝关节病变取膝眼或委中穴,腕关节病变取阳池穴等),按常规进行皮肤消毒后,用已消毒的三棱针迅速深刺到皮下,稍加捻转即出针,用碘酒消毒针眼处,再在针刺处加拔火罐。宜用较大火罐,则吸力较大,可以吸出较多血液,效果较好。如遇关节部位皮下脂肪较少,难以拔罐的,可先用面粉制成面饼贴于局部,将火罐拔在面饼上。适用于关节肿胀疼痛者。
(三)治疗脚癣取外踝小静脉放血,方法同上。
八、其他外治方法
(一)捏脊法
通过对足太阳膀胱经的捏拿,起到调整阴阳、疏通经络、促进脾胃的受纳和运化功能。大多用于儿科疾病。先令患儿俯卧(或取坐位),施治者立在患儿腰部后身,两手半握拳,两食指抵在背脊之上疹眼与背相垂直,再以两手拇指伸向食指前方,合力夹住肌肉提起而后做翻卷动作,向前移动,自长强穴提至大椎穴即可,反复3~5次。必要时每捏三把,将皮肤提—下,以加强刺激。捏好后以食、中指揉两侧肾俞穴3分钟。一般每日1次,6天为一疗程。适用于小儿疳症、腹泻、食积等。
(二)刺四缝法
四缝是经外奇穴,即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四指掌面第一指关节的横纹中点。将局部皮肤消毒后,有粗毫针刺进1分深,以能流出黏性黄色透明液体为度。2~3日1次,直至不再有液体流出或患儿烦躁症状消失为止。本法有解热除烦、通调百脉的作用。适用于小儿疳症和哮喘。
(三)灯火疗法
用灯芯蘸麻油燃火烧灼已选定的穴位或患病部位,手法必须迅速,一触皮肤,便即离去,其接触深度必须以听到嚓的一声为度。此法能疏风定惊,行气解郁,适用于小儿痄腮、乳蛾、腹泻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