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是很讲究技巧的技术,是一种高级的运动形态,是用人手治疗疾病的基本手段。按摩技巧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因此必须重视按摩技术的研究和使用。
有人认为按摩只需有力气就行,甚至认为力气越大越好,在治疗中妄用蛮力,动作生硬粗暴,强拉硬搬,把病人搞得痛苦不堪,甚至造成不良后果。因而这一看法是十分错误和危险的。
强调手法技巧并不是说手法操作时不需要用力,更不是否定“力”的作用,而是说力的运用必须与手法技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手法既有力,又柔和,即通常所说的“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力量是基础,技巧是关键,两者必须兼有,缺一不可。体力充沛,能使手法技术得到充分发挥,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如果体力不足,即使手法掌握得再好,运用起来也有力不从心之感。因此,学习按摩疗法,就必须了解按摩常用手法及技巧。
※一指禅推法
操作者用大拇指指端或指腹及偏峰着力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腕部放松、沉肩、垂肘、悬腕、肘关节略低于手腕,以肘部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部摆动和拇指关节做屈伸活动。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活,频率以每分钟120~160次为佳(如图4-89)。
此手法常用于头面部。对治疗头痛、眩晕、偏瘫等疾患可用此手法。具有舒筋通络、行气活血、调和营卫、健脾和胃及调理脏腑等功能。
※按法
按法是用拇指或掌根等部位按压体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逐渐用力,深压捻动。以拇指指端或指腹按压体表者,称为指按法;用掌按压者,称为掌按法(图4-90)。
在头部按摩中多用指按法。按法操作时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移动,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压。按法在临床上常与揉法结合使用,组成“按揉”复合手法。指按法适用于头面部各穴位,本法具有安心宁神、镇静止痛、开通闭塞、矫正畸形的作用。常用于心绞痛、胃脘痛、头痛、腹痛、筋骨劳伤等。
※揉法
用手指或手掌,贴在患者皮肤等有关部位、压痛点或穴位处不移开,进行左右、前后的内旋或外旋揉动,使施治部位的皮下组织随着施治的指或掌转动的方法,叫做揉法(图4-91)。
运用本法要注意手腕放松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一起做回旋活动,腕部活动幅度可逐步扩大,压力要轻柔,一般速度每分钟120~160次。本法有宽胸理气、消积导滞、活血祛淤、消肿止痛等作用。
※摩法
摩法是用手掌掌面或食指、中指、无名指指面附着于体表一定部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环形的有节律的抚摩。
一般将掌面抚摩者,称为掌摩法;指面附着于一定部位之上者,称之为指摩法(图4-92)。运用摩法要注意肘关节微屈,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着力部分要随着腕关节连同前臂做盘旋活动,用力自然,每分钟120次左右。摩法不宜急,不宜缓,不宜轻,不宜重。以中和之意施之。本法刺激轻柔缓和,是按摩头面部常用手法。常用于脘腹冷痛、食积、胀痛、厥心痛、肺气肿、气滞及胸肋迸伤等。有理气和中、消积导滞、行气和血、消淤散肿等作用。
※ 推法
用手掌或手指向下、向外或向前推挤患者肌肉,叫做推法(图4-93)。
操作者放松上肢,肘关节微屈下垂,腕关节自然微屈,拇指着力,以螺纹面螺旋式向前推动;向后回旋,压力均匀,一推一回,动作灵活。
运用推法要注意推时用力要稳,速度要缓慢,着力部分要紧贴皮肤。本法是头部最常用手法之一,适用于头部所有线状穴位以及穴与穴之间的操作。常用于外感头痛、神经性头痛、脾胃不和与风湿疼痛等症。有消积导滞、解痉镇痛、消淤散结、通经理筋、消肿活血等作用。※分法两手四指并拢,以手指螺纹面贴于头部表面,由一处向相反方向外分(图4-94)。此法常与抹法配合使用。操作时,双手用力要均匀一致或配合协调,移动轨迹要保持直行。分法主要适用于头面部的头穴和两穴之间的操作。
此法有疏经活络,调和面部气血,清脑明目等作用。
※抹法
用单手或双手的指面、掌面紧贴于皮肤,做上下、左右单方向的直线或弧形曲线反复移动,称为抹法(图4-95)。临床上根据治疗部位不同,又分为拇指抹法、四指抹法、掌抹法3种。拇指抹法常用于头面部,治疗头晕、头痛、失眠等症。
操作时用力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本法常与分法结合用于临床治疗。抹法具有开窍镇静,清醒头目,行气散血,扩张血管等作用。
※挤法
挤法又称为挟按法,是指操作者用单手或双手拇、食指指腹着力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做对称性用力,向中间进行挤捏动作(图4-96)。操作时,夹持挤压,每穴不超过10次。多用于头部的太阳、印堂、风池等穴位,有疏风解表、发汗解热、祛淤散结等功效,对感冒、头痛、暑热、呕吐、恶心等有良好效果。※刮法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两指指腹部蘸水后,直接在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着力,做单方向的快速刮动(图4-97)。刮法属于中等刺激手法,具有活血通络、祛风散寒、发汗解表、祛除暑湿的作用。感冒、暑热、呕吐、不思饮食等病症可用本法治疗。
※掐法
用手指甲尖,在患处一上一下重按穴位,或两手指同时用力抠掐,同时又不刺破皮肤的手法,叫做掐法。
掐法是重刺激手法之一,如临床急救常以指甲掐来代替针,为了避免刺破皮肤,要掌握好指力,或在掐穴处垫块薄布,为增进疗效,缓解疼痛,掐后应再轻揉一会儿(图4-98)。
※拿法
用大拇指和食指、中指两指,或用大拇指和其余四指做相对用力,在一定的部位和穴位上进行节律性的提捏(图4-99)。操作时,用劲要由轻而重,不可突然用力,动作要缓和而有连贯性。临床常配合其他手法使用于颈项部位。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祛风散寒、泻热止痛等作用。
※弹法
用一手指的指腹紧压住另一手的指甲,用力弹击,连续弹击患处,每分钟弹击120~160次(图4-100)。
本法可适用于全身各部,尤以头面、颈项部最为常用,对项背部僵硬、头痛等症,可用本法治疗。具有开窍醒脑、镇静安神、行气活血的作用。
※摇法
摇法是用一手握住关节近端的肢体,另一手握住同一关节远端的肢体,做缓和回旋的转动。摇法根据所摇部位有颈项部摇法、肩关节摇法、髋关节摇法、踝关节摇法等。摇法用力要柔和,不可使用暴力和超过生理限度。本法适用于四肢关节及颈项等。有滑利关节、增强关节活动功能的作用。常用于关节强硬、屈伸不利等症(图4-101)。
※振法
有掌振法和指振法两种。用手指或手掌着力在体表,前臂和手部的肌肉强力地静止性用力,产生振颤动作。用手指着力称指振法,用手掌着力称掌振法。操作时力量要集中于指端或手掌上。“振动的频率较高”,着力稍重。本法一般常用单手操作,也可双手同时操作,具有醒脑提神、疏经通络、和中理气、消食导滞、调节胃肠等作用(图4-102)。
※扳法
双手以相反方向或同一方向用力扳动肢体称为扳法。
颈项部扳法,操作时有两种方法。
颈项部斜扳法:患者头部略向前屈,术者一手抵住患者头侧后部,另一手托住对侧下颏部,使头向一侧旋转至最大限度时,两手同时用力做相反方向的扳动。
颈项部旋转定位扳法:患者坐位,颈前屈到某一需要的角度后,术者在其背后,用一肘部托住其下颏部,手则扶住其枕部,另一手扶住患者肩部,托扶其头的手用力,先做颈项部向上牵引,同时把患者头部做被动向患侧旋转至最大限度后,再做扳法(图4-103)。
扳法操作时动作必须果断而快速,用力要稳,两手动作配合要协调,扳动幅度一般不能超过各关节的生理活动范围。
本法临床常和其他手法配合使用,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对关节错位或关节功能障碍等病症,本法有舒筋通络、滑利关节、纠正解剖位置失常等作用。
※拔伸法
拔伸即牵位、牵引的意思。固定肢体或关节的一端,牵拉另一端的方法,称为拔伸法。
头颈部拔伸法:患者正坐,医生站在患者背后,用双手拇指顶在枕骨下方,掌根托住两侧下颌角的下方,并用两前臂压住患者两肩,两手用力向上,两前臂下压,同时向相反方向用力(图4-104)。
本法操作时用力要均匀而持久,动作要缓和。本法常用于颈椎关节错位、颈部伤筋等。对扭错的肌腱和移位的关节有整复作用。
※叩法
用指端着力或五指并拢屈曲成握空拳状,或以小指尺侧部分着力,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进行叩击动作(图4-105)。根据施术时力点不同,叩法分为中指叩法、五指叩法。
中指叩法主要适用于颅顶及浅表关节,常与拿法、扫散法、一指禅推法配合治疗头晕、头痛、耳鸣等,与点法、运动关节类手法配合治疗各种关节疼痛。五指叩法主要适用于前额、颅顶、浅表关节部位,常用于治疗头痛、头晕、感冒等疾病。
此法具有疏通经脉、通络止痛、滑利关节、开窍醒脑、振奋精神、消除疲劳等作用。
※火柴棒头按压法
以一手食指抵于耳后,拇指附于耳前穴旁,另一手持火柴棒头端1/3处,对准穴位以火柴棒头按压。一般用火柴棒头按压,无须摇动或上下移动,只需定点向深处按压。一般用此法频率为每分钟90~180次。力度要轻重兼施,以轻柔为佳。此法适用于耳穴(图4-106)。
※棒推法
是指用棒针紧压操作部位,着力点不移位,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称为棒推法,此法适用于耳穴。
用棒针操作,频率为每分钟60~120次,力度轻重兼施,以轻柔为佳(图4-107)。
常见疾病的头部按摩疗法
本节介绍一下常见疾病按摩的治疗方法,这些方法易学、易做,既安全效果又好,人人皆可掌握。手法中涉及的耳部按摩方法可参照第二章内容。
感冒
【病因与症状】
感冒是一年四季最为常见的外感病,以冬春季较多见,尤其气候骤变时多发。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体虚抗病力减弱,在气候异常、冷热失调、人体卫气不固之时,风邪乘虚而入,或由一种滤过性病毒所致。其症状是:头痛、四肢酸楚、咽痒咳嗽、口渴、鼻清涕、喷嚏、恶寒发热(或不发热)、无汗、咽红肿、胸部发闷、气短、胃脘部胀满、心烦意乱、恶心呕吐、头晕等。
头部按摩对感冒有较好的疗效,按摩头部穴位不但能增强免疫功能,而且能增强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使机体发挥其自身的抗病能力,抵抗病毒和细菌的感染,以达到治病的目的。这是单纯药物疗法所不能达到的。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百会、脑户、风府、风池、天柱、迎香、睛明、攒竹、神庭、太阳、印堂、率谷等(图4-108)。
头穴:胸腔区(图4-108)。
面穴:咽喉穴、首面穴等(图4-108)。
耳穴:支气管、肺、外鼻、肾上腺、咽喉、皮质下、神门等(图4-108)。
【按摩手法】
(1)按压百会、天柱、脑户各30~50次,力度稍重,特别是打喷嚏、鼻塞严重时,按压百会、天柱二穴效果佳。
(2)按揉风池、风府各50~100次,力度以酸痛为宜。
(3)用双手拇指指端分推攒竹至两侧太阳30~50次,力度适中。
(4)用拇指桡侧缘交替推按印堂至神庭30~50次。
(5)用双手中指指端推上胸腔区30~50次,力度适中。
(6)用双手食指螺纹面按揉太阳30~50次,其旋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
(7)用中指指端按揉迎香、睛明、咽喉穴、首面穴各30~50次。
(8)用双手食指、拇指指端着力相对捏揉或掐揉两耳图中相应各穴位;或用火柴棒头分别按压两耳图中相应各穴位各6分钟,频率为每分钟120次,力度以轻柔为佳,但要轻重兼施。
【生活注意】
(1)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多饮开水。
(2)加强营养,忌烟酒、海鲜、寒凉食品。
(3)注意劳逸结合,“流感”期少去公共场所。
(4)平时应经常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
(5)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饮食宜清淡,多食瓜果蔬菜,勿食辛辣食品。
咳嗽
【病因与症状】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候之一。由于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邪扰肺,肺气上逆所致。其中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常以二者合称。同时往往伴有气喘、咽痛、声音嘶哑、咯痰或低气怯声等症状。适当按摩可以明显减轻咳嗽症状。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迎香、百会、囟会、百劳等(图4-109)。
头穴:运动区、感觉区、胸腔区、鼻咽口舌区(图4-109)。
面穴:肾穴、脾穴、肺穴等(图4-109)。
耳穴:气管、肾上腺(图4-109)。
【按摩手法】
(1)按揉百会、百劳各50~100次,按揉迎香、囟会各30~50次,力度适中。
(2)由上至下直推感觉区、运动区各50~100次。
(3)从前至后推按胸腔区、鼻咽口舌区各150~200次。
(4)按揉肾穴、脾穴、肺穴各50~100次。
(5)棒推气管、肾上腺。内伤咳嗽积压推3分钟,频率为每分钟90次,力度以轻柔缓和为宜;外感咳嗽积压推5分钟,频率为每分钟120次,力度轻重兼施,以轻柔为宜。
(6)掌擦耳腹部,掌心附于耳郭前面进行上下往返擦动3分钟,频率为每分钟120次,力度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