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郭解剖
耳是位听器官,左右对称地附着在头的两侧面。耳郭是由弹性软骨、少量脂肪及结缔组织所构成的。耳郭上的神经支配非常丰富,主要有来自2、3、4节段的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脑神经的三叉神经耳颞支、迷走神经、舌咽神经和面神经的混合支以及交感神经。为了有助于学习,现将与耳穴定位有关的耳郭表面解剖名称简介如下(图6-1):耳轮 是耳郭外缘向前卷曲的部分。
耳轮结节 指耳轮后上方的一个不太明显的小结(肥大部分)。
耳轮尾 在耳轮末端,与耳垂交界处。
耳轮脚 指耳轮深入到耳腔的横行突起。
对耳轮 是与耳轮相对的、上部有分叉的隆起部分。由对耳轮体部、对耳轮上脚、对耳轮下脚组成。
对耳轮体部 即对耳轮垂直走向的主干部分。
对耳轮上脚 指对耳轮向上分叉的一支。
对耳轮下脚 指对耳轮向前分叉的一支。
三角窝 指对耳轮上、下脚之间构成的三角形凹窝。
耳舟 指耳轮和对耳轮之间的凹沟,又称舟状窝。
耳屏 指耳郭前面的瓣状突起,又称耳珠。
屏上切迹 即耳屏上缘与耳轮脚之间的凹陷。
对耳屏 耳垂上部,与耳屏相对的隆起。
屏间切迹 指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
屏轮切迹 指对耳屏与对耳轮之间的凹陷。
耳垂 指耳郭最下部无软骨的皮垂。
耳甲 是由对耳屏和弧形的对耳轮体部及对耳轮下脚围成的凹窝,几乎占耳郭的大部分。
耳甲艇 耳轮脚以上的耳甲部。
耳甲腔 指耳轮脚以下的耳甲部。
外耳道口 在耳甲腔内,被耳屏遮盖着的孔窍,即外耳道的开口。
上耳根 指耳郭上缘与头皮附着处。
下耳根 指耳垂与面部附着处。
耳穴的分布规律
耳穴的分布,基本上是有一定规律的。为了便于记忆,将其分布概况归属如下。
一般地说,与头面部位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体部和对耳轮上脚、对耳轮下脚,与内脏相应的穴位多集中在耳甲艇和耳甲腔。
(1)耳轮脚为耳中。在耳轮上分布着直肠下段、尿道、外生殖器,耳尖和耳轮1~6等穴。
(2)耳舟为上肢的相应部位。
(3)对耳轮是躯干和下肢的相应部位。对耳轮的耳腔缘代表脊柱。
(4)耳屏的外侧面是鼻,边缘是上屏尖和下屏尖,内侧面有咽喉和内鼻。
(5)对耳屏的外侧面分布有额、枕和颞。对耳屏的边缘尖端是对屏尖。对耳屏和对耳轮交界处是缘中。对耳轮的内侧面是脑。
(6)外耳门后下方、屏间切迹处为屏间穴。屏间切迹的前下方和后下方,分别为切迹前、切迹后和切迹下。
(7)三角窝中有神门、三角凹陷和角上。
(8)耳甲艇和耳甲腔是各内脏器官的相应部位。耳轮脚周围是消化道区,外耳门后方是口,然后依次为食道、贲门、胃、十二指肠、小肠、阑尾、大肠等穴。耳轮脚消失处是胃。胃和十二指肠的后方是肝。小肠上方是肾。大肠上方是膀胱。肝和肾之间是胰胆。肝的下方紧靠对耳轮缘是脾。耳甲腔中央是心。在心的周围是肺。心与口之间是气管。屏间、脑和肺之间是三焦。
(9)耳垂的正中为眼。眼的上方有舌、前方有垂四。眼的后方是内耳、下方是扁桃体。眼的后上方为面颊区。
(10)耳郭背面有下脚沟,耳迷根和上、下耳根等穴。
耳穴的部位、功能及主治
耳穴是指耳郭上的一些特定刺激点。当人体内脏或躯体有病时,往往会在耳郭的相应部位出现各种反应,如压痛敏感、皮肤电特性改变、变形、变色等,临床可以利用这些现象作为诊断疾病的参考,并可刺激这些部位以防治疾病。
所以这些反应部位又有压痛点、良导点、反射点等别称。
我国历代医学文献中曾记载过一些耳穴名称,定位及其功能与主治,近年来国内外又陆续地报道过若干新的耳穴,但其内容不尽一致。
※耳轮脚及耳轮部
耳中 原名“膈”,即耳轮脚。主治:呃逆,黄疸等消化病症、皮肤病。
直肠下段 位于耳轮起点,近屏上切迹处。主治:便秘,脱肛,内外痔,里急后重。
尿道 位于与对耳轮下脚下缘相平的耳轮处。主治:遗尿,尿频,尿急,尿痛,尿潴留。
外生殖器 位于与对耳轮下脚上缘相平的耳轮处。主治:外生殖器炎症及会阴部皮肤病、阳痿。
尖前 原名“痔核点”,位于耳尖与上耳根两穴之间。主治:内外痔(对痔疾有一定辅助诊断意义)。
耳尖 位于将耳郭向耳屏对折时,耳轮上方的尖端处。主治:发热,高血压,外眼炎症,诸痛症。
肝阳 位于耳轮结节处。主治:高血压。
轮1至轮6 自耳轮结节下缘至耳垂正中下缘分为5等分共6点,自上而下依次为轮1、轮2、轮3、轮4、轮5、轮6。主治:发热,扁桃体炎,高血压。
※耳舟部
指 耳舟的顶端。主治:相应部位疼痛及功能障碍。
结节内 原名“荨麻疹点”、“过敏区”,指、腕两穴之中点。主治:荨麻疹、皮肤瘙痒症、哮喘。
腕 肘、指两穴之中点。主治:相应部位疼痛及功能障碍。
肘 腕、锁骨两穴之中点。主治:相应部位疼痛及功能障碍。
肩 肘、锁骨两穴之中点。主治:相应部位疼痛及功能障碍。
锁骨 与轮屏切迹同水平的。主治:相应部位疼痛、肩周炎、无脉症。
※对耳轮上脚部
趾 对耳轮上脚的外上角。主治:相应部位疼痛及功能障碍。
跟 对耳轮上脚的内上角。主治:足跟痛。
踝 跟、膝两穴之中点。主治:踝关节扭伤等相应部位疼痛及功能障碍。
膝 对耳轮上脚的中部。主治:相应部位疼痛及功能障碍(如膝关节扭伤、关节炎等)。
髋 对耳轮上脚的下1/3处。主治:相应部位疼痛。
※对耳轮下脚部
臀 对耳轮下脚外1/3处。主治:相应部位疼痛。
坐骨 原名“坐骨神经”,对耳轮下脚内2/3处。主治:坐骨神经痛。
下脚端 原名“交感”,对耳轮下脚的末端。主治:内脏疼痛、心悸、自汗、盗汗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对耳轮部
颈椎 自轮屏切迹至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分为3等分,下1/3为颈椎。主治相应部位疼痛。
胸椎 自轮屏切迹至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分为3等分,中1/3为胸椎。主治:相应部位疼痛。
腰骶椎 自轮屏切迹至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分为3等分,上1/3为腰骶椎。主治:相应部位疼痛。
颈 位于颈椎的耳腔缘。主治:落枕,斜颈等相应部位病症。
胸 位于胸椎的耳腔缘。主治:胸闷,胸痛等相应部位病症。
腹 位于腰骶椎的耳腔缘。主治:腹部及妇科病症,腰痛。
※三角窝部
神门 位于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三角窝的外1/3处。主治:失眠多梦、痛证。
三角凹陷 原名“天癸”、“子宫”、“精宫”,位于三角窝内、近耳轮中点的凹陷处。主治:妇产科病症,阳痿,前列腺炎等。
角上 原名“降压点”,位于三角窝外上角。主治:高血压。
※耳屏部
屏上 原名“耳”,位于屏上切迹近耳轮部。主治:耳病,眩晕。
鼻 原名“外鼻”,位于耳屏外侧面的中央。主治:鼻疖,鼻塞等鼻部病症。
上屏尖 原名“屏尖”,位于耳屏上部隆起的尖端。主治:发热,牙痛。
下屏尖 原名“肾上腺”,位于耳屏下部隆起的尖端。主治:低血压,风湿性关节炎,腮腺炎等。
咽喉 位于耳屏内侧面的上1/2处。主治:急、慢性咽炎,扁桃体炎。
内鼻 位于耳屏内侧面的下1/2处。主治:过敏性鼻炎等鼻部病症。
※对耳屏部
对屏尖 原名“平喘”、“腮腺”,位于对耳屏的尖端。主治:哮喘,气管炎,腮腺炎,皮肤瘙痒。
缘中 原名“脑点”,位于对屏尖与轮屏切迹间的中点。主治:智能发育不全,遗尿等。
枕 位于对耳屏外侧面的后上方。主治:头昏,头痛,失眠等。
颞 原名“太阳”,位于枕、额两穴之中点。主治:少阳头痛。
额 位于对耳屏外侧面的前下方。主治:阳明头痛。
脑 原名“皮质下”,位于对耳屏内侧面。主治:智能发育不全,失眠多梦,肾虚耳鸣等。
※耳轮脚周围
口 外耳道口的上缘和后缘。主治:面瘫,口腔炎等。
食道 耳轮脚下方内2/3处。主治:吞咽困难,食道炎等。
贲门 耳轮脚下方的外1/3处。主治:贲门痉挛,神经性呕吐等。
胃 耳轮角消失处。主治:胃炎、胃溃疡等胃部病症及失眠。
十二指肠 耳轮脚上方偏外1/2处的耳甲艇部。主治:十二指肠溃疡,幽门痉挛等。
小肠 耳轮脚上方中1/3处。主治:消化不良,心悸等。
阑尾 大、小肠两穴之间。主治:阑尾炎,腹泻等。
大肠 耳轮脚上方内侧1/2处的耳甲艇部。主治:腹泻,便秘。※耳甲艇部肝 位于胃和十二指肠两穴的后方。主治:肝郁气滞,眼病及少腹部病症。
胰(胆) 位于肝、肾两穴之间。主治:胆道病症,胰腺炎,偏头痛等。
肾 对耳轮下脚的下缘,小肠穴直上方。主治:肾炎,腰痛,耳鸣重听,遗精,阳痿等。
输尿管 位于肾与膀胱两穴之间。主治:输尿管结石绞痛。
膀胱 对耳轮下脚的下缘,大肠穴的直上方。主治:腰痛,坐骨神经痛,膀胱炎,遗尿,尿潴留等。
艇角 位于耳甲艇的内上角。主治:前列腺炎。
艇中 原名“脐周”,位于耳甲艇中央。主治:低热,腹胀,胆道蛔虫症,听力减退,腮腺炎等。
※耳
心 耳甲腔中心凹陷处。主治:失眠,心悸,癔病,盗汗,心绞痛等。
肺 位于心的周围。主治:咳喘,皮肤病,声嘶。又为针麻常用穴。
※耳垂部
切迹前 原名“目1”,位于屏间切迹外前下方。主治:青光眼,假性近视等眼病。
切迹下 原名升压点,位于屏间切迹下方。主治:低血压。
切迹后 原名“目2”,位于屏间切迹外后下方。主治:屈光不正,外眼炎症等。
面颊 位于耳垂部眼的后上方。主治:面瘫、痤疮等面部病症。
舌 在2区。主治:舌炎等。
颌 在3区。主治:牙痛,下颌关节炎等。
眼 在5区。主治:急性结膜炎,电光性眼炎,近视等眼病。
内耳 在6区。主治:耳鸣,听力减退,耳源性眩晕等。
扁桃体 在8区。主治:急性扁桃体炎等。
※耳背部
上耳根 原名“郁中”、“脊髓”,在耳根的最上缘。主治:头痛,腹痛,哮喘。
下耳根 原名“郁中”、“脊髓”,耳垂与面颊相交的下缘。主治:头痛,腹痛,哮喘。
耳迷根 位于耳背、乳突交界的根部,与耳轮脚同水平。主治:头痛,鼻塞,胆道蛔虫症等。
下脚沟 原名“降压沟”,在对耳轮上脚、对耳轮下脚的耳郭背面呈“Y”形的凹沟中。主治:高血压,皮肤病。
心 位于耳背上部。主治:疖肿,失眠,多梦,高血压,头痛等。
脾 位于耳背中部。主治:腹胀,腹泻,消化不良等。
肝 位于耳背脾区外侧。主治:胸胁胀满,急性阑尾炎,腰疼背痛等。
肺 位于耳背脾区内侧。主治:哮喘,发热,消化系统病症等。
肾 位于耳背下部。主治:头痛,失眠,眩晕,月经不调。
耳穴电刺激法
耳穴电刺激法,是一种应用脉冲电流刺激耳穴,以达到治病目的的方法。目前常用的耳穴电刺激法有两种:一种是与耳毫针配合,先做耳针,再通过耳针将脉冲电流导入耳穴;另一种是将两个电极夹在耳郭的正面和背面,直接通上脉冲电流。凡适合耳针治疗的疾病均可应用耳穴电刺激法。
耳穴的探查方法
当人体的脏腑或躯体有病时,往往会在耳郭的相应部位出现反应点(如胃病在胃穴)。实践表明刺激这些反应点疗效较好。所以应用耳针时除参考耳穴分布图之外,还应结合探查来确定其反应点,这样可以提高疗效。
※肉眼观察法
主要是观察耳郭上的变形、变色等现象,如鳞屑、水疱、丘疹、硬结、色素沉着,以及血管的形态变异等。
※压痛点探查法
探查压痛点要在患者的密切配合下进行,一般用探针或毫针的针柄在与疾病相应的耳郭部位按压,从若干的压痛点中探查出压痛最敏感的穴点。
※电测定法
是通过仪器测定耳穴的电阻、电位、电容等的变化。目前比较常用的是测定皮肤电阻的“良导点测定器”,可以使电阻低的耳穴通过指示灯、音响,或者在仪表上反映出来,供临床诊断应用。
耳穴按摩基本手法分类
施术者使用按、摩、揉、搓、捏、点、掐等手法直接作用于患者的耳穴上。一般常用3种方法:掐按法、点按法、揉按法。
※掐按法
患者坐位或卧位。施术者右手食指对准耳郭背部穴位点,拇指对准耳郭腹部穴位点,进行掐按,手法由轻到重,用力要均匀。对体弱者掐按手法要轻,对体壮者掐按手法要重。每次掐按1~3穴,每日2~3次,5~10次为1个疗程。
本法可治疗一切疼痛病症,并用于急救或晕针。
需要注意的是,耳郭有湿疹、破溃,不宜按摩。孕妇不宜用耳穴掐按法。按摩3~5次无效,可选用其他方法治疗。
※点按法
患者坐位或卧位。施术者右手食指或中指尖掌面,对准穴位,点按2~3分钟,指力由轻到重,以局部有胀痛感为宜。对体弱者点按手法要轻,对体壮者点按手法要重。会气功者可结合气功点穴。每次点按1~3穴,每日1~2次,5~10次为1个疗程(图6-2)。
本法治疗一切疼痛病症。
※揉按法
患者坐位或卧位。施术者右手拇指、食指掌面对准穴点,揉按1~2分钟,指力由轻到重,局部有热胀、舒适感为宜。每日揉按1~3次,每日或隔日1次。对体弱者手法要轻,对体壮者手法要重。对幼儿揉按耳垂区的方法为:揉按8~9次,二指放开似摘果状,反复揉按5~6次。
本法治疗眼疾、眩晕、面瘫、小儿遗尿、小儿积滞等。
耳穴按摩基本手法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