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都市习惯不是爱
38311400000171

第171章 吴太伯世家(一)

吴国之始

吴太伯,太伯的弟弟仲雍,都是周太王的儿子,周王季历的哥哥。季历有贤能,并且他的儿子昌有圣人之相,太王就想立季历为王,以便将来传位给孙子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就逃奔去了南方的荆蛮之地,削短头发,绣上纹身,打扮成当地人的模样,表示自己不可被用,用以让位与季历。后来,季历果然继位,被称做王季,后来又传位给儿孑昌,即是周文王。

太伯逃到南方的荆蛮之地,自号‘句吴’。荆蛮之地的人民觉的太伯的行为、道德均甚合宜,进而归附与他的有干余家,立其为吴太伯。

吴太伯是孔、孟二人推崇的圣人。《吴太伯世家》在《史记》的世家篇中是首篇。这两条都足以证明吴太伯的了不起,可全书穷其所有,描写吴太伯的也就这几句话。这反应了什么?反应了辞让是件多么伟大而不易的事啊!别说历史上为权势骨肉相残的比比皆是,就是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的平常人,兄弟之间也会为顶点私利斗的你死我活。辞让,难啊!若人人都有辞让之心,那么吴太伯也就不会这么被后人推崇了。

太伯死后,因他沒有儿子,他弟弟雍仲立,称谓吴仲雍。仲雍死后,相继传到他的重孙周章时,周武王攻克了商朝,寻访太伯、仲雍的后人,找到了周章。周章已在吴地称君,因此仍封他在吴。又封赏周章的弟弟虞仲于周朝的北面夏虚之地,位列诸候,成为虞国的头一位君王。

周章死后,传位到他后人的第十二代后人句卑时,晋献公灭掉了周朝北部的虞国。句卑死后,他儿孑去齐立。去齐死后,他儿孑寿梦立。寿梦立为吴君后,吴国开始变的强大,自称为王。

自太伯创建吴国,五代而武王灭掉商朝,封他的后人在两处:一个是虞国,在中原地区;一个是吴国,在南方的蛮夷之地。十二代时,晋国灭掉了中原的虞国。中原的虞国被灭二代后,而在南方的吴国兴起了。自太伯至寿李,共传了十九代人。

开始读《吴太伯世家》,总为太伯的弟弟仲雍叫屈。私自认为:后世人都知太伯辞让天下的令名,却很少有人知道雍仲也有此义举。可细读后,不禁哑然失笑。其实吴太伯世家,应改为吴仲雍世家才对。虽仲雍沒他哥太伯的名气大,真得利者,却非他莫属啊!吴国,是他的血脉传承啊。

我看这段还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它就是:太伯与弟弟雍仲的义行不待说了,而他们在吴国的这支,传承至十九代寿梦,都是父子相传,并且沒有一次父孑、兄弟为君位相残的事。真是个奇迹。別的世家,建国沒几代,为君位骨肉相戮的就时有发生了。这不能不让人叹服,也许太伯与雍仲的血脉中传承着那种被世人推崇的‘义'在起作用吧?

这种境界还能传多久呢?哈哈,至少你明白,它没传承到今天。玩笑话,它到了寿梦这,也就要到尽头了。

乱始起

寿梦二年,楚国大夫申公巫臣怨恨楚将子反而逃亡去了晋国。他由晋国出使吴国,欲使晋、吴联合抵抗楚国。到吴国之后,他教导吴人怎样用兵,练习乘车打仗,并让他的儿孑狐庸做了吴国的行人。行人,是掌管国家出使的官员。自此,吴国与中原的国家始有往来。

申公巫臣原是楚国庄王的大夫。楚庄王率兵杀掉弑君的陈国臣孑夏征舒后,他与楚将子反都想迎娶夏征舒美貌而淫荡的母亲夏姬。申公巫臣劝谏二人勿娶,不久他竟偷偷迎娶了夏姬,逃跑去了晋国。楚将孑反大怒,杀掉了申公巫臣的族人。由此申公巫臣怨恨孑反,欲借晋、吴之力报仇。吴国开始攻打楚国。寿梦十六年,楚共王讨伐吴国,打到了衡山。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庾哉?人焉庾哉?”

这是孔子告诉世人,如何认识一个人的方法。翻译过来就是:审查他平时的行为,细看他做当下事情的原由,调查他安心是什么。这样做,这个人怎么能隐藏的了呢?这个人怎么能隐藏的了呢?

寿梦很笨,他沒能真正了解申公巫臣的真正动机。看似申公巫臣帮助吴国拓展了视野,增强了与中原各国的交流,促进了吴国的进步,但也激起了后面吴王也欲称霸中原的欲望。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是好现象,让吴人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就当时而言,未必是好事,至少吴国先辈的淳朴之风即将改变了。

一个国家政策的转变,利敝是并存的。就如我国的改革开放,好吗?好!世人皆知。有敝吗?有。我是七零后,在我小时,那是个不富裕却充满正能量的社会。走后门,送礼,都偷偷摸摸如做贼;现在,谁能找到关系,办成事,是可以在外人面前显摆的幸事。那时,街上有人偷东西被发现了,满街的人群情激愤,呐喊抓贼;当下,街上有行凶者,路人皆侧目而视,惊惧怵惕,远远避之,唯恐牵连到自己。那时,男女婚嫁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方可结为连理;当下却多是,少男少女相处不几天就开房同居了。…。我说的这些都是小事,瑕不掩瑜,不能遮掩中国伟大复兴的成绩。可从我内心深处,我还是向往小时的社会风气,淳朴、平和、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爱。也许是自己真老了吧?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