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三叠纪的恐龙帝国
3874200000019

第19章 统治史前天空

曾经有多种飞行动物一统地球的天空,现在都已经灭绝了,以下是其中的五种。

一、哈斯特巨鹰

在新西兰陆地哺乳动物很少:没有诸如老虎、狼之类的大型食肉动物,仅有少数的蝙蝠。在人类登上新西兰之前,这里的森林是鸟儿的天堂。体形硕大的哈斯特巨鹰一度统治着500万年前新西兰的天空。哈斯特巨鹰是一种体积巨大的猛禽,翼展可以达到3米。它能从空中对恐鸟发起攻击,先用锐利的爪子把恐鸟(一种新西兰无翼大鸟,现已灭绝,高度是人的两倍)击倒,再撕食其肉。

哈斯特巨鹰3米多的翼展就已经很惊人了,但其18公斤(40磅)的体重更是远远超过今天的任何一种鹰,因此哈斯特巨鹰堪称史上最大的鹰。

科学家曾经利用计算机X射线轴向分层造影扫描图技术,比较了哈斯特巨鹰与现代食肉猛禽的骨骼、大脑、神经系统和感知器官,来研究它到底是食腐动物还是猎食者。研究的结论是:哈斯特巨鹰是绝对的训练有素的杀手,能够轻易捕捉比人还要高大的恐鸟,也许人类也曾是它的猎食对象呢。

哈斯特巨鹰通常潜伏在树上,再以每小时80公里的速度向目标发起迅猛攻击,用其可怕的利爪贯穿猎物的肉体。以至于有些恐鸟骨骼上甚至还留有刺穿的痕迹,显然它们在巨鹰面前是多么的弱小,毫无还手之力。

二、翼龙

翼龙是最大型的空中霸主之一,站立起来与长颈鹿一样高,其膜状的翅膀展开时可达10米以上。这种史前巨兽可以利用四肢(后腿和折起来的翅膀)在天空肆无忌惮的飞行。翼龙是一类非常特殊的爬行类动物,不但会飞并且很可能是温血动物,而且还是最早能够飞行的脊椎动物。翼龙是恐龙的近亲,两者都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是第一个飞向蓝天的爬行动物。翼龙最早出现于约2.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灭绝。与恐龙占据着陆地相对应,翼龙一直控制着广阔的天空。

翼龙是没有牙齿的,它们的猎食方式长期以来充满争议。最初人们认为翼龙像秃鹫一样是食腐动物;后来又有人提出它们将巨嘴插入地上寻找食物;之后还有人说它们像现代海鸟一样从水中捕鱼。然而,根据对其化石与足迹的最新研究表明翼龙更可能是步行在陆地上,以体型不大的幼小恐龙为食。

三、飞机一样大的鸟——阿根廷巨鸟

这种体型堪比小型飞机的食肉动物曾经是地球上最大鸟类,翼展达到7米。是前面提到的哈斯特巨鹰2倍还要多。它们曾自由地翱翔在600万年前的阿根廷平原和安第斯山脉的上空。科学家曾长期怀疑它们是如何起飞的。

科学家利用为飞机设计的计算机程序分析了“阿根廷巨鸟”的飞行特点。研究结果表明这种现早已灭绝的阿根廷巨鸟算得上是滑翔高手,它靠上升的暖气流飞行。这种史前巨鸟因为过于庞大的体形,没法进行动力飞行。但它们可以进行高效地滑翔,在条件好的情况下,速度可达每小时67英里。像如今的秃鹫那样,阿根廷巨鸟依靠安第斯山山脚的上升气流,或者广阔的潘帕斯草原上的上升暖气流获得上升的动力。

它们可能像滑翔机飞行员那样,借助在斜坡上奔跑或者逆风奔跑获得升力,从而成功起飞。

阿根廷巨鸟的着陆方式也一直困惑着研究者,它们可能努力放低巨大的双足来减速,然后展开双翅像降落伞一样落地。

四、超大昆虫——二叠纪巨型蜻蜓

300万年前的二叠纪早期,在今天美国中西部沼泽地带上空盘旋有苍鹰一样大的巨型昆虫,翼展达到70厘米以上。这就是二叠纪巨型蜻蜓。

在二叠纪早期,地球温暖潮湿,树木非常繁茂。很多动物有着难以置信的巨大身躯,二叠纪巨型蜻蜓就是其中之一,它们在空中游荡着,随时准备捕食巨型苍蝇甚至是古代的两栖动物。

由于当时空气中有更多的氧气,大约是35%,而现在则是21%。这就使得利用身体组织中满布的管状网络呼吸的昆虫演化出相对庞大的体型。而二叠纪巨型蜻蜓是已知最大的昆虫,与现代蜻蜓很像,只是翼展可达70多厘米,是现代蜻蜓的数十倍。

五、鹅类的祖先

有种像鹅一样的远古巨大鸟类,它们曾经栖息在泰晤士河口英国东南河岸的塞普利岛屿水域,其翼展可达到5米宽。它们像信天翁一样猎食,掠过水面,在飞行中突然地捕获水中的鱼或鱿鱼。

因为它们在鸟喙边缘长着锋利、像牙齿般的凸出物,所以它能对猎物进行撕咬和咀嚼,这些锋利的假牙能防止它们在飞行中食物从口中滑落。像所有现今的鸟类一样,它巨大的喙是由角蛋白构成,角蛋白是形成人体头发和指甲的物质。它们与现代鸟类不同的是,现代鸟类的祖先在进化历程中牙齿逐渐退化了,这种远古鸟类所长的骨状牙齿被称为“假牙”,因为真正的牙齿是由牙釉质和象牙质构成的。

知识小贴士:中国最早被命名的恐龙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恐龙产地之一,中国的恐龙化石发现地遍及东西南北。云南、四川、山东、内蒙、新疆等地都以出土了大量的恐龙化石而闻名于世。中国最早被科学地命名的恐龙化石发现在黑龙江省、黑龙江畔的一个小渔村附近,这个小渔村就是嘉荫县的渔亮子。

由于黑龙江水的长期侵蚀,沿江两岸的地层不断地被剥蚀,里面埋藏的恐龙化石就不断地被冲刷出来,暴露在江边的河滩上。

当地的渔民发现了这些化石后非常惊奇,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粗大的动物骨骼。

消息不迳而走,被对岸的俄国军官听到了,就前来调查并采集化石。最初,俄国人把这些大化石骨头误认为是猛犸象,并且在俄国伯力地方报纸上作了报道。俄国地质学家被这一报道所吸引,从1915年至1917年连续到我国进行了三年的大规模考察和发掘,采集到一批恐龙化石。他们把采到的化石进行了修理,并配上三分之一的石膏模型,把这些化石装架起来,陈列在彼得堡地质博物馆里。经研究认定,这是一种鸭嘴龙,高4.5米,长约8米,俄国地质学家把它命名为满洲龙。嘉荫出土的这些满洲龙化石颜色大多是深褐色或黑色,埋藏在砾岩中,石化程度很高,质地坚硬,黝黑发亮。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含化石的砾石层是含油层位,因此被地下的石油长期浸泡化石的缘故。鸭嘴龙是恐龙家族中的晚辈,生活在白垩纪晚期,是一类以植物为食的素食恐龙。

它们那两条巨大的后腿与长长的尾巴构成一个类似于三脚架的装置,足以支撑其笨重的躯体。它们前肢短小,自由地悬在身体上部,可以用来抓取树上的枝叶。它那高昂的头上长着一张偏平的鸭子似的嘴,嘴里长着数百颗小牙齿。这些牙齿呈棱柱形,牙根细长,一层层地镶嵌排列着。这样,当上层牙齿磨蚀殆尽,下层的牙齿就长上来补充。因此,鸭嘴龙就有了能够自我修复和更新零件的,用于研磨粗纤维性食物的高效器官,这也许正是它们特别适应于白垩纪晚期的生态环境的原因。因为,到了白垩纪晚期的时候,地球上柔软的蕨类植物已经衰落,而多粗纤维的、较硬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已经开始成了地球植被中的优势类群。

嘉荫县不仅出土了属于鸭嘴龙的满洲龙化石,还发现了似鸟龙化石和大量的植物化石。对这一生物群落的研究和分析表明,现在如此寒冷的黑龙江畔,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气候温暖潮湿、植物茂密繁盛,气候条件与现代的海南岛差不多。

令每一个中国人深感遗憾的是,中国出土的第一条被科学命名的恐龙并没有被珍藏在中国。好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地质学工作者和古生物学家在那条恐龙的附近又找到了新的恐龙化石地点,发掘出了一批新的满洲龙化石。这些化石现在陈列在黑龙江省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等科普场所里,正在向观众讲述着6500万年前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