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就做大的
王中军十分看好中国电影市场,他认为电影行业是如今可称得上“暴利”的最后一块蛋糕。在影片制作与营销管理方面,华谊无疑为民营影视公司做出了表率。能够创新,敢于创新,才是华谊成功的根本。
在王中军、王中磊的领导下,华谊以大制作、大投入的商业模式在国内业界屡创骄绩。仅仅几年时间,便形成了从编剧、导演、制作到市场推广、院线发行等基本完整的生产体系。就在2009年,华谊获得了一笔总额为1.2亿元的电影项目贷款,用以投资制作其2009年的四部电影,包括冯小刚的新片《唐山大地震》等。在中国电影市场融资渠道更加多元化的背景下,华谊又一次做了“敢于吃螃蟹”的人。
纵观华谊几年来出品的电影,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几乎全是大制作,大手笔。王中军一向认为,想拍出好的电影,没有大投入是不可能的,必须要有大投资、大制作。什么算是大制作电影?这个概念从何而来?面对中国电影市场的现状,大制作电影是否真的是唯一的出路?
从商业电影登上历史舞台开始,逐渐出现了一系列制作班底大、投资数额大,主演都是大牌明星的“三大”电影,而这些电影往往也都会获得惊人的票房收益,这类电影就常被称做“商业大片”。“商业大片”的概念最初是由好莱坞大片的引进而产生的,最近几年国内电影界效仿好莱坞的做法也炮制出了类似的所谓“大片”,并且也取得了惊人的票房收益,有些甚至还抢占了国外大片的市场。
这些大片的共同特点是有豪华的明星阵容、宏大的题材、悬念强烈的命运故事、壮观的场面,带来惊心动魄的动感和影像奇观,以及视觉冲击。由此可见,大片朝着电影表现的最大边际效益扩展,使它成为电影市场的主力军,也成为商业电影的主流形态,乃至整个电影界的王牌、压轴戏、担纲之作、“支柱产业”。实践证明,国产大片的确吸引了人们对它们的强烈关注,也重新搅热了电影市场,增强了人们对中国电影的自信心。
同时,在全球化及世界电影长期以来对本土单向输入的情况下,国产大片终于改变了中国电影以往只能在国际电影节上“抛头露面”的情形,而真正以文化产业的姿态,问鼎国外电影市场,并且也由此开辟了一条新的文化输出的渠道。
华谊兄弟看中了中国正在蓬勃发展的电影市场,率先提出了“国产大片”这一概念,同时也发现只有创作具有独特个性和创造力的电影,才可能真正占领市场,只有打破常规才能尝到甜头,冯小刚贺岁片系列的成功就是一个最经典的案例。
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电影全面呈现滑坡之势,在一片迷茫焦灼中,冯小刚的“贺岁片”相当程度地挽救了人们对国产影片的信心。而除了某种“救市”的作用之外,它们所具有的历史意义还在于,贺岁片在娱乐、商业和市场化问题上,第一次显示了自觉的和完整的意识。冯小刚的电影深刻地影响了90年代中国电影的总体走向。另一方面,冯小刚自成一格,将全球化趋势的市场命题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从而证实了娱乐商业电影的无限可能性,揭示了它们本土化实现的一种独特空间。
对此,王中军说过,中国电影市场和海外相比,消费能力比较差,而电影的消费能力差直接导致的后果是不敢做大制作。中国电影冲到3000万票房就是天文数字了,而3000万票房意味着投资不能超过1000万,一般制作方超过500万就赔钱,赔钱谁还做?《没完没了》华谊投了1100万,之所以敢投,是因为这部片在贺岁档,而且冯小刚已经把市场做出来了,是个品牌了。《一声叹息》实际上比《没完没了》好得多,但因为不在贺岁档,所以投资减少了100万。投资不大直接导致影片质量比较差。
王中军认准了电影的大制作是中国电影业的出路。他说,想要有好片,就必须大投资、大制作,而大制作必须有国际票房,要有海外市场。特别是入世后,外国的电影公司巨头会对中国导演另眼看待,提前国际化反而是个路子。假如拍一个2000万的电影,海外已经预埋了1000万,国内就只剩1000万。现在除了美国,没有任何别的国家能在自己国内把自己的电影全部消耗掉。
显然,华谊是借用了好莱坞大投入、大产出的商业模式来发展自己。王中军的影视投资经验是——大制作、大手笔加上影视大腕,这已成为华谊兄弟的投资经验和原则。他认为300万~400万的制作没有吸引力,必须要用密集的资本来实现规模化运作。规模小了,影片质量会受到影响,前后期的投入不够就无法在营销环节高人一筹。目前,华谊的影视剧投资基本都在1000万以上,大规模的制作班底加上大范围的宣传让他的电影在上市之前就成为众人眼中的焦点,如果片子质量能跟得上的话,占领市场就基本不成问题。
事实证明,华谊的这种思路是正确的,目前为止,华谊投资的所有电影中,除了一两部之外,全部赢利。
2005年王中军的两部重头戏:《夜宴》和《墨攻》投资额分别为2000万美元和1600万美元。当然,投资过亿的电影如同好莱坞电影一样,必须通过海外票房来降低风险。从目前看,国内电影票房有保证的导演只有两位——张艺谋和冯小刚,这可以解释,为何只有张伟平和王中军的电影可以赚钱。
当然,大制作电影由于投资成本相当高,也会面临高风险的问题,在电影业也常常会听闻对某些知名导演苛刻的评论:比如说某导演拍片预算失去控制,在拍片进度过半时已经用完所有的预算,这一消息对投资人通常是灾难性的。而在华谊,王中军则有一套专门的软件来监控每天的拍片预算,绝不会让非理性的超预算的电影出现,因为超预算的电影很难获利。王中军要保证在大制作的前提下,资金正确合理使用。
此外,王中军除了对电影制作环节的把握外,对应用西方相对成熟的电影营销理念方面也是驾轻就熟。在电影中加入广告,不放过任何一个含有商机的小型市场,比如向希腊电视台售出5000美元的版权他也会津津乐道。他会想,世界上有多少个希腊?还有,他会利用信誉对单部影片进行融资以降低风险,等等。由此,王中军对行业的深刻理解和对经营要素的出色把握,使他在危机四伏的电影市场鹤立鸡群,大制作电影成了华谊的“招牌菜”,高投入的背后就是高额的回报,华谊在这方面真开启了中国电影新的发展时代。
最大限度占领市场
华谊有了强大的创作团队、正确的创作路线,还需要具备有效的市场推广能力,才能在影视行业中稳赚。恰巧对于华谊来说,市场推广是强项。
1998年,王中军尝试着制作了第一部电视剧《心理诊所》,那是一部在当时利润奇高的戏。因为当年电视剧市场供小于求;其次是特殊的营销方式,制作方把电视剧卖给电视台,电视台“支付”几分钟广告时间而非现金,能卖多少钱全看公司的运作水平。由此,华谊借助广告推广优势,逐渐在电视剧制作单位中脱颖而出。而今,华谊每年的电视剧产量达到200多集,5年拍了20多部电影,基本实现了从编剧、导演、制作到市场推广、院线发行等完整的体系。
有了强大的资本支持,王中军开始用并购来整合整个产业链。“其实做起来就是依靠强大的资本后盾大吃小,合并同类项——把做得比较好的小公司买过来,给他们更大的平台。”华谊已经实现了基本完整的生产体系,对于王中军来说,电影只是相当于一个大广告,同时还有整个产业链一系列的收入。拿电影《天下无贼》的市场推广来说,《天下无贼》的推广中国移动通信出资650万元,诺基亚等其他10家全程赞助商共计投了1800万。
通过这部电影,王中军还与马云合作推广了他的商务品牌。谈及二人合作,也蛮有意思。马云与王中军最早在《中国企业家》杂志举办的年会上结识,一来二往彼此熟悉之后就开始聊起生意。一天,王中军告诉马云他正在运作影片《天下无贼》,而此时的马云也正在力推旗下的淘宝网,据王中军的回忆:“然后两个人瞎扯就扯起来了。”于是就有了人们后来经常在电视上看见的,由范伟主演的借用《天下无贼》故事外壳进行宣传的淘宝网和支付宝广告片以及一系列围绕《天下无贼》和淘宝网的联合公关和推广活动。“合作一次以后很快乐,然后就开始快乐下来了”。马云这样评价和王中军的合作。于是,借用马云在电子商务界的影响力,华谊不仅能够获得巨大资金支持,同时他和马云的合作可谓一举两得,既借淘宝网宣传了电影《天下无贼》,同时也赢得了更多商界朋友对电影业的关注和投资。
华谊认为,电影能否赢利,关键要靠前后期在市场上的推广。广告是一项很高明的营销策略,但是否能巧妙将广告推广和电影宣传结合起来,确实需要深思熟虑。华谊对影片的宣传和推广,并不靠海量信息和漫天广告的狂轰滥炸,而是巧妙地同电子商务、市场商机结合,将电影本身作为一项大型的广告宣传,从而为自己赢得大量资金投入。华谊兄弟的广告理念可谓“做到家”了。
在2009年的一次互联网和影视版权关系探讨的峰会上,王中军谈到华谊热播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在互联网授权热播一事。他认为,互联网和新媒体对影视内容的促进作用不大,不过能够很有效地襄助影视作品推广。“我参加这次峰会,一方面是为了感受互联网的力量和影响,另一方面希望向互联网企业CEO们发出呼吁,希望互联网能加大对影视内容知识版权的关注。”王中军开门见山地说。
可见,在影视的市场推广问题上,王中军考虑的问题更多,如何有效、高效地将影视推向市场,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王中军一直强调要不断创新。他已充分意识到影视前后期推广的重要性。在华谊的营销策略中,市场推广面对的不仅仅是国内市场,还包括广阔的海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