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延安博苑(第一辑)
39604100000050

第50章 张明胜

《黄河大合唱》是由著名诗人光未然和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合作而成的。自从1939年在延安问世,到现在已经整整60多年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黄河大合唱》却经久不衰,像插了翅膀似的从延安传遍了全中国,飞向了世界各地。

1940年,音乐家刘良模把《黄河大合唱》乐谱带到美国,1941年纽约附近的一所大学用英文演出了《黄河大合唱》。

1949年,加拿大多伦多玛希音乐厅演出《黄河大合唱》,美国著名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演唱《黄河颂》,演出的乐谱是孙中山夫人宋庆龄女士亲笔题赠的。

1950年,苏联演出了《黄河大合唱》。

1964年,日本演出了《黄河大合唱》。

1985年,香港举办“黄河艺术节”,千人同唱《黄河大合唱》,场面空前热烈、壮观。

之后,新加坡、菲律宾等国也多次演出《黄河大合唱》。

人们不禁要问,《黄河大合唱》跨越时空,跨越国界,产生了如此强大的震撼力,这是什么力量?

一位香港青年这样说道,我们这些人信仰不同,职业不同,来自不同的地方,我们之所以在一起唱《黄河大合唱》,就是为了四个大字——民族大义!这就是《黄河大合唱》的生命所在!这就是《黄河大合唱》的力量所在!

下面,就让我们翻开历史的一页,去了解这首伟大的民族乐章的创作始末吧!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11月生于湖北省老河口市,1929年参加中国共产党。30年代初从事进步的戏剧活动和文学活动。1938年10月率领抗敌演出队第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下游,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吕梁抗日游击根据地。在翻山越岭、长途跋涉的行军中,光未然和队员共同观赏了黄河的壮景,共同渡河聆听了“黄河船夫号子”,光未然以他诗人的气质,广博的文学修养,从人文景观中获得灵感,孕育着以黄河为题的作品。

深秋的一天,诗人光未然满怀抗日的热情来到黄河壶口,顿时,他被眼前的壮丽景观惊呆了!黄河之水简直就像是从天上倒了下来,龙腾虎跃撼动着大地,咆哮的黄河之水像千军万马奔腾而泻,浪花翻卷,气象万千。恢弘的黄河,气壮的黄河,这不就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吗?诗人仿佛看到了黄河的形象,看到了黄河的力量。保卫黄河,保卫家乡,怒吼吧,黄河!战斗吧,黄河!灵感油然涌现,诗人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大声疾呼“我一定要写出一首讴歌黄河的诗篇!”

在吕梁山区的一次行军途中,光未然不慎坠马左臂骨折,队员们用担架把他一村一岭地送往延安。中途,诗人在山西永和关又一次看到黄河,河上船夫与恶浪搏斗的情景,船夫们铿镪有力的号子声都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冼星海是广东番禺人,从小喜爱音乐,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乐器,研究乐理,后来考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1929年,年仅24岁的冼星海前往巴黎,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1935年毕业回国,以极大的热情参加抗日救国活动。在上海、湖北工作期间,冼星海曾与光未然多次合作,写出了许多抗战歌曲。1938年10月,他来到革命圣地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

1939年初,冼星海听说光未然来到延安,迫不及待地到医院看望他,建议再次合作。诗人光未然本来是想把两次渡黄河的感受写成长诗《黄河吟》,经冼星海一说,决定改写成大合唱的歌词。

光未然躺在延安二十里铺和平医院的病床上,手臂肿胀,行动不便,便口授给友人笔录。用了整整五天的时间,25岁的诗人在病床上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歌词写作。一天晚上,在延安西北旅社,演出分队的几十个人欢聚在一起搞了一个小小的晚会,冼星海也出席了。诗人光未然用他的全部热情朗诵了《黄河大合唱》,“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吗?如果你已经忘记的话,那么,你听吧!”冼星海凝神听罢,激动不已,“霍”地一下站了起来,从诗人手中夺过诗稿,高兴地大声说:“我有把握,我有把握把它谱写好!”大家热烈鼓掌,高声欢呼,祝贺诗歌与音乐的心灵契合。

三月的延安,天气是很冷的,但是冼星海创作的热情却比火焰还要炽热!在他的小窑洞里夜以继日地谱写起来。冼星海不抽烟,爱吃糖果,写作时往往是以糖代烟。延安条件艰苦,买不到糖果,光未然便买了两斤白糖送给他。夜深人静,冼星海伏案而作,一边写,一边抓上一把白糖送到嘴里,一瞬间,糖水浸化为美妙的乐曲源泉,湍湍不断地流淌出来,冼星海一页一页地写,一章一章地谱,把自己多年以来对祖国命运的关注,对民族灾难的忧患,对革命战争的颂扬和对抗战胜利的信心全部倾诉于这部音乐作品之中,犹如奔腾的黄河一泻千里!由于思想认识的提高,长期生活的积累,加上忘我的艰苦劳动,仅用了六天的时间,一部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的《黄河大合唱》就诞生了!

《黄河大合唱》全曲共分一个序曲和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这八个乐章由朗诵将它们串联起来,贯穿着抗日救国这个基本主题。《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为寻求民族解放、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而斗争的优秀作品,在艺术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和独特的创造。整部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赞颂了中华民族具有不屈不挠的敢于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坚强意志和斗争精神,突出地体现了中国人民勤劳朴实、酷爱和平自由、胸怀宽广的崇高品德,同时,也愤怒地控诉了敌人入侵后给黄河两岸人民所造成的深重灾难。乐章最后以激昂的旋律雄壮威武地奏出了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而英勇战斗的时代最强音。

1939年5月11日,在庆祝鲁迅艺术学院成立一周年的晚会上,《黄河大合唱》由冼星海亲自指挥第一次同观众见面,毛泽东同志也观看了演出。演出结束后,冼星海侧身转向观众,激动地指挥着全场观众高唱《保卫黄河》,“……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台上台下歌声连成一片。毛泽东同志坐在群众中间,微笑着,随着歌曲的节拍鼓掌,歌声一落,毛泽东同志高兴地连声说:“好!好!好!”同年7月,周恩来同志回到了延安,在观看了《黄河大合唱》的演出以后,亲笔为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群众谱出呼声!”

1940年5月,党中央派冼星海去苏联为电影《共产党和八路军》配乐,1945年10月30日,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病逝于莫斯科。毛泽东同志亲笔题词:“为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致哀!”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这首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黄河大合唱》,表达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英雄气概,体现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蓬勃向上的伟大精神。时至今日,《黄河大合唱》仍旧以它那扣人心弦的艺术感染力鼓舞着人们为真理和正义而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