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延安博苑(第一辑)
39604100000078

第78章 郭登瀛与毛泽东给阎锡山的信

白彬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途跋涉到达陕北,12月到达陕北瓦窑堡,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中共中央决定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为实现这一目标,毛泽东从1936年5月至12月7个月的时间内分别给国民党要员蒋介石、杨虎城、张学良等人共写了14封信,目的只有一个,即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毛泽东于1936年5月25日给阎锡山的信是其中的一封,信中写到:“救国大计,非一手一足之烈所能集事,敝军抗日被阻,然此志如昨,千回百折,非达目的不止,亦料先生等终有觉悟的一日……先生如能与敝方联合一致,抗日反蒋,则敝方同志甚愿与晋军立于共同战线,除此中国人民之公敌……今遣郭团长返晋,面致手书。如有所教,乞令郭君再来,以便沟通两方,成立谅解对付共同之公敌。”

郭团长即阎锡山三九二团团长郭登瀛,红军东征时被我军俘虏,关押在大麦郊。

一天,叶剑英参谋长领郭登瀛到毛主席的住处。郭登瀛一进院门就向毛泽东鞠了一个躬。毛泽东对郭登瀛说:“我听他们说,你是山西的一个老军官。”接着又说:“国民党也好,共产党也好,不管这个党那个派,这个部,那个会,都要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我想向阎锡山要求三个条件,你看写信好呢?还是你口头报告好呢?”郭登瀛说:信也可以写,红军这次来山西被俘的军官数我大,主席叫我回去,阎锡山势必要见我,我会把主席的意思转到。

毛泽东提了三个条件:第一是在绥远让给我们十几个县,作为我们红军抗日的根据地,第二个条件是在雁北给我们红军让出一条路,到河北察哈尔去打日本;第三个条件是统一战线,国民党、共产党共同抗日。还给郭登瀛讲了许多统一战线的道理。

毛泽东会见后,郭登瀛在康城住了三四天,红军司令部又给郭登瀛来了封电报,欢迎郭登瀛到后方走一趟。

次日,郭登瀛骑马渡河到了瓦窑堡,在红大学习了一个月后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要求回去。

第二天,郭登瀛收到了一个红帖子,是毛泽东请他参加宴会。席间毛泽东对郭登瀛说:我给阎锡山、赵戴文、李生达写了信,你顺便交给他们。

回到太原后,郭登瀛三次求见阎锡山,最后一次才会了面。他将毛泽东给阎的信交给阎,并转达了毛泽东提出的三个条件。

收到毛泽东的信后,阎锡山考虑了多日,对摆在他面前三条路:一联共抗日;二联蒋剿共;三联日反共。对此他拿不定主意。阎锡山召集众心腹智囊,让大家讨论三个方案,采用哪条为上策。后来有人形容阎锡山是在三颗鸡蛋上跳舞,哪一个也不能碰着。

阎锡山没有直接给毛泽东写回信,但他派人在天津邀请与共产党有联系的“民族革命同盟”住华北办事处主任朱蕴山赴晋商谈。

朱蕴山在动身前和中共北方局负责人南汉宸、王世英等交换了意见。到达太原后,朱蕴山与阎锡山代表多次会谈,达成了三点协议:第一取消山西以反共为宗旨的反动组织;第二取消对陕北苏区的封锁;第三组织一个抗日民众团体,发动群众,开展抗日运动。

后来阎锡山又邀请薄一波回山西“共策保晋大业”。薄一波回到山西后,取得阎锡山同意,改组了山西“牺盟会”,为我党争取了一支抗日的力量。

毛泽东给阎锡山的信,促成了我党和阎锡山的统一战线,使我军在陕北建立根据地解除了来自山西的威胁,为西安事变后八路军能够顺利地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并迅速发展壮大打下了基础。

(作者:延安革命纪念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