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延安博苑(第一辑)
39604100000090

第90章 充分利用

我们收藏文物的目的是为了利用。充分发挥文物在宣传中的特殊作用,就能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

1举办文物展览,让众多的人参观,从中受到党的历史知识和革命传统教育

1950年建馆不久,我们就将征集的一部分文物200余件,陈列在一座大房子里展出,这就是延安革命纪念馆陈列展览的雏形。1959年庆祝建国10周年时,我们已有一座920平方米的展览厅。

布展时,尽量多出文物,以便留给观众一个生动、具体、亲切、真实的感受。我们在刘志丹、谢子长的塑像前陈列了他们的遗物:马鞍子、大衣、眼镜、手枪等,人们看到这些遗物,仿佛又在眼前展现出了他们叱咤风云,跃马疆场的高大形象。来过延安革命纪念馆的观众,都对我们展出文物数量之多,位置之突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扩大宣传面,我们还多次组织了“延安革命文物流动展”。从1957年至1961年,先后在天津、上海、武汉、南京、济南、郑州、兰州等地展出,四年中,接待观众达630多万人次。1986年又同兄弟省举办了“红军长征六省文物资料联展”。转展六省,历时半年,轰动一时。1989年动乱后,我们制作了“延安精神”流动板面赴西安各大学、机关工厂等单位展出,当时由于考虑安全问题,只有图片没有文物,观众提出了意见。1990年初,我们再次赴陕西各地市巡展时,带了文物60余件,展出的效果明显好转。

2向兄弟馆提供

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各地相继办起了各种类型的纪念馆。由于现在的征集工作比较困难,当他们提出要求支援时,我们就将他们急需而又是我们库存较多的文物无偿提供或价拨给他们,让躺在我们库房睡大觉的文物在新的地方发挥作用。如对中国革命博物馆、抗日战争纪念馆,我们都提供过文物。

3积极发表稿件

对有生动情节,有较大感染力的文物我们编写成稿件,在《革命文物》、《文博》等杂志及报纸上发表,使不能来延安的读者受到教育。如1981年《陕西日报》秦岭副刊开辟了“革命文物”专栏,我们提供了一批介绍延安革命文物的稿件。陕西省博物馆学会主办的《文博》杂志上,也曾对延安的文物作过专门介绍。

近50年来,尽管我们在革命文物的征集、研究、保管、利用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许多不足。

一是管理条件差,设备落后,对许多重要文物依然采用最原始的保管办法。急需更新设备,采用先进技术,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二是专项征集经费短缺,进一步征集文物遇到了困难。现在征集文物一要花旅差费,二要付征集费。由于经费的限制,使此项工作处于停顿状态,可以说,现在仍是吃五六十年代的老本。一些已掌握了线索的文物也征不回来。

三是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还有待提高。文物保管是一项要求严、专业性强的细致工作,现有的管理人员多数是从讲解员岗位上退下来的同志,文化层次、专业水平都与适应这一工作有距离,急需分期分批进行专业培训。

延安是革命圣地,是开向世界的一个窗口。随着党中央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又确定延安纪念地为全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使来延安观众人数大量增加,从1990年掀起的“延安热”经久不衰。因此我们决心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立足实际,发挥优势,花大力气搞好纪念馆基本建设,为宣传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和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业绩,为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不懈努力,以优异成绩迎接21世纪的到来。

(作者:延安革命纪念馆研究员;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