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今天晚上都是新来的信徒,我不知道大家想听什么,就以大家提问题为主,利用晚上打坐的时间和大家聊一聊。
问:修行的时候会被果报所障碍,怎么才能知道这些果报的因是什么?有什么对治的方法?
师:当果报现前的时候,再去追究它的因,已经没多大意义了。果报现前,第一要忏悔,第二要转变心态,尽量用智慧去化解痛苦,转化业力。并不是像一般学佛的人所说的那样,要一味地忍耐。如果只是忍耐,你会永远痛苦,所以要学会化解。人之所以有很多痛苦,是因为心态转变不了。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十有八九的事情都不能令我们满意,如果仔细分析,会发现不是外面的人与事让我们不满意,而是我们自己不会圆融,心态转变不了,心灵的空间打不开,太固执,太狭隘。凡夫评论事情的好坏,往往是以自己喜不喜欢,是否能接受为标准。如果智慧打开了,任何道理、任何事,我们都能接受,都能看懂。
为什么佛什么都能包容,所有众生来到他面前,都能与他相应呢?因为他有博大的胸怀,无碍的智慧。而凡夫心胸狭隘,内在的智慧不够,所以无法和外界的万事万物相应。有时候生活中出现的一些令人伤心、痛苦的事情,是为了打开我们心灵的另一道大门;有时候正面的教材对我们没有多大触动,往往需要用反面的教材,或者另外一种手法。就像过去的祖师教育弟子一样,跟你讲道理讲不通,就不跟你讲道理,用香板打你,逼着你接受。当你接受以后才恍然大悟:哎呀,祖师说得对!学佛首先要除掉我执,学佛最忌讳的就是用个人的成见给眼前的一切下定义,做判断。佛曾经说过,众生不了解佛菩萨,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角度看问题,其结果就如同萤火虫照虚空。试问,以萤火虫之光怎么能照亮虚空呢?所以你想要了解什么,一定要让自己融入其中。
好多人认为佛是没有七情六欲的。如果佛没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他怎么能感受众生的痛苦,怎么能拔除众生的痛苦呢?我们整天向他祈求,他有感应,是因为他有人性的一面,也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一个明师、一个佛菩萨不仅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而且比众生的更细腻,更强烈,只是他把它转化了,升华了,所以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在他身上就变成了慈悲与博爱。而我们凡夫恰恰相反,我们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不是给予,而是索取、占有。当一个人越向外追逐,越索取,就越痛苦,内在就越空虚。
有好多人说学佛很难,实际上学佛比在社会上做事容易得多。因为学佛只是在自己身上下功夫,只要管住自己的身口意,学佛就会进步,就能上路。而在社会上做事,各个环节、方方面面都要做到位。社会上工作是训练学佛的基础,在社会上你的工作做得不好,事业不成功,你想学佛是很难的。你能在自己的工作领域里做得很成功,游刃有余,你入佛门学佛也会游刃有余。只是我们没有完全深入到学佛的领域,对它不了解,所以把它想象得很复杂。过去祖师们几十年只做一件事,你们在家菩萨如果几十年也只做一件事,同样也会很成功。
问:我胆子小,走夜路的时候老怀疑后面有什么东西。怎么做才能去掉这些不良的心理暗示呢?
师:古人讲胆由心生。阳气足,胆量就大。实际上什么都没有,怕什么呢?通常都是自己吓自己。
问:我也知道是自己吓自己,但就是改变不了。
师:心念改变不了,一直住在这上面就恐惧;心念转变了,不住在上面,就不会恐惧了。即便是一件好事,你住在上面,好事很快也会变成坏事。人不能进步就是对某些事情过于执着。天地间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变化,人要随着变化而变化,只有这样才能进步、成长。
学佛有很多方法,一路走过来,并不是一个方法能解除所有的痛苦。我们早课有一句话叫“法门无量誓愿学”,在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老师,要采用不同的方法。佛门的八万四千法门,是为了对应八万四千种类型的众生。在修行的过程中,身心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反应,对治的方法也不同,不是一个方法就能治百病。尤其在修行的基础阶段,选择的方法很重要。但是,当你超越了方法,进入了心灵,任何方法都是多余的,只要每时每刻看住自己的起心动念,把握自己的起心动念就可以了。所有的宗教修炼到一定深度,都会回归到看住自己的起心动念。
有的人在念佛时身体出现反应,他会说:“念佛怎么不管用呢?”如果你能不在意身体的反应,身心完全放在念佛上,把身体搁置一边,身体的反应很快就会过去。问题是有几个人的心理能不受生理的牵引呢?对凡夫而言,要降伏心,首先要降伏身体。按佛教的说法,修完四禅八定以后才能降伏自己的心,才能达到“唯心所造”,在此之前全都是唯生理所造,受生理的主宰。修道无非是修生理和心理,离开了生理和心理,还有什么可修的呢?虽然我们信教的人知道有一个不生不灭的东西,可是眼前的、当下的、我们的身体都超越不了,主宰不了,又谈什么修心性呢?就像刚才那个同修讲到晚上不敢走夜路。这样的人即便打坐,他的心也没办法安,他也主宰不了自己,因为身体有问题。如果他的心力很足,就可以转变。问题是他的心力还达不到这个水平。所以必须先从身体上下功夫,提升精气神来解决问题。
学佛的人往往喜欢好高骛远,基础的东西不愿意去学,不愿意去做,总想当下成佛。虽然顿悟确实存在,但那是因为有一个长时间量的积累,才产生了质变。就如同开智慧一样,我们连最基础的知识都没有,能开什么智慧呢?有相当一部分学佛的人认为文字般若会障碍修道。文字怎么会障碍修道呢?一知半解,执着文字,才会障道。
有这样两句话,“行万里路,破万卷书”“不怕聪明能误人,就怕聪明未透顶”,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社会实践比读书更容易获得智慧,更容易让人开智慧。我们应该在读书的同时学会读社会、读自己。不会读社会、读自己的读书人叫做书呆子,因为缺少生活阅历和人生经验。相反,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思想境界是难以提升的。
佛教称文字为“文字般若”,文字般若是进入实相般若的基础。有一部分人在文字里面打转,跳不出来,就是所谓的“未透顶”,超越不了文字,但文字般若奠定了佛学理论的基础。佛教讲“法门无量誓愿学”,就是让你多看多听多学,用实践验证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
过去出家人到一个丛林参学三年,师父就会叫他离开这个丛林,到其他寺庙继续参学,云游参学是非常重要的,不去参学就没有比较。今天虽然也参学,但只是一种形式了,到一个庙待一段时间,看不惯、不适应、不喜欢,就走了,根本不是为法而来。过去学佛的人真的是为法忘躯,只要这个人有法,他马上就能把所知的丢掉。现在学佛的人总是带着挑剔的眼光,喜欢和人辩论,总认为自己懂的对方不懂。人各有所长固然没错,但我们到一个地方参学,是去学人家的长处,如果你总看人家的短处,每个人都有短处,你到哪里也找不到明师。学佛的人都知道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在他参学的途中,遇到很多在社会上身份很卑微低贱的人,善财童子也向他们参学。这种行为当时很多人不理解,就是现在也有很多人不理解。古人讲:“下下之人也有上上之智。”一个不起眼的老百姓,一个贫贱的人,他的口里也会有真理。所以不应该以身份、外表形象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智慧。如果你没有智慧,你去参学也学不到东西;如果你有智慧,你处处都会发现真理,处处都能遇到有智慧的人。
如果每个人都能把身边的人当佛看,学佛修行进步就会很快。问题是我们恰恰相反,把身边的人都当凡夫看,以这种心态,即便明师来到眼前,我们也会否定他。为什么佛教讲虔诚心、恭敬心是入门的钥匙呢?如果这两点你不具备,即便你很有智慧,佛门里也把它叫做“狂慧”“邪慧”。即便你入了道,这条道上有很多岔道,由于你的狂慧,你就会脱离主道,走入旁道。
日常生活中有一种人很聪明,做事转向很快。另一种人,你告诉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我们说这种人一条道走到黑,不会拐弯。实际上这种人做事往往更容易成功。还有一种真正大智慧的人,他不会被任何方式方法所限,会因人因事制宜,用自己的智慧达到诸事圆满。大智慧是累生累世积累而来的。
我们能把真正的虔诚心、恭敬心培养起来,龙天护法就会把明师带到我们身边。龙天护法是干什么的?就是护持真正的修行人,渴望真理的人。你们学佛是否有感受到龙天护法的存在?很多人相信他们存在,但是感觉不到。为什么感觉不到呢?相信和感觉的区别是很大的。如果你仅是信,遇到事情的时候,关键的时刻,你还是会动摇。必须自己亲身经历过,明白以后的信才是正信,你的信心才会坚定。正信包含了正知正见。
世间上有显态的力量,就有隐态的力量,往往显态是受隐态的影响和支配。中医有这样一句话:阳性的力量受阴性力量的主宰,补阳就要先补阴。实际上整个宇宙的运行规律都是如此,有形有相受无形无相的主宰。我们修行就是要捕捉到无形无相的力量,与它融为一体,只有无形无相的力量才是无穷无尽的。
生活中会碰到很多不如意的事,如果你对道深信不疑,当遇到逆境时,可以找一个非常安静的环境,把身心调到最放松的状态,在饮食上不要吃太饱,一个人静静地坐着,通过祈祷的力量来转变眼前的逆境,通过观想使眼前的逆境消失。大家千万不要小看观想的力量,世间上任何事情能否达成,都是由背后那股力量决定的。如果你先和背后这股力量沟通了,日常生活中有形有相的事情就很容易解决了。可是现在学佛的人总喜欢追求方法,忽略了在祈祷上下功夫。当一个人在虔诚祈祷时,他的我执是最轻的,很容易和灵性的力量沟通。当你入道了,虔诚就可以暂时告一段落了,这时候再开始使用方法。所以在修行途中,不同阶段要使用不同的方法,千万不要迷信一个药方能治百病。
问:祈祷是不是祈求?
师:也算是祈求,但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祈求没有把自己完全融进去。而祈祷是让自己消失,完全融进去了。一个有我执,一个没我执。当一个人用我执祈求时,也可以说是祈祷,但这种祈祷往往不会有感应。当一个人祈祷时是带着一颗单纯心,所以才会有感应。
问:忏悔和祈祷有区别吗?
师:有区别。忏悔是事情已经发生了,果报已经现前了,通过忏悔将自己跟所做的业分开,是接受果报,永不再犯的意思。祈祷是某些事情还没有发生,是一种想达成的愿望。当然,果报现前以后也可以祈祷佛菩萨加持,使自己的承受力增强,来转变眼前的因果,让不好的果报早日消失。
一般人学佛会有三个阶段,刚学佛的时候,觉得学佛特别好,非常有价值,“这么好的东西我学到了,我要让身边的亲朋好友都能得到”,于是逢人就谈佛法,逢人都像拉客似的把人拉来学佛。他认为自己得到了,掌握了真理。第二个阶段是越学越没有底气,越学越觉得自己离道很远,甚至因为没有信心而放弃了。如果能熬过这个阶段,下一个阶段就是出去和人较量、过招,喜欢和人家斗法、辩论,认为自己辩才无碍,天下无敌。这时候你确实上道了,开了一点小智慧,对学佛修道有了自己的知见。但往往就在这个阶段你很难再进步,会一直沉迷下去,因为你认为天下已经没有超过你的明师了。如果你有福报,可能会碰到和你有缘的明师,只有他说的话你才会相信,只有他才能把你从这种状态中拉出来,否则到临死前,你都认为自己已经大彻大悟了!
过去丛林里那些开悟的祖师是怎么对待这种人的呢?你一开口,他就打。因为这时候你确实很会辩论,无论人家怎么说,你都能对答如流。实际上无论你怎么说,都远离了核心。但外行人以为你已经证得了究竟。所以祖师不会跟你讲话、辩论,辩论只会让你更狂、更邪。
在学佛的第一阶段,如果你很虔诚,在没有开小智慧之前去参学,可能还学得进去,还会受益。到了第三阶段,即便佛再来你也不会相信,去参学根本不会受益。我们往往在最初闻到佛法的时候非常精进用功,愿意多闻多学。学佛修道,包括做世间上的任何事情,如果前五年你的底子打好了,路子就正,格局就大,以后修行做事就会顺利。如果前五年你的底子没有打好,这辈子想再改变,所谓的“回小向大”是很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