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请问师父,什么是大乘和小乘?它们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师:你们谁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答:以我个人之见,大乘佛教是以菩提心为根本,讲究自利利他,福慧双修,并视菩萨果位和佛果位为最高果位。而小乘佛教是以阿罗汉为最高果位,他们更主张自我修持。
答:大乘与小乘的发心不同。大乘讲的是为众生服务、奉献。小乘讲的是独善其身,成就自己。小乘是度自己,大乘是度众生。大小乘都需要福报。
师:在座的是把自己列为大乘还是小乘呢?恐怕没有一个想当阿罗汉的,个个都想成佛。世间上有这样一种人,尽管他的经济状况不是很好,但只要有一点钱财,很快就布施出去,甚至在生前就把自己的钱财全部布施出去。还有一种人非常富有,身家亿计,却很少布施,甚至从不布施。有些人升官发财只是为了自己享受,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炫耀自己的财富。所谓“功成名就,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就是出自这种心理。还有一种人把金钱和权利当作工具,去实现利益众生的理想和抱负。对于世间法而言,最有力的工具就是金钱和权利。那么出世间最有力量的工具又是什么呢?
答:是行愿、无我的奉献。
答:是智慧和菩提心。
答:是无为,从而达到无所不为。
答:是布施。
师:不知道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成就需要用什么工具,所以两者你都成就不了。其实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成就,用的是同一个工具,不是金钱和权利,而是做人的准则,是承受力,是耐力。没有正确的人生理念,没有承受一切的能力,没有持之以恒的耐力,无论你用什么工具都不会成就。有的人因为失去金钱和权利倒下了,有的人因为拥有金钱和权利倒下了。他们没有通过金钱和权利获得成就,却因为拥有这两个工具而栽了跟头,因为他们不会善用这两个工具。任何一种工具都既能成就别人,也能成就自己;既能毁掉别人,也能毁掉自己。你一直没有发财,是因为你不会理财,所以上天就不会让你拥有财富;你一直没有当官,是由于你不会当官,所以上天就不会给你官做。你什么时候会当官,会理财了,自然就拥有了金钱和权利。同理,一个人之所以没开智慧,是因为他不懂何谓智慧,不尊重智慧,不尊重有智慧的人,所以他不配拥有智慧。一个人之所以没有得到爱情,是因为他不懂爱情,不会珍惜爱情,所以不配拥有爱情。一个人没有朋友,是因为他不懂得珍惜和维护友情,所以他也不配拥有友情。我们今天所缺少的,都是因为过去我们没有尊重它,爱护它,珍惜它,维护它,创建它,让它延续,所以我们不配拥有这一切。什么时候真正明白了它,尊重它,珍惜它,维护它,懂得掌握和驾驭它,你就会拥有它。
为什么有的人获得了金钱和权利又失去了呢?就是因为他不懂金钱和权利存在的真正价值与意义,不敬重金钱和权利,不懂得如何善用金钱和权力,所以即便拥有了也会很快失去。爱情、友谊、健康也是如此,天下万事万物都符合今天讲的这个道理,只有你理解了它,尊重它,珍惜它,你才配拥有它。所以不要因为自己没有得到金钱、权利、爱情、健康、友谊而怨天尤人,一切原因都在自己身上。
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种人,当他生起利益众生之心后,发现自己的能力不够,于是默默地努力。经过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最终拥有了所需要的能力,然后去实践自己的理想,达成了自己的初衷。而有另一种人,他只想拥有金钱和权利,并不想做利益众生的事,他也同样努力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终于也拥有了金钱和权利,但他却不知如何运用。这两种人最初的动机和发心截然不同,第一种人是把金钱和权利当成一种工具去利益他人,第二种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和虚荣心。在修行人中也有这两种,一种是看到众生痛苦,希望帮助众生解脱痛苦,于是苦苦修行几十年,终于拥有了智慧、神通、金钱和权利,然后用这些来帮助众生拔除痛苦,从而做到了自利利他。还有一种是厌倦了社会,所谓“看破放下”了,躲进佛门修行,最终也获得了金钱和地位。但他是为自己而修,利用钱财和地位来享受和满足自己的私欲,从而达到了自利。同样都是通过努力达到目标,前者在利他的同时自利了,后者最终并没有真正自利,因为社会把他抛弃了,众生把他抛弃了,他自己把自己抛弃了!
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他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选择利己还是利他,体现了一个人的品德与境界。品德与境界决定了一个人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人可以用金钱买到快乐、爱情、友谊和五欲六尘的种种享受,但这一切都是短暂而不真实的。佛门里虽然大家同住一个寺庙,但各自的目的并不相同。有的人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想借用这个好环境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实现自己的私愿,而不是利用这个平台来实现自己的菩萨愿,利益众生;有的人是为了修行,为了弘扬佛法,为了利益众生。
我常讲三十岁之前是学习知识的阶段,三十岁到五十岁是做事培养能力的阶段。五十岁以后是提升境界的阶段。在三十岁之前就应该学习知识,什么知识都应该学。如果到了四十岁还在学知识,不做事,不培养能力,那就违背了道。四十岁以后各方面都成熟了,是发挥自己能力的时候。如果到了五十岁还在讲知识、能力,不讲境界,他就是个凡夫俗子。五十岁是一个人的黄金年龄,应该达到了一定的境界,成熟得像纯金一样熠熠生辉。我们那么敬仰佛菩萨,是因为他们不仅有知识,有能力,更有无与伦比的崇高境界和智慧。而罗汉不被我们那么景仰和崇敬,是因为他们只有知识和能力,没有佛菩萨的智慧和崇高的境界。世间上那么多有知识、有能力的人,为什么他们的成功是短暂的,他们并没有人格魅力呢?也是因为他们只有知识和能力,没有境界。有的人虽然死了,但还活着,继续利益着无量无边的众生。因为他的境界光耀千秋,影响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但更多的人虽然活着,实际上已经死了。只有知识和能力,没有境界,会让一个人变得庸俗,甚至堕落,因为它是无根之树,无源之水。
境界是一个人灵魂的外延,是与生俱来的。那些“发心菩萨”之所以有悲心,是因为他们有菩萨的境界,但还欠缺知识和能力。只有通过几十年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他们的悲愿,达到真正菩萨的境界。知识、能力、境界这三者同步进行,不分先后。就像我们的言行举止所体现的,都是我们的知识、能力和境界。
为什么世间上那么多有知识、有能力的人,得不到他人的信任,别人在用他的同时还要提防他,限制他呢?就是因为他太有知识,太有能力,没有境界。而有一种人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获得他人的信任,因为他在拥有知识、能力的同时,还拥有崇高的境界。
问:您讲这三者是同步进行的,为什么有的人没有同步呢?
师:有根器的人可以三步并作一步走。没有根器的人只能取其一或者取其二。真正的境界是一步到位。现代人的精神力量被物质力量所冲淡,人生观、价值观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认识上容易出现偏差,认为金钱和手腕可以搞定一切,忽略了最重要的思想境界的培养,所以无法同步。
一个人想要成功,首先要具备正确的人生理念。想成佛,没有佛的见地、承受力和心量,成得了吗?如果有了佛的承受力和心量,没有佛的智慧与才能,可以慢慢学习知识,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能力,增长自己的智慧。要想功成名就,心性(境界)是第一位。为什么罗汉永远都是罗汉?因为他就像栽在盆中的植物,生长受到了限制。要想成为菩萨,必须从花盆中跳出来,回到广阔的土地上,才不会被局限。
问:境界可否理解为德性?
师:它们之间不是对等的关系,而是含容的关系,境界包含了德性。境界说起来很抽象,实际上很具体,比如品德、修养、健康、才能、智慧、奉献、承受等等,这些都是构成境界的因素。如果没有这些因素,境界就是个空洞的东西。
问:在现实社会中如何树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师:对自己的人生都不能正确定位,谁也帮不了你。如果一个人连自己想要什么都不知道,别人告诉他也没有用。智慧的人永远不会帮一个无知的人做选择。聪明的人永远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该做什么,不需要别人帮他选择。话永远说给知音听,事永远做给知音看。何谓知音?就是同一个层次的人,说得通俗一点,就是素质一样的人,往高处说,就是他们的灵魂来自同一个境界。比如我们都来自第二十八重天,或者都来自三十三天,也就是来自同一个层次的众生才会是知音,你想什么,做什么,你的知音都会认可和理解。
学佛生不起悲心、菩提心,尽管有知识、能力,仍然俗不可耐,最多只能成就罗汉果位,因为没有境界。如果有悲心有境界,没有知识和能力,也成就不了。就如同盖楼房,境界就是钢筋,知识和能力就是水泥和石头,他们的比例必须平衡,不能偏差。
一个人到了五六十岁还没有境界,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俗人。如果二三十岁动不动就讲境界,即便境界讲得再高也是口头禅,他也是个不踏实、不务实的人。学佛的目的不是崇拜佛,是要做佛。既然我们都想成佛,为什么在我们身上看不到无私奉献的精神,忍辱负重的精神,泰山压顶不弯腰的精神呢?我们只当一个索取者,不当一个创造者、给予者,这样能成佛吗?“志不强者智不达”,要学佛,先完善自己的品德,学会读人、读己、读社会。如果一个人只是一味地索取,不愿意付出,即便很有思想,很聪明,很能干,无论在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上,都终将一事无成。
目前我们东华寺除了万行,没有一个人的境界超过我们的首座和尚。他一心护持东华寺,一心护持三宝,一心维护他的信仰,他为自己的信仰而活。在座的谁是为了自己的信仰而活的?谁会为了自己的信仰尽忠尽职?如果不能为自己的信仰而死而活,怎么可能达到自己信仰的高度呢?有些人每天想着怎么活得清闲自在一点,吃好一点,穿好一点,住好一点,自由一点,从不想怎么为众生多做一点,帮父母多做一点,替师父多做一点。如果你没有这样的想法,你的境界永远无法提升。
有一种人来到东华寺,正好赶上出坡种树的季节,他觉得自己好倒霉,心想:我怎么不等到种树季节过了再来呢!他总是带着抱怨、排斥和厌恶的心在做一切。而另一种人是庆幸自己碰到了这个季节,认为培福报、锻炼身心的机会来了,他总是抱着感恩的心在做一切。同做一件事,起心动念不一样,境界又怎么会一样呢?
境界体现在哪里?体现在一个人的发心和起心动念里。佛教说得很清楚,三界之内一切唯心所造,你起什么样的心,就得什么样的果。为什么有些人忙忙碌碌一辈子却一事无成,有些人年纪轻轻就功成名就呢?年纪轻轻就功成名就的人懂得如何面对功成名就,懂得驾驭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只有能理解和驾驭一件事物,才配拥有这件事物,否则,即便得到了也会很快失去。这些现象不知大家是否深思过,心中是否有答案?
2011年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