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善用其心
39679600000024

第24章 学佛先融化自己

2008年11月14日

问:在生活中“制心一处”是否能破体而出?

师:一个得道的人,每时每刻都制心一处。但是普通人是不可能的,他所谓的“制心一处”只是短暂的,不能持久。佛法所讲的相应是持久的。(师对一挂单比丘尼道)你讲一讲你是怎么用功的。

答:我就是打坐。有时候坐着坐着,整个人就空掉了,但空掉的时候自己也不知道,还是继续坐着。请上师指点。

师:空坐,那是坐忘了!一个制心一处的人怎么会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做什么呢?身边发生的一切怎么可能感受不到呢?一个有修行的人,内心是极其敏感的,对方的起心动念,周围环境的改变,随时随刻都能感觉到。因为他已经和周围的万事万物融为一体了,怎么可能出现什么都不知道的状态呢?这种情况是处在妄想之中,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走神了”,但也算是一个较高的层次。

过去的祖师讲:“圆坨坨、金灿灿的那个东西不出来,你就不要想闭关。”平时都用不上功,闭关的时候怎么用功啊?平时都不能进入状态,闭关又怎么能进入状态呢?只有功夫用得非常好了,随时能进入状态,与道相应,而外面的俗事太多,用功的时间不够,才采取封闭式的修炼,也就是所谓的“闭关”。

所谓的修行人,是因为能制心一处才叫修行人。一个制心一处的人,没有做不成的事!

过去的修行人管不住自己,怎么办呢?就把自己交给所信任的明师,让他来管自己。现在我们修行人倒好,第一不想管自己,第二也不愿意把自己交出去,但个个都妄想成佛!一个不能主宰自己情绪的人,一个做不了身口意主的人,你所想的一切,所做的一切,都是妄想!

为什么我们东华寺家风的最后一句是“修道先发心”呢?何为“发心”?怎样做才算是“发心”?叫你出一把苦力为常住做一些事情,这叫做发心吗?真正的发心是把自己完全交出去,内心没有一丝我执的存在,没有个人的思想,头脑完全空掉。

佛教讲:“真正的奉献是无我。”只有把自己的身口意全部交出来的人,才能做到彻底的无我。不要妄谈无我了,就是任劳任怨都做不到。也许“任劳”还可以做到,但“任怨”很难做到。能否任怨最能体现出一个人心灵的境界,证明他内在的素质。

佛祖有一世修道,在山洞里静坐,被歌利王的一群宫女围住了,歌利王因此对佛祖产生了误会,但佛祖始终没有解释。如果还需要解释的话,说明他内在还没有超越。一个人渴望让对方理解,让对方认可,那不正证明了你的内在和俗人一样吗?这些基本的关都过不去,还口口声声喊修行,你修什么呀?修行不就是修这些吗?

学佛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每天手里拿着一串佛珠,念念阿弥陀佛,念念咒语,以为这就是修行了!你所做的一切不能让你的心灵升华,不能改变你的心态,都是枉然!只能增加你的我执。因为你所做的一切为你的我执奠定了基础,你有本钱了,你会告诉人家:“我闭了七年关了,四加行我修了五遍了,大悲咒我念了一百万遍了,我三步一磕头朝拜了四大名山了……”这就是你我执的本钱,你一辈子都会拿着这些去炫耀。

不要以为你拜了四大名山,闭了七年关,诵了很多经,念了很多咒,就能开悟,就能成佛了!你不在你的习气上下功夫,不能在你的弱点上下功夫,做什么都没有用。越是愚昧的人越虔诚。他所谓的“虔诚”不是佛门里说的出于正信,而是一种迷信,一种愚昧。佛教所说的虔诚是带着正知正见的,不带有正知正见的虔诚是非常可怕的。佛教讲:“正知正见在先,真正的虔诚在后。”而我们倒好,全都颠倒了!

一个修行人要把力量由外转到内。不能进入内在,怎么修道?一个修行人不能享受孤独寂寞,不名为一个修行人。在一个修行人的内心世界里,是没有孤独寂寞的,他视孤独寂寞为一种享受。就像一个书痴以读书为乐,他的大千世界是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怎么会觉得孤独寂寞呢?而一个修行人,他已进入到内在的心灵状态里面,天上、人间、地狱……里面热闹得很!那真的是所谓的“闭眼看世界,无口饮甘露”。

古人讲:“良臣择明主而事,良禽择良木而栖。”禽鸟找不到大树,宁可在空中盘旋,累死,也不会轻易降落到一棵树上。良臣找不到明主,宁可流浪一生,也不会轻易追随一个君王。

一旦你认定要追随这个明师,就真的要把自己的身口意全部交给他,只有这样才能和这个明师相应。一旦相应了,他起心就是你在起心,他动念就是你在动念,他的思维就能辐射到你的身心里面,你只是一个躯壳,而灵魂在他那里,所以你才能和他同一体,才能进步,这时候你已经变成了他的一个化身。要想成长,成熟,要想与万物同一体,要想成为独立的个体,都必须先经过这个没有个体的阶段。有的人三个月可以完成,有的人三年、十年完成,有的人一辈子、几辈子都完成不了。只有把自己交给对方,才能和对方相应。只有和对方相应,才能从对方里面再分离出来,成为个体。一旦你成为个体的时候,对方所有的,你全都有。

人在一生当中并非什么都是学来的,用佛法的话来讲,都是悟来的,根本不需要学。所谓的“学”,就是先学会跳进去,然后再跳出来。哪里是各行各业的知识、技术都需要去学呀?为什么说“一通百通”呢?一个开悟的人,一个成就的人,他的生命是有限的,他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他所谓的学就是掌握了这个“融进去,跳出来”的技巧。一窍通,窍窍通,三百六十行就这么一个窍门,前提条件是管得住自己的身口意。

一个人,入道没入道,能不能入道,入道了几分,听他说话的声音就知道;你有没有功夫,从你的声音就可以听出来,从你走路的姿势就可以看出来。一个得道的人,连声音都没有改变,连走路的步伐、姿势都没有改变,那叫得什么道啊?连基本的外围都没有掌握,没有得到,还得什么呀?道,包含了有形的道和无形的道。你连有形的都没有获取,这堂课还没有读完,还没有突破,怎么能说已进入了无形的道,获得了无形的道呢?就算你结束了有形和无形,最后,有形和无形就是一个东西,有形的就是无形的显现,无形的就是有形的延伸。

师:佛教最终叫你们信谁啊?

答:信自己。

师:第三步也是信自己,第四步也是信自己,但是第三步信自己和第四步信自己,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信。

问:佛教不是讲信自,不信他吗?

师:信他也是一个阶段,信自己也是一个阶段。最终、最究竟圆满的果位上就是信自己。第三个阶段也是信自己,但那叫做我执,叫做固执,那是愚昧:谁都不行,就我行;谁都是错的,就我是对的;你们都是笨蛋,就我是个聪明人——人生的第三个阶段就是这样。

问:那第一个阶段和第二个阶段呢?

师:第一个阶段无所谓,没有信仰,没有追求;第二个阶段就有所追求,会上进了;第三个阶段就开始愚昧无知了,开始信,虔诚地信,抓到一个东西就死信,没有这个东西就活不下去了;等到第四个阶段,释迦牟尼佛的像都烧掉,砸掉了,什么都不相信,就相信自己了。他认为:佛会的,我都会;佛有的,我都有。等过了这个阶段又发现:佛有的,我也没有;佛具备的,我还不具备,我还差得很。等到这个阶段再过完了才发现:我跟佛一模一样,佛有的,我也有。这时候的“有”才是真正的自信又信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