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善用其心
39679600000049

第49章 与天地同行,与道相伴(1)

2009年1月27日

问:在城市里面找一套民房闭关修行,和在山洞里面闭关修行有什么区别?如何与师父沟通?

师:在自己家里闭关,和在寺庙或山洞里闭关,从本质上讲是没有区别的。只是我们凡夫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总想找一个深山老林的山洞隐藏起来,与世隔绝,以为这样比较容易增长功力。这样做刚开始可能有效,但过了这个阶段就没有用了。因为佛法讲的是你修证的功夫能否起用——在红尘中起用。就算你在深山里功夫修得很好,到红尘中一做事,一接触人,你还是会烦,还是无法保持内心的清净。所以自古以来有一个说法:“大隐隐于闹市,小隐隐于深山。”在深山里隐居修行只是一个短暂的过程,只是修行其中的一个阶段。修行并不是从始至终一直都在深山里,因为佛教最后讲的是行愿。

佛教修行是三个步骤:见地、修证和行愿。即戒、定、慧。最后要在红尘里培自己的福报,广结善缘。我们佛教里面经常讲一句话:“能不能起用啊?有没有用啊?不能起用就没有用!”从现在的社会来讲也是这样,尽管你的学历很高,但你会不会做事?能不能起用?佛法是非常重视用的。

至于怎么和师父沟通,除非你修得跟师父的等级比较接近了,才能和师父沟通。在佛教里面有一个基本观点:你的见地高过师父,师父才给你传法。什么是见地?就是你对佛法的认识。如果你的见地离你师父很远,一般来说师父是不会给你传法的。因为就是把法传给了你,你修不上去,也没办法相应。这句原话是这么说的:“见过于师,方可传法。”

佛教里面常提到“加持”二字。什么叫加持?通常师父给徒弟加持之后,师父的信息就进入徒弟的信息里面了,也就是说师父的磁场就进入徒弟的磁场了,从此徒弟内在的“质”就起了变化。从理论上来说,必须通过师父的加持或灌顶,徒弟才能修师父的法。如果没有经过加持或灌顶,师父的法你修不上去,因为你和他差距太远了。

虽然从理论上来讲是这样,但实际上也不一定是这样。如果你满身习气,恶习太多的话,师父的信息也进不去。用佛教的话来讲,你的我执、成见太多了,师父的智慧融不进去。

我们应该养成一种习惯,到任何地方,先把自己的思想空掉,听别人讲。别人讲完以后,你再把过去的东西提起来。你来学习的时候,暂时把你原有的东西放下。你只要放下,就能受益;不放下,再好的东西也装不进去。

问:杀了生以后,我们念咒语有没有用?

师:有用,这叫做忏悔。你通过忏悔就把因拔除了,没有了这个因,将来就不会有这个果。而且念佛的咒语能超度它们。

你可能因为生活的需要、工作的需要,一时半会儿不能改变过去的生活习惯,不能改行换职业,这也是没办法的。但是,你必须认识到你开不开悟,成不成佛,跟你吃不吃素,结不结婚,没有绝对的关系。吃素只是为了培养我们的慈悲心,不招杀业,不结恶缘。凡是有生命的都贪生怕死,都会恐惧,也都有报复之心。所以各个宗教都不主张杀生。但是由于职业和环境的需要,有时候你避免不了。

佛教有三大定律:佛法不违背世间法,不破坏世间法,遵循世间法。如果违背了这三条定律,佛法就没办法立足。

佛教在传到中国以前,中国已经有了道教。道教分为两大派,一派是独身、素食,一派是有家、吃荤。佛教传到中国以后也形成了这两种形式,汉族区域是独身、素食,藏族区域是结婚、吃肉。佛教从中国传到日本、韩国以后,也形成了同样的两大派系:一派独身、素食,一派有家、吃荤。

问:基督教说人类的源头是上帝创造了亚当和夏娃,然后亚当和夏娃才繁衍了人类。那么佛教对于最原始众生的形成是持什么观点呢?

师:根据你这句话,我追问一句:“上帝创造了亚当、夏娃,那么上帝又是谁创造的呢?”这就很难回答了。佛教不是这样的观点。佛教讲万事万物是由因缘和合而产生的。我们现在都把上帝理解为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一个高高在上的、万能的主宰。实际上我们都理解错了。上帝不是一个独立的、固定不变的存在,他是一种力量,宇宙中无处不在的力量,谁得到了这个力量,谁就可以成为上帝。你和这个力量融为一体,你就是这个力量,这个力量就是你——上帝是这个意思。

中国的道教和佛教把它比喻成“道”,谁得到这个东西,谁就得道了。谁得了道,谁就无事不能,就不生不灭。这个“道”就是上帝,就是真主。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和宇宙同一体的。宇宙里面的四大生命形态:飞、潜、动、植都依赖它而生存。谁和它融为一体,谁就能证到不生不灭。

我们所谓的“修道”,就是把自己的恶习铲除掉,让自己的本来面目和道融为一体。因为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从它里面分离出来的一个独立的个体,和它原本是同一体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把我们这个个体修出去,和它重新融为一体。如果不是从它里面分离出来的,我们怎么修也没办法和它融为一体。

就像人一样,人与人之间本来是可以沟通的,因为我的自性和你的自性本来就是一个东西,我们的内在本来就可以沟通。只是你我的成见太深了,我们都不能用本体沟通,或者说不能用灵魂沟通,只能用头脑沟通。所以我们越沟通,越没有办法沟通。如果我们放弃头脑,不用头脑的思维与观念去沟通,而用我们的神识去沟通,那就很容易了。因为我们的神识本来就是同体同源的。

佛教有一个说法,与人沟通时,尽量不要用你的眼睛和对方的眼睛沟通。因为眼睛代表的不是心灵,而是头脑,眼睛只是头脑思维的传递工具。所以你要学会用第三只眼和对方的第三只眼沟通,这样才容易交流。因为第三只眼和第三只眼沟通,属于灵体之间的沟通,而彼此的灵体是相同的。或者彼此都进入禅定,用神识去交流,这才是真正的沟通。

人之所以不能解脱,就是被种种观念套住了,套了一层又一层,套得太多、太牢了!

问:弟子怎样才能出家?

师:基本条件是:一、对佛教有很深的信仰,是为了学佛、了生死而出家,能为此奉献自己的一生。二、身心健康,父母同意。三、爱国爱教。

学佛,学佛,既然学了佛,你就必须以佛的思想、佛的理念、佛的精神来武装自己,充实自己,指导自己,改变自己的精神面貌,否则你就只信佛,不要学佛。也就是说不能牺牲和奉献自己的人,不能学佛。说得再直白一点,没有菩萨大爱精神的人学不了佛,只能信佛。因为从某种意义来讲,信佛是不需要你付诸行动的,你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相信佛是存在的,因果是存在的就行了。而学佛不一样,它需要实实在在地付诸行动。所以说信佛容易,学佛难,出家学佛更难!

问:我们观事物最终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的智慧是怎样通过观而开启的呢?

师:每个人观察事物的目的和用意都不一样。佛教里面的“参”和“观”,是针对自己的恶习而参而观。跟自己没有关系的事物,你去参去观,对你来讲是没有意义的。比如说我们的本性很贪,或者很容易发怒,那么我们就要去参,去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我为什么这么贪?为什么这么容易愤怒?——这才叫做参和观,是针对自己的恶习和缺点而参而观,这样的参和观才有意义。

你可以从自身存在的问题开始观。如果你自身的问题都解决了,外在的事情你也不需要再观了,自然就解决了。观不是捕捉,不是分析,判断,而是觉知。

问:我有十个念头,想把其中九个念头灭掉,怎么灭?

师:你的意思是说你头脑里有不好的思想、念头,你想把它们去除掉。有一个方法,就是在打坐或者睡觉的时候,比如你的贪心、嗔心很重,你就观想从自己的身体里面释放出这些贪的、嗔恨的信息。如果你认定这些是贪的、嗔恨的信息,你可以通过这样的观想把它们释放掉。这种观想的效果取决于你观想的功夫。

为什么我们要追随明师呢?因为明师辐射出来的磁场会波及我们,我们能感受到;在明师身边,我们的身心容易净化,容易开智慧。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磁场是可以互动的,可以互相渗透,互相牵引,互相制约。

我时常说一句话:“内有起心动念,外有言行举止。”你外在有什么言行举止,是因为你内在有这样的起心动念,你才会通过外在的形式,也就是你的言行举止把它表达出来。所以佛法讲内外是一体的。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只是我们思想的工具,我们思想的外在表现。就像风一样,我们看不到它,但它可以通过一种方式让我们看到,就是树叶的摇摆。当我们看到树叶摇摆的时候,就会说:“风来了。”树叶摇摆怎么代表有风呢?它就是通过这种表现形式让我们看到它来了,让我们知道这就是风。

那么我们的心,我们的思想,我们的人品、素质和心态是怎么让别人看到的呢?就是通过我们的言行举止。所以你千万不要说:“他的表达方式是这样的,但他内心不是这个意思,他不是这种心态。”那你就错了,这是最真实的表达方式,是一种真理的表达方式。如果你内在没有这样的起心动念,外在就不会有这样的言行举止,和这样的长相。

问:如果现实状况是这样,有什么方法可以化解吗?

师:当我们改变不了外在环境的时候,就设法改变自己,让自己去适应它。当你融入它以后,它里面也有你的思想和影子。所以不一定要去改变它,可以让它进入我们的身心里面,我们再想办法进入它的身心里面,最终它还是为我们所用,为我们服务。

问:打坐的时候观想莲花,心已经很静了,再观想是不是就头上安头了?

师:所有的方法都是为了对治这颗心,对治某方面的恶习而设置的,你有什么病就开什么药方。你没有这个病,就不需要用这个方子。

同样,不是所有的人开悟都是用同一个方法。所以传法者必须是明师。什么是明师?不是大名鼎鼎,而是过来人才叫明师。明师有慧眼,能了解你,知道你适合什么方法,也知道你在修道中会得哪种禅病,或者知道你有某方面的缺陷,他会为你量身打造一套方法,传授给你。比如他知道你心胸狭隘,容易暴躁,发怒,他就会为你设定一个修行法门——布施。这个布施不仅是让你布施钱财,还让你布施微笑,布施体力,布施包容心,布施你的牺牲和奉献精神。当这个法门把你的恶习治好了,这个法门你也就用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