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善用其心
39679600000056

第56章 说到不等于做到

2009年4月30日

问:我感觉身体里的气越念越大,有些上气不接下气,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师:正常反应,不需要太在意。要时时刻刻看住自己的起心动念,看自己是否被境所转,这才重要。我们的心态不应该受生理反应的左右。在修行途中,最忌讳的就是心理被生理的反应所转。生理反应是起伏不定的,但心可以定下来。必须用心理来左右生理,才能达到我们修禅人常说的“可以做主”。凡夫的心理是受生理左右的。而圣人,或者说有一定层次的修行人,可以用心理来左右生理。

你们有没有听过虚云老和尚煮芋头入定的故事?当初虚云老和尚在终南山入定,定了很久,出定后肚子很饿,他就在雪地里挖了几个芋头,想煮着吃。当他刚把芋头洗好放到锅里煮的时候,肚子饿得难受,他就拍着自己的肚皮说:“伙计、伙计,稍等一下,坚持一下。”拍完肚子,他又入定走掉了。他这时候就是用心理左右了生理。

当时虚云老和尚的同参,也就是住在对面茅棚里的一个和尚,看到虚云老和尚很久没出来走动,他的茅棚已经很久没有升炊烟了,这个和尚就从自己的茅棚走出来。当时山上正下着大雪,当他快走到虚云老和尚的茅棚时,看到茅棚旁边有老虎走过的脚印,这个和尚吓得不得了,以为老虎把老和尚给吃了!他把虚云老和尚的茅棚推开一看,老和尚还在禅定之中,看看他身边煮芋头的瓦罐,里面的芋头已经长了几寸长的白毛了!这个和尚用手指在虚云老和尚的耳边弹了三下,虚云老和尚就出定了,两个人一算时间,已经过了二十七天。虚云老和尚坐在那个地方没吃没喝,入定了二十七天!当然,他是在特殊的环境、特殊的状态下才可以这样。

古人讲:“不忘掉身体,不能入道;不忘掉心理,没办法得道;不忘掉世间的俗事,没办法修道。”

一个修道的人,在你身上有没有一点道的影子,不必看你内在的禅定功夫,只看你的表面就知道你离道有多远。为什么要用“提得起,放得下”来形容修行人呢?放下并不是要你放弃。

每个人做的每件事都会留下痕迹。即便你只是起个心,动个念,在你的八识心田里也会留下痕迹,而这个痕迹把我们的素质、人品、形象体现得淋漓尽致。

人犯错误都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实际上这就是我们佛门里说的“丢了警觉,丢了觉照”,一个人失去了警觉和自制,还能做什么呢?修行的第一步、第二步,用千千万万个法门,不外乎培养自己的警觉心和自制力。而一个人的警觉心和自制力并不是体现在没有人、没有事的时候,恰恰相反,越在关键时刻,越在忙乱之中,越应该体现出来。平时关起门来没有人、没有事的时候,警觉与自制是体现不出来的。

道,修的是做人,用的是做事。丢掉了做人和做事,还修什么?还用什么呢?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起用。打坐只是一种手段,你千万不要把它当目的了。你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达到一种目的,当这种方式对你的目的不是很有效的时候,你就应该采取另一种方式。

在过去的丛林里,出家没有三年乃至十年以上,是不可能进禅堂的,你没有资格进禅堂。能进禅堂的,都是二十四小时处于警觉与觉照之中的人,觉照分秒不会丢失的人。禅堂里的班首都是火眼金睛、开了法眼的人,提不起觉照的人,是不会让你进禅堂的。

问:我父亲去世了,我梦到他的处境很不好,他很难过。请问有什么是我可以为他做的?

师:我们作为子女,对在世的父母尽孝,最好的办法就是多陪一陪他们。对已故的父母尽孝,最好的办法就是替他们吃斋,诵经,为他们做功德,修福报。实际上我们所做的一切并不是别人需要,是我们自己需要。如果人能做的你没有去做,当你回忆的时候,你就会不安,就会自责。可是后悔已经来不及了,世上唯独没有卖后悔药的。相反,如果能做的你都做了,当你回忆的时候,你心里就会踏实,就会欣慰。

民间不是有一句话:“吃斋不吃斋,只要心不歪”吗?什么叫“心不歪”啊?伦理道德是做人最基本的准则。为什么我一直呼吁学佛要以人为本呢?就是属于人这个层次的基本道德规范你一定要做到位,一定要做到尽善尽美,在这个基础上才谈得上学佛。人该具备的你都不具备,你说你要去学佛,那不是自欺欺人吗?

今天晚上你坐在这个禅堂里打坐,这两个多小时你就应该把你所有的事情都放下。只是让你暂时放下这两个多小时,出了禅堂,你该想什么,该做什么,再全身心投入地去想,去做。你进了这个禅堂,就是来修道,来体验道的,就不应该把其他事情带进来。

你做的每一件事,你都应该用心,有意识地去做。这里所说的有意识,是带着一种警觉的心、觉照的心。也就是说,你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想什么,做什么。我不是跟你们讲过佛门里面对正念的定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