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明1617
39704800000310

第310章 亲亲

杜文焕是杜桐之子,杜桐是杜松的兄长,本身职位并不很高,不过也是祖孙数代都是武级武官的大将门,杜家又出了一个武功赫赫的杜松,原本已经压过麻家等将门一头,但萨尔浒一战,杜松为了争功指挥失措,当然就算是杜松好好指挥机会也不大,但毕竟是打了败仗,杜家为此变得灰头土脸,当然最要紧的还是实力被削弱了大半。

杜文焕本人是个庸材,只是他现在掌握着杜家在西北的实力,所以能稳坐延绥总兵的位子,人是庸材,杜家实力又弱了,如果能把这个人弄到大同镇来当总兵,肯定是一个极容易被控制的弱势总兵。

除了这些,还有别的镇总兵有各种各样的情况,杜文焕肯定是最合适的一个。

“总爷觉得杜帅是不是愿意换地方?”

“他当然不愿了。”麻承恩道:“上月我与他有封信,他说朝廷要召他去辽东,他绝不愿赴辽,打算打套寇,弄出战事来,朝廷就调他不得。有这种心思,大同他也不会愿来。”

杜文焕是在延绥起家的,历任延绥镇游击,参将,副将,一路到总兵,延绥是好地方,直面的就是蒙古的“套寇”,部落号称有十万,但分成四十二支,多则两三千,小则千余,几百,混杂的不成模样,力量也因此极弱,杜文焕经常主动出击,弄个斩首三百级,五百级的报功,其实朝廷都知道,他斩杀的就是沿边的套寇多是那些倒霉的牧民,套寇说是火落赤等人为主,但多半各自为政,很少有集结一起犯边的时候,他们也是以右翼土默特为主,俺答汗在时他们跟着土默特一起闹,俺答受抚了,整个部落也很消停,哪有什么实打实的威胁。

“杜帅这样不妥,太明显了。”

张瀚在后世读书时也没看到杜文焕这个人,虽然也是货真价实的总兵,而且资格很老,一直打混到崇祯十五年,但这人默默无名,不论是在西北还是辽东都肯定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实绩,所以张瀚不知道在史实上杜文焕是在天启元年被征调往辽东时主动出击,到边境殴打套寇,结果把还算老实的西北蒙古人打怒了,诸部集结联合连续侵犯多个大明边城,事情闹的很大,结果把明廷也惹恼了,杜文焕被迫以疾引退,丢了总兵一职。

后来奢安之乱时这位爷又被召出,到西南打了一仗,复为总兵。

结果崇祯年间升他为右都督,再调辽东,他又以疾引退了,到崇祯年间打农民军,他再度引退,这一次运气不好,这位引退专家碰到崇祯这个铁板,被下令逮到诏狱关了起来,到十五年才放出,结果也没打仗,这一次病归引退,这才真的玩完。

杜文焕这种被征调就打仗的手段,和张瀚打土匪差不多,都算是玩寇或养寇,只是方法一样,手段高低各有不同,杜文焕的玩法肯定是非常低端,毫无技术含量的那种。

麻承恩苦笑道:“我也觉得不妥,写信力劝他,结果没有回复,估计老杜他不听。”

“总爷这事,和杜帅的事,可以联在一起来处理。”李慎明笑道:“就是不知道什么可以打动他?”

“银子,”麻承恩笑道:“他平生无所好,也就是银子。”

“那就好办了。”李慎明气度从容,潇洒笑道:“眼下这事,总归包在我们身上吧。”

“甚好。”麻承恩拱拱手,说道:“你替我对文澜说一声,他成亲我总不好亲自去,贺礼一定丰厚,叫他也一定收下。再下一步,找个机会替他升一卫指挥,他现在的实力,总当一个九品巡检,也实在说不过去。”

“此事还要和郑兵备计较一下。”李慎明知道张瀚近期确实有升官的打算,毕竟现在巡检和整个基业已经严重的不配套,张瀚对扮猪吃老虎这种流派又没有太大的兴趣……不过这事牵扯很多,也要找一个合适的位置。

“文澜的基业都在天成卫。”李慎明想了想后,又点了一句。

“天成卫?”麻承恩有些为难的道:“原本天成卫城守备兼掌印指挥是张家的张武昌,现在他调到宁武当游击去了,新补的卫城守备指挥上任不久,一时恐怕很难替换。”

守备兼卫指挥一级的武官上任肯定是要上京师办手续的,以前肯定还要面圣,毕竟卫指挥使是正三品的高职,虽然搁现在撑死了也就在营里当个游击,要么就是守备,但品级毕竟还是在的,面圣不必要,京师兵部的手续还是要跑的,新任指挥上任不久,也就意味着没啥把柄,没有把柄,兵部那关并不容易过……位高权重的人做事一样要讲手续,比如张瀚要这个指挥,麻承恩他们可以提前设法,张武昌调动之前就开始替张瀚运作,然后张武昌调动时,顺势把张瀚补上。

“还不急。”李慎明含笑道:“暂时低调也不算坏事。”

……

四月底的大同府可谓是好戏连台。

先是闹腾的好一阵子的周大牛匪帮从灵丘撤走,然后是几十个大户被杀,提醒了很多拿土匪不当回事的人们,土匪手里的刀还是会杀人的。

然后是死了一个镇国中尉,巡抚和巡按,还有分管灵丘的分巡道,当然也包括朱庆余这个灵丘县的正印县官,底层官员向上报,高层当然是向朝廷报,朝廷当然是震怒……死了一个守郡王府事的中尉,其实就是死了一个郡王……朱鼎夫是前二代郡王的嫡次子,前一代郡王的亲弟弟,按正常封爵应该是镇国将军,两代郡王已经先后离世,如果不是犯事国除,朱鼎夫就是不折不扣的郡王……寻常的宗室死了一个也算了,居然死了一个等于郡王的宗室,这就是朝廷,特别是皇帝被人抡圆了胳膊狠狠扇了一记耳光,大明自建国以来,死的亲郡王当然也不少,但几乎是朝廷自己处置或是死于内斗,这么被人生生宰了的还真是头一个。

朝廷当然是下旨切责!

韩畦自是首当其冲,内阁先是一通责备,然后便是责令韩畦彻查清楚原因何在,究竟为何大同那边的局面会崩坏至此?

各地都有土匪,朝廷中枢的大学士们不是傻子,他们当然知道这一点,不过闹到能杀死郡王府中的宗室,用一个“匪患”就很难搪塞过去了。

文官们对死宗室肯定是无所谓的态度,从户部的角度来说,宗室现在死一半,户部堂官能连摆十天大酒……嘉靖年间,宗室的负担曾经引发一次大规模的争议,文官们提出种种办法,不过碍着“祖制”这一条,势大如严嵩,精明如徐阶,霸道如高拱,强横如张居正,先后多位首辅都是拿宗室改革这一条没有办法,其实出路有很多,但每一条出路都是要“革命”,也就是彻底推翻祖制,推翻朱元璋设计的这不伦不类的“封建”宗藩之法,这确是绕不过去的,不管是能彻底掌握朝局的嘉靖,还是拱手天子隆庆,或是长居深宫的万历,各代帝王也知道宗室之法不好,但碍着“亲亲”这一条,也是束手无法。

一直到明末才放开宗室科考这一条,可惜当时已经太晚了。

负担很重,死再多的宗室又和文官无关,不会感同身受,相反还能减轻负担,不过这种话只能私下说说,当然不能公开说,皇帝一怒,脑袋不会搬家,仕途肯定完蛋的。

内阁,兵部,礼部都跑出来凑热闹,从这一点来说张瀚的目标是圆满达成,韩畦要应付这样的事,哪还有功夫对付他,光是想办法解释宗室被杀的事就已经很头疼了。

然后就是练勇和商团起冲突的事,死了很多人,伤的更多,几千上万人亲眼目睹,在大同乃至山西的民间都引发轩然大波,但吊诡的就是这事韩畦不管,巡按不问,分巡道也不管,上奏朝廷也是淡化了这场械斗是在土匪刚撤走不久发生的事,把背景给虚化了很多,韩畦本人也没有太大的意见,这事虽然与和裕升有关,但韩畦似乎被宗室的事缠昏了头,也根本没有借题发挥的意思……管家兄弟确实是韩畦的狗,不过狗既然真的被人打死了,死了也就死了吧,韩畦在布更大的局,真的顾不上这两兄弟和练勇的死活。

宗室死了,民间反响不大,最多拍手称快,练勇被打死不少,拍手称快的人更多,在民间更是爆炸性的传播新闻,可在朝堂上几乎没有什么人反应,只有几个不甘寂寞也没党派背景的御史跳了出来,当然是弹劾韩畦这个巡抚驭下无方,上任之后迭出大事,言下之意是撤换韩畦,不过也是和张瀚事前判断的一样,韩畦上任时间很短,朝廷还没有心思换人,另外就是可能中枢觉得韩畦上任短,就算出事也是前任搞出来的,矛盾积累也是前任,总不能把所有的旧帐算在韩畦一个人头上。

就算这样,死了这么多人,中枢行文下来,还是要大同这边给一个交代,查明事由,并且要把责任人名单交上去……连续出了这么多事,中枢也觉得面上无光,大同这边只要交人,中枢肯定是要重重惩处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