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山东竹枝词
40088800000027

第27章 滨州竹枝词

冬枣

十年始知冬枣甜,

乡间古来奉若仙。

不藏不晒不外传,

老人婚嫁赐永年。

有人将冬枣称为“世界第一果品”,这难免夸张,但冬枣是目前世界上最脆、最甜、营养也最丰富的果品之一确是不虚之词。沾化是冬枣的主产地,栽培历史已有三千多年,到沾化我第一个要看的当然非冬枣而莫属。果然没有使我失望,在眼看就要收获的冬枣园里,在那株有着六百多岁高龄的老冬枣树下,我不仅感受了冬枣的魅力,也知道了冬枣的历史和许许多多年以前冬枣在乡民生活和心目中的地位。

五月

五月枣花白里黄,

暖风吹来透心香。

蜂群如云当空至,

半入园林半入窗。

有人把冬枣开花的五月称为香五月,因为那时枣乡整个的天空,连同夜风和晨曦暮霭都清香缭绕,让人陶然自乐、如醉似痴。自然那也是放蜂人的“蜜月”时刻。

老树

曾见老树半天云,

十里沃土百里根。

道是千岁又何止,

万般气象抵人魂。

老冬枣树的照片是十多年前从报纸上看到的,云飞鹤舞、古貌仙风,令人惊诧不已赞叹不已。2007年我到沾化时很想去拜一拜老冬枣树,结果却未能如愿,后来才想起老冬枣树的家乡是河北黄骅。这让人遗憾,好在沾化冬枣与黄骅冬枣原本血脉相连同属一宗,我把对老冬枣树的感受写到这里,也算是一种祝福吧。

喜与忧

既知冬枣似仙桃,

百村千户竞滔滔。

但见满街叫卖者,

喜尽却又把心焦。

冬枣从乡下只供老人孩子食用、只做婚嫁礼品的珍果,到大田栽培、大面积推广和大范围销售只用了很短一段时间。这固然是好事,随之而来的却是质量的下降和品种的异化。这不能说不是一件值得注意的事。

湿地

农家说湖不见湖,

沟渠四望皆荻芦。

湿地从来多鸥鸟,

鱼鲜蟹美如江渚。

那天到马踏湖已是夜色降临,陪同的同志介绍说,这里的湖叫做湿地可能更准确一些,因此只远远地看了几眼就算了事。倒是湖里的鱼虾品尝了几种,颇有几分味道。

露水集

湖上收网星月稀,

桥头买卖两眼迷。

看秤交钱凭感觉,

乡人从来不相欺。

这是马踏湖畔独有的风情,体现的是乡民之间淳朴而又真诚的关系。

脆藕

五月扁舟湖上漂,

藕瓜一洗荷叶包。

拳头轻擂白糖撒,

脆口爽心解馋猫。

为了收集民间风情,每到一地我少不了对当地的小吃名吃给予关注。那天在马踏湖边一个乡村酒店里,主人就专门上了一道脆藕。脆藕指的是春天的嫩藕,时值秋后,酒家是怎么做出来的就不得而知了。

秦台

平川一丘称秦台,

始皇当年望海来。

何事满眼田园绿?

沧海退田已三百。

登秦台是在去东营的路上,送行的是当地的一位文友。据他介绍,秦台是当年秦始皇命令各路军士每人一头盔土拌之以米浆建起来的。台上多外地物种,酸枣树在台上则生,到台下即死。两千多年前秦台临海面洋,如今离海却已有三百里之遥了。一座高不过十九米的小土台,置身其上感受到的却是无尽的沧桑,此诚为一绝也。

魏氏庄园

高墙筑垒可对天,

明三暗五内外连。

为保性命心机尽,

乱世铸就一奇篇。

魏氏庄园位于惠民县魏集镇魏集村,是清代一位官员的私宅,建于清光绪十六年至十九年(1890~1893),历经战争洗礼和政治运动冲击,主体建筑保护完好。据称这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城堡式民居。

兵法城

宋城遗址秦汉风,

重檐立柱十里雄。

不唯兵圣传千代,

更期鱼鸟化凤龙。

中国孙子兵法城地处惠民县城西北的孙子故里。孙子兵法城由十五座大殿、十五个四合院以及南北广场组成。第一座大殿和序殿介绍孙子其人,第十五座大殿及后殿介绍《孙子兵法》对后世的影响,中间十三座大殿及其院中的偏房,按照《孙子兵法》十三篇的顺序逐一对兵法及其运用和战例进行了介绍,游人至此,可以尽情体味《孙子兵法》的博大精深矣。

新城

平原新城端且庄,

长河百里游龙翔。

莫道惠民荒凉地,

滨城一飞称凤凰。

滨州原为惠民,是山东最为贫困落后的地区之一。我在滨州看到的却是一副新兴——全新且兴隆——之城的面貌。这确乎让我感慨良深。

中海公园

观海听涛莫需愁,

市区不出可泛舟。

长虹连起会展梦,

航空母舰正巡游。

中海公园是滨州新城区最为耀眼的部分,有碧水蓝天,有长桥、会展中心,还有“航空母舰”——一座与真正的航空母舰几无二致、专门用于旅游和餐饮服务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在滨州这样一个内陆城市建造“航空母舰”难免让人诧异,可当地的同志介绍说,正是这座航空母舰让滨州赢得了不少赞誉和游客。如此我只有祝福了。

范仲淹读书处

随母改嫁到齐州,

山寺读书一锅粥。

先天下之忧而忧,

青史人称第一流。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一篇《岳阳楼记》和文中“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的名句,使其成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朱熹语)。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到长山县(今邹平县附近)一户姓朱的人家。他少年在长白山中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时,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上几根腌菜和半盂醋汁聊充饥腹。范仲淹去世后,当地僧人为其建立的“范文正公读书处”至今犹存。

梁漱溟

乡村建设创意宏,

乱世淹没七年功。

百折不悔斯人志,

留与后代论西东。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梁漱溟在邹平创办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并进行了长达七年的乡村建设试点。此后他多次重返邹平,甚至于死后留下遗嘱要把自己的骨灰安放到邹平。在建设新农村的今天,重温梁漱溟当年的理论与实践,确是件有意义的事。

王小赶驴

碱地荒滩不见粮,

王小赶驴走四乡。

驴剧侣剧争相看,

扬琴苦调成独腔。

这里说的是山东吕剧的历史。吕剧是由山东琴书发展而来的,最初不过是乡间艺人卖唱要饭的一种形式。因为开山之作是《王小赶驴》而被称为驴剧,也因为看的人多是情侣又被称做侣剧。新中国建立后,吕剧作为山东代表性的地方剧种,得到了长足发展。

渔鼓戏

一人演唱众人合,

渔鼓三弦道情歌。

当年化缘求生曲,

而今遗产叹嵯峨。

沾化渔鼓戏起源于清朝雍正元年,是民间艺人吸取当地寺院中的道情调发展而成的,已入选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在沾化期间,当地的同志特意陪我看过一场,颇有所得也。

媒仙

老槐中空枝叶苍,

千年都说为董郎。

不是槐老成好事,

仙女哪得入穷乡!

博兴县马踏湖边有一棵千年老槐树,据说正是电影《天仙配》中给董永和七仙女做媒的那一棵。撇开传说不论,那棵老槐树确有奇异之处,值得人们倍加珍惜和爱护。

飞天

欲看飞天去敦煌,

焉知博兴有馆藏。

白玉碑上仙人舞,

更胜西域映佛光。

据称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也是敦煌艺术的标志,我在博兴博物馆里却分明看到了几幅飞天。那是雕刻在残存的石碑上的,风姿飘逸,栩栩如生,令人过目不忘。细察石碑是隋和南北朝时期的遗物,与敦煌莫高窟属于同一个年代。同样的情景我在淄博一个博物馆也见到过。由此可知,飞天是那个时代佛教文化的产物,并不为敦煌莫高窟所独有也。

走婚

不用登记就结婚,

东西一提就离分。

问遍今日成笑谈,

婚姻文明已扎根。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参加一支部队的野战演习时,曾在滨州农村住过两夜,听房东讲起过当地走婚的情形。这次我去滨州问过不少人,才得知那是确曾有过的光景,只是如今早已不见踪迹了。

天灯

平原百里点天灯,

十年烧得紫禁城。

缘何今日不得见,

油气已做万家明。

参加野战部队演习少不了要有夜行军一课。退回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每夜走在滨州一带的原野上,远处或近处总有一支支光灿夺目的大蜡烛在熊熊燃烧。有人告诉我那烧的是地下的天然气,是因为我们没有办法收集和利用才不得不烧的,损失相当于一个人一分钟不停地把十元一张的大票子向火里扔——十元一张的大票子那时就是最大的。年轻的我和同行的官兵无论如何想象不出对于我们的国家和人民说来,那天灯到底意味的是什么。整整三十年过去,重新走在滨州的星空下,天灯是再也无处可觅了,代之而出现的则是城乡一体、绵延相连,直达远方大都市的灯火。幸哉滨州!幸哉今日!

彩棉

不用加工不用染,

地里长出五彩棉。

不是基因不是神,

科技农业正光鲜。

科技农业、绿色农业的口号已经听过多年了,真正的科技农业和绿色农业我却是在滨州看到的。如美国水果型的紫芦笋,如彩色棉花、黑花生、大粒碧仁的黑豆等等。而据介绍,那都是与转基因技术没有一点关系的、真正经过科学培育的、有益于人体健康的产品。这自然是一件好事,一件对于我们和众多百姓都堪称造化的好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