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对外交流合作机会的增加,外国出版商的版权合作伙伴将改变原来遍地开花、漫天撒网的合作方式,而在其擅长的领域内选择实力强劲、专业性强的出版社进行长期合作,合作方式也将不再仅限于版权贸易这一种形式,而是向共同策划选题、共同拥有版权、共同推广销售的合作出版深度发展。国外出版社向中国输入的不仅是出版物,还有一整套成熟的出版理念、管理模式、制作技术。这不能不说是对中国出版业的一个促进。印刷业跨国公司在我国布点设厂,带动了我国图书印装质量迅速提升,正在成为国际图书产业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国与世界出版业之间的对接点正在逐一打通。
从对外开放政策方面,中国出版已与国际接轨,问题在于外商进来后能否适应中国市场,在与中国这些逐步强大的集团竞争中能否站稳脚跟。
2.中国内地图书市场竞争趋向
2001年11月,中国加入WTO,意味着世界市场与中国市场第一次整体对接,标志着我国真正融入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大潮中。我国内地的图书市场正面临新的挑战和新的竞争格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局部的、国内的竞争发展到国际的、全球范围内的竞争
我国整个经济国际化水平已经不低,从对外贸易依存度来看,我国的“开放程度”已经超过美国和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目前我国内地出版业仍然是一种典型的封闭型产业,产业竞争局限于国内,即使在国内的竞争也是不完全的、局部的,市场的高度垄断与自由竞争并存。
2005年,我国内地图书市场共出版课本50028种(初版17727种,重版、重印32301种),总印数35.29亿册(张),总印张253.93亿印张,折合用纸量59.67万吨,定价总金额266.77亿元。与上一年相比,种数增长38.63%(初版增长50.79%,重版、重印增长32.76%),总印数增长8.65%,总印张增长15.52%,定价总金额增长20.45%。这是一个高度垄断的市场,对出版单位、发行单位及定价、折扣都有严格规定。在我国内地图书市场上,完全由市场决定的图书销售额一年约为160亿元。可见,目前国内图书大市场、大竞争的格局远未形成,省域之间的出版产业缺乏有效的流通、兼并和重组。
从图书发行业来看,目前新华书店所占份额在60%以上,由于新华书店以省为单位隶属于当地新闻出版局领导,销售地方版图书往往作为书店领导业绩考核指标之一,这无形中阻止了外版优秀图书进入本省市场,形成事实上的地方保护。所以说我国出版业的竞争仍然是局部的、国内的。而加入WTO后,我国出版业必定面临着开放的压力,根据我国政府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我国内地出版业的开放从图书分销开始,一年内开放图书零售市场,三年内开放图书批发市场。随着外资的进入,必将改变我国内地出版业原有的竞争态势,我国出版业既面临国内企业的国际化问题,也面临国外企业的国内化问题,一种全方位的竞争格局势必形成。
由于国内出版市场的开放程度很低,上升的空间很大,所以许多国外大型、超大型出版商对我国国内市场虎视眈眈,先期进入我国的贝塔斯曼集团麾下的贝塔斯曼书友会以在线和离线并进的方式大力拓展中国的图书音像产品零售市场。目前,贝塔斯曼书友会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中外合资图书俱乐部,通过目录邮购和网站(www.Bol.com.cn)向全国150万会员传递最新的、精选的产品信息,包括图书、CD、VCD、DVD和电脑游戏等。于2003年底成立的合资企业——21世纪锦绣图书连锁有限公司,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以“新生活时尚”为理念的小型连锁会员店。贝塔斯曼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和贝塔斯曼亚洲出版公司则致力于加强与国内出版社的联系,并提高贝塔斯曼书友会的产品竞争力。秉承本土化原则,贝塔斯曼直接集团还积极与国内著名的原创网络文学网站“榕树下”等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丰富产品内容、拓宽服务方式。
(2)由垄断竞争发展到公平竞争
我国内地出版业目前的竞争还属于垄断竞争的阶段,主要就是出版业中占印刷册数、总码洋、利润大部分的教材出版实行垄断经营。而这种情况将迅速改变,2001年11月,经国务院同意,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国家计委联合发布了《中小学教材出版招标投标试点实施办法》和《中小学教材发行招标投标试点实施办法》,确定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招标投标试点工作从2002年开始先在安徽、福建、重庆三省市进行,从2003年开始各省市都要进行面向本地区的招标投标试点工作,从2004年起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招标投标面向全国进行,且投标单位必须在3家以上。加上此前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等单独或联合发布的7个文件,预示着我国教材出版发行改革的全面启动。所有这些措施都是围绕着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垄断,提高教材出版发行质量,降低教材价格等方面进行的。公平竞争的另一个层面就是允许各种所有制的资本参与我国图书市场的竞争,WTO的无歧视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透明度原则、市场准入原则将逐步在我国内地出版业中得到贯彻实施,今后我国内地图书市场各种类型的出版发行企业将在同一个起点上展开竞争,优胜劣汰,国家的宏观政策目标不再着眼于搞好国有出版发行企业,而是壮大我国整个出版发行产业。
(3)由产品竞争发展到品牌竞争
有一种观点认为,一流企业卖品牌,二流企业卖产品,可见品牌在现代竞争中的重要地位。在当今我国经济市场化、市场国际化和普遍买方市场的条件下,我国出版企业要求得生存和发展,除了在生产技术、经营管理、营销推广、客户关系上下工夫外,最主要的是要塑造自己的品牌。可以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出版业已经进入品牌竞争的时代。
品牌是一个企业产品质量、企业形象、产品价值、价格、知名度、信誉度、服务水准的综合体现。在2006年度全球最佳品牌百强排行榜中,排名前六位的企业依次是可口可乐(6700亿美元)、微软(5692.6亿美元)、IBM(5620.1亿美元)、通用电气(4890.7亿美元)、英特尔(3231.9亿美元)和诺基亚(3013.1亿美元)。与2005年一样,2006年仍然没有中国企业入围全球最佳品牌百强。品牌代表质量,品牌代表价格。优秀的品牌不仅独树一帜,刻意求新,而且是无可替代的。我们高兴地看到,近几年来,国内一些优秀的出版企业正逐步注重塑造自己的品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清华大学出版社的计算机图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外语图书,浙江教育出版社的青少年百科全书等。还有一些出版社几十年以来一直经营自己独特的品牌,更是我国出版业中的佼佼者,如商务印书馆的辞书和社科学术读物,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中外文学读物,上海辞书出版社的《辞海》,等等,都是我国出版界的知名品牌。其他许多出版社都意识到品牌战略的重要性,也在逐步朝品牌经营的方向发展,如湖南文艺出版社的音乐图书,山东画报出版社的照片图书,等等。
(4)政企进一步分开,出版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国有出版企业仍然是作为政府机关的附属物而存在,社长、总编辑、董事长、总经理仍在套用政府官员的行政级别和工资等级。各级企业领导追求的不是企业效益的最大化,而是自己“政绩”的最大化,于是大量的表面文章、虚假的统计数据纷纷出笼。加入WTO后,我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政府职能的转变,这一转变包括:政府的作用由直接配置出版资源转向市场管理,着力培养一个有效率的市场;由对企业的微观管理转变为宏观调控,创造市场竞争环境和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由控制非国有资本进入出版业到鼓励国内、国际各种资本参与市场竞争,这一进程将首先从图书零售业开始。
政企不分是当前我国内地出版业进一步市场化、产业组织向更高层次演进的体制性障碍,政府职能转变已明显滞后于市场化进程的要求,具体表现为:所有制垄断,地区封锁,排他性控制。一方面我国各级政府对企业管得过多、过死,另一方面对市场的培育和规范又管得过少,政府缺位与错位同时存在。目前我国内地图书市场比较混乱,非法出版、盗版盗印猖獗,这是各级管理机关缺位的明显结果。“入世”后,国内受到最大挑战的是市场化程度低或受到政府行政保护程度高的行业,我国内地的出版发行业就属于这样一个行业。我们一定要引起重视。
(5)出版产业组织结构由中小企业形成的原子型结构向大、中、小梯队发展
所谓原子型结构,就是我国内地出版企业普遍规模不大,不能形成规模效益,采用新技术能力差,产业组织较为分散,产业关联度低,地域上呈均衡分布,缺乏能够引导和带领整个出版业发展、在世界上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型或超大型出版企业集团,这样的产业组织是缺乏国际竞争力的。分析世界发达国家的出版业,合理的出版产业组织应该是大、中、小型出版企业并举,既要形成一批在国内举足轻重,在世界上有较大影响的出版企业集团,同时也要努力搞活国内中小型出版企业,强调产业内在的关联度,实施跨媒体、非均衡发展,使产业组织得到优化,竞争力得到提高。美国已登记出版社前缀达8.7万家,长年出版图书的有几千家,但大型出版集团也就只有15~20家。2005年美国市场图书销售额达到251亿美元,传统的贸易类、初级和高级中学类以及高等教育类图书位居销售收入的前三位,分别占到31.2%、26.3%和13.5%。在美国,最大的两家连锁书店巴诺书店和鲍德斯书店的年销售收入总额为70亿美元,占全美大众读物零售市场三分之一的份额。由于政府行为的过多介入,我国内地图书市场无法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劣势企业的存在导致市场无效供给增加,蚕食了部分出版资源和市场,给优势企业的成长壮大造成障碍。由于企业是政府部门的附属物,企业跨地区、跨媒体之间互相兼并、联合重组几乎没有可能。因此,我国内地出版业要想进一步获得发展,需要政府行为从企业退出,给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
(6)从资本、产品竞争发展到人才竞争
现代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在现代企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国加入WTO后,国外出版企业凭借其资金、品牌、机制的优势,必然和国内出版企业争夺优秀出版人才,国内出版企业有面临人才空洞化的危险,所以必须尽快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战略,在人力资源配置、培训与开发、工资福利、制度建设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并且要使出版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从目前的事务性管理向战略管理转变。
第一,要在出版企业建立一种灵活的引进人才和推动人才成长的机制,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价值。根据有关专家研究,影响人才流动的各项因素,“晋升机会公平”居第一位,比值是21.2%;“领导重视”为第二位,比值是20.5%;居第三位的是“人际关系和谐”,比值是18.6%;“物质待遇”的比值为14.4%,居第四位;“工作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居第五位,比值是11.7%;“专业对口”居第六位,比值是8.4%。
第二,出版企业的机构设置应该柔性化、扁平化。在知识经济条件下,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知识差距日益缩小,信息流动在加快,原来企业中那种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难以形成信息的快速、自由流动和及时、有效的决策,传统的命令、控制管理方法也越来越难以有效地对知识和知识员工加以管理,所以未来的出版企业组织机构设置只能是柔性的、扁平的,尽可能减少管理层次。
第三,出版社要为员工创造更多的教育、培训机会,提高出版社的人才资源整体素质,使知识型人才建立适应自己、适应环境的动态知识结构,主动汲取有关知识,开阔视野,综合运用知识进行创新性工作。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表明,世界上64%的财富依赖于人力资本。在出版业,85%以上的价值是由人力资本创造的。
出版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要求注重人的价值,关注员工的全面发展,实现企业的人性化管理。让员工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组织价值的实现统一起来,激励员工自我实现的愿望,创造一个平等、和谐、信任、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