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无华企盼 福禄寿喜(文化之美)
40395000000010

第10章 我国喜文化异彩纷呈

喜文化是我国最为传统的文化之一,我国喜文化早已在我国几千年的文化沃土中生根发芽。

喜悦涵盖了精神与物质生活的丰裕,喜悦的生活成了中国人世世代代所追求的梦想。

(一)民间玩具四喜娃娃

四喜娃娃,是利用连体适形造型法而制出的民间玩具。人们将它摆在家中或者挂在身上,以期招来福喜。

四喜娃娃的造型,是一对活泼可爱的娃娃系着肚兜,一手拿着芭蕉扇,一手紧握金元宝,呈现出调皮嬉闹的神态。经过巧妙的组合,两个娃娃可转化成四童戏耍。

无论从哪个角度观赏,孩童或立或卧,或背或对,相互构成四个完整的孩童,这正是四喜娃娃构思精巧独特之处。

四喜娃娃的造型年代久远,早在唐代,就有了铜质四喜娃。明以前主要是剪纸的形式,明以后出现铜铸、陶质、木质、玉雕、瓷质、泥质等多种表现形式。史书记载,清朝乾隆时,当时婚嫁礼俗中,四喜娃娃以喜神供奉,在民间极受喜爱。

四喜娃娃的四喜有两种说法。普遍的观点认为,由于两童组合形成4个,该娃娃造型又在我国古代民间婚嫁中作为吉物,四喜娃娃由此得名。

此外,还有一种传说故事性的解释:明代有个解元解缙,有一次皇帝召集众才子,让他们每人制作一个手工艺品,并解释自己作品的内涵。

解缙灵机一动,构思了这个四喜娃娃造型。皇帝问他何为四喜?

解缙随口答道:“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此乃人生四喜,故名四喜娃娃。”

此后,四喜娃娃作为表示祥瑞的喜庆图案,在民间广为流传。

(二)四喜诗表达企盼

四喜诗,指以诗文形式概括人生四大喜乐之事,表达人们对喜事的企盼和喜爱。

现在为人们所熟知的四喜诗,是宋人汪洙的《神童诗·四喜》: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汪洙9岁时即赋诗,有“神童”之誉。一日,汪洙牧鹅来到学宫,见学宫殿宇破败倾圮,触发心中的一番感慨。感而为诗,遂题诗于学宫壁上:

门徒夜夜观星象,夫子朝朝雨打头。

多少公卿从此出,谁人肯把俸钱修。

不几天,题诗被明州知府所发现,他感到很新奇,当即便把汪洙传唤到府衙。知府见眼前站立的竟是一个穿着破旧的小孩,就问:“汝欲做神童耶?衫子为何如此破旧?”

汪洙即应声答诗一首:“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

知府一听,呵!不得了,小小年纪,竟有如此大的口气,认为日后作为不可限量。

汪洙诗才横溢,先后写了不少言绝句诗,都是一些便于孩童记诵的短诗。于是就有当时的塾师们将汪洙所赋的30多首五言绝句汇编诠补成集,题为《汪神童诗》。

《神童诗》文词通俗易懂,非常适合儿童记诵,它与《三字经》等同誉为“古今奇书”,成为训蒙儿童的主要教材,流传极广,影响至为深远。其中的这首《四喜》诗脍炙人口,几乎妇孺皆知,历代传诵。

后来,明人朱国桢《涌幢小品》,将此诗改为七言“四喜诗”:

十年久旱逢甘雨,万里他乡遇故知。

和尚洞房花烛夜,童生金榜题名时。

这首改后之作,突出了喜事的难得之处,表达喜中更喜之事。

(三)吉祥喜图蕴意丰富

中国人素来喜欢以形象的方式表情达意,表达与喜有关的意蕴的图案,即称为吉祥喜图。

为人熟知的吉祥喜图有:喜在眼前,即为双鹊对飞或对立,共视中间的古钱的图案。

欢天喜地,即为獾子仰头望天,喜鹊飞空俯地,两相对望的图案。报喜图,即为喜鹊与豹子组合的图案。同喜,即为喜鹊站立于梧桐枝上,灵鸟栖佳木的图案。喜报春先,即为喜鹊站在梅枝上,昂首鸣叫的画面,表示人逢喜事精神爽。

喜鹊登梅,是我国传统吉祥图案之一。梅花是春天的使者,喜鹊是好运与福气的象征。民间传说,七夕之时,人间所有的喜鹊会飞上天河,搭起一条鹊桥让牛郎和织女相见。

因此,喜鹊登梅寓意吉祥、喜庆、好运的到来。

此外,喜从天降也是我国传统的吉祥图案:喜蛛体细长,色暗褐,足甚长,常于草际或树间张网如车轮状,俗名喜子。

《尔雅疏》写道:“此蛊来着人衣,当有亲客至。”喜蛛脱巢而降,谓喜从天降。民间常以此作为吉祥纹样。

据《采兰杂志》记载:古时候,有母子久别,未能相见。做母亲的日夜思念儿子,盼他早日归来。一夜,母亲在油灯前做针线活,偶然发现一线蜘蛛丝垂在衣服上。于是便抬眼望去,只见一张蛛网好端端地结在架上,单悬下长长的一线丝在自己身上。“莫非儿子要回来了?”这位母亲想。

第二天,她朝思暮想的儿子果然回家了。这事传开后,蜘蛛就有了“喜子”、“喜母”或“喜虫”的别号,它的突然出现,被认为是喜庆降临的预报之意。

不过,把蜘蛛画在瑞图上当喜兆的习俗,则迟至唐代才发端,并且和唐人张鷟记录在《朝野佥载》中的一件事情有关。

712年8月的一天早晨,官居鸿胪寺丞的张文成,一觉醒来,走出卧室时,忽然发现有只大如粟子的蜘蛛从门梁的一张网上悬空而垂,恰巧挂在自己的眼前。“这是喜虫啊!”

张文成高兴得手舞足蹈,“喜虫天降,喜从天降。”

数日后,应验就来了:皇上颁诏大赦天下,并给百官加阶。这种办法相因成俗后,专绘蜘蛛悬网的瑞图也就产生了,名称就叫《喜从天降》。

这些形象生动且意蕴深长的画面,表现了人们对吉祥幸福的渴望与追求。

(四)民间添喜报喜风俗

生儿育女,历来是人生大事。在中原地区,婴儿降生俗称添喜,是人生一大喜事。婴儿降生后,主人家通常在门口悬挂红布、红枣等物件,标志添喜。

所悬挂的物件及悬挂的位置,因婴儿的性别而有一定区别。这些标志不仅可以表示主人家添喜,同时也表明了忌打扰、忌惊吓或驱邪等意义。

添喜之后,婴儿的父亲要带上一些东西,将喜讯告知孩子的外祖母,这一习俗称为报喜。报喜人所带物品与婴儿性别有关,也因各地风俗而异。红鸡蛋是报喜或庆贺生子常见的物品,表示喜庆、热烈、多子之意。

一个喜字,自古至今,包含着人们诸多的企盼与祝福,也生动展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喜虽然包罗万象,但归根结底则是人们对平安、幸福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