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无华企盼 福禄寿喜(文化之美)
40395000000007

第7章 寿星起源与寿星手杖

我国的寿字艺术,源远流长。而寿星,则一般特指天上主掌人寿的天神。传说经常供奉这位天神,可以使人健康长寿。

寿星起源于古代星辰崇拜,即南极老人星。道教将其人格化,并被赋予神性,取名为南极仙翁、南极真君。著名的寿星还有王母娘娘、麻姑等。

(一)寿字的源流

我国的寿字艺术,源远流长。我国的汉字,实际上是根据“六书”造字规范创造的,寿字也不例外。最初的寿字是以象形的姿态出现在汉字的宝库中。所谓象形字,就是源于实物的写意,但寿字没有具体的形态。

据说,寿字的象形文字,是从远古的传说中演变而来。伏羲氏时期,根据龙马负书出于河洛而演八卦,创造了龙书,新石器时期的神农氏创造了穗书。在古代神话传说中,有关于神农见嘉禾八穗而作穗书的记载。

黄帝时期,仓颉创造了鸟迹书,尧帝时期的龟书,高阳氏时期的蝌蚪文等,都是取之于实物形态,用于表达寿字的涵义,这应是寿字的雏形。

据考证,寿字的应用是从商代开始的。当时还没有规范的象形文字,人们从甲骨文中,借来一个“畴”字作为寿字,因为畴就是田垄的意思。当时种庄稼都是随形就势,田垄是弯弯曲曲的很长,它又有长久长生的意思,于是大家便约定俗成,把畴作为寿字的标记,寿字就统一起来了。

后来,人们认为垄是在地里边,人们就给它加了一个田字旁,一边取意,一边取声,所以又带有形声字的意思。因此甲骨文中的寿字,便以“畴”假借,在此基础上变化出现了千变万化的体态。

借用畴字毕竟是一字两意,用起来不便区别,于是又借来一个老字会意。古写的老字,从形体上看,像一个手扶拐杖的老人,从字意上说老人意味着长寿,于是便取老字头,再覆盖在寿字之上,把两者结合到一起,上边形意老,下边形声畴,组成了一个形声字寿。由此可知,寿字的最初本义应为年纪长。

形声寿字,到周代得到了广泛应用。在《诗经·鲁颂》中,有“三寿作朋,如岗如陵”的诗句,对此句中的三寿解释,历来不下十余种说法,但认为指三位长者的占多数。

由此可见,运用寿字的褒意,以示招福纳祥,期盼追求人生高龄长寿,健康如意,已成为中华民族祖祖辈辈约定俗成的社会风尚。老而为寿,寿而为尊,尊而为贵,贵而为福。

东周时代诸侯割据,文字书写纷杂,是我国文字衍变发展极富创造性的时代。一字数形者不足为怪,以致后来出现了千变万化的寿字形态,造成了使用的极大不便。

后来,秦始皇兼并六国,丞相李斯等人取石籀大篆予以整理改造,遂创秦篆一统天下,其中也统一了寿字的写法。

大篆是西周时期普遍采用的字体,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针对不同的书写媒介,大篆亦有金文、籀文之别。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我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

籀文,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也叫“籀书”,又称大篆。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

到了两汉,字体虽有隶、篆、草、行各种书体,但笔画形态都以先秦文字为依据,变化不大。

寿字基本上是按照“六书”造字规范顺序演化而成,以形声字居多,也有少数指示和会意。寿字虽不是汉字中出现最早的文字,但它却是我国多变的异形单字,超过了其它任何一个汉字,这是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都无法达到的。

可以说,寿字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遗产。

(二)寿星的起源

寿星,又称南极仙翁。寿星是由星辰转化而来的,是指“二十八宿”中的角、亢两星。《尔雅·释天》写道:“寿星,角亢也。”

寿星在天文学里的名字是船底座α星,位于南半天球南纬50度左右,在我国北方地区很难看到。

据司马迁《史记·天官书》中记载,秦朝统一天下时,就开始在首都咸阳建造寿星祠,供奉南极老人星。但供奉他的理由,却与今天大不相同。大意是:见到寿星,天下太平;见不到就预示会有战乱发生。早期星相著作中,也讲到如果老人星颜色越是暗淡,甚至完全不见,就预示着将有战乱发生。

我国古代的太平盛世时期短暂而稀少。几十年一乱一治。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这颗时隐时现的老人星,恰是这种动荡局面的象征。

东汉时期以后,祭祀寿星被历代皇朝列入国家祀典,至明朝被废。寿星的职掌,最初为国运之长久,即国之寿,后被奉作主世间寿考之神。

(三)寿星大脑门缘由

在民间信仰中,寿星是一位平民装扮,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的老人。由于道教养生观念的融入,使寿星形象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最突出的要数他硕大无比的脑门儿了。

山西永乐宫壁画中的寿星,可能是存世最古老的寿星形象。永乐宫是典型的元代建筑风格,粗大的斗拱层层叠叠地交错着,四周的雕饰不多,比起明清两代的建筑,显得较为简洁、明朗。几个殿以南北为中轴线,依次排列。特别是宫殿内部的墙壁上,布满了精心绘制的壁画,其艺术价值之高,数量之多,实属世上罕见。

在永乐宫上千位神仙中,人们一眼就能将寿星认出,就是因为他那独特的大脑门儿。

寿星的大脑门儿,与古代养生术所营造的长寿意象紧密相关。比如丹顶鹤的头部就高高隆起,再如寿桃是王母娘娘蟠桃会上特供的长寿仙果。传说是3000年一开花,3000年一结果,食用后立刻成仙,长生不老。

或许就是因为这种种长寿意象的融合叠加,最终造就了寿星的大脑门儿。

(四)寿星手杖的演变

寿星每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手中都会握有一柄手杖。其实,寿星手里的手杖,经历了从特权象征到祛病强身的吉祥之物的演变过程。

据《汉书·礼仪志》记载,东汉明帝在位期间,曾主持一次祭祀寿星的仪式,还安排了一次特殊的宴会,与会者是清一色的古稀老人。普天之下,只要年满70岁,无论贵族还是平民,都有资格成为汉明帝的座上客。盛宴之后,皇帝还赠送酒肉谷米和一柄做工精美的手杖。

汉明帝还赋予老年人特权,宴会上颁发的王杖就是证明。王杖也称鸠杖,因手杖的顶端为斑鸠鸟的雕像得名。

1958年,汉墓出土过两柄这样的鸠杖,鸠杖下部木制杖身早已炭化无存,而头部的斑鸠雕像由于有漆膜保护,历经1800多年,仍旧光亮如新。

1981年,甘肃武威发现一批汉代竹简,上面记载了若干刑事案件,第一桩说的是汝南平民王姓男子殴打持杖老人,后来被判斩首弃尸于闹市。第二桩说的是一位汉朝乡级的基层小官,因一位持杖老人有触犯法律的嫌疑,便擅自扣留老人。虽然没有殴打行为,但结果也被处以极刑,斩首示众。

公元前32年,汉成帝颁布的诏令中规定,老年夫妻无儿女供养者,可获准经营酒类生意,并且一律免税。

但是,魏晋以后,寿星的手杖产生了变化,斑鸠的王杖换成了桃木手杖,其政治教化功能逐渐被削弱。据说桃木能祛病强身,延年益寿。

民间传说,在大地的东北方是恶鬼居住的地方,有一道大门,称为万鬼之门,将恶鬼拒之门外。据说这道大门就是天帝用桃木做的。为了保险起见,在门前还栽种两棵桃树,来镇鬼驱邪。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桃树的汁液的确含有某种抑制细菌生长的特殊成分。在过去中药里,桃树枝也是一味药,并且人们相信朝向东北,也就是朝向鬼门方向的桃枝,药力最佳。

过去象征特权的王杖,此时却成了寿星手中祛病强身的长寿吉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