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40665100000012

第12章 国际贸易政策(1)

【学习目标】

了解国际贸易政策的构成、类型,明确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理解保护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的概念及相关理论,认识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内涵。

国际贸易政策是世界各国和各地区之间进行货物和服务交换时所采取的政策总和。而对外贸易政策则是从单个国家的角度,来研究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政策。对外贸易政策是国际贸易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国际贸易政策的逻辑起点,因此,对国际贸易政策的研究,实质上主要就是对各国对外贸易政策演变的历史考察和规律的研究。

第一节 国际贸易政策概述

一、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和构成

(一)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

对外贸易政策是各国在一定时期内对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政策,是各国总的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是为各国经济基础和对外政策服务的。它从总体上规定了该国对外贸易活动的指导方针和原则,不同的国家对外贸易政策不尽相同,但均以本国国情为基础而制定的。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在于:第一,保护本国市场;第二,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市场;第三,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第四,提高本国产品的竞争力;第五,积累资本资金;第六,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第七,维护本国对外政治经济关系。

(二)对外贸易政策的构成

1.对外贸易总政策

对外贸易总政策包括进口总政策和出口总政策。它是从国民经济的整体情况出发,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实行的对外贸易总的原则、方针和策略,即一国在总体上采取的是相对自由的贸易政策还是保护贸易政策。它通常与一国的经济发展战略相联系。

例如,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根据当时的国内外条件,我国执行的是国家管制下内向型的保护贸易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对外开放的总体方针指导下,对外贸易总政策转变为开放型的适度保护政策。

2.进出口商品政策

它是根据对外贸易总政策和经济结构、国内市场状况等而分别制定的政策。其基本原则是对不同的进出口商品实行不同的待遇。主要体现在关税税率、计税价格和清关手续等方面的差异。

3.对外贸易国别政策

它是根据对外贸易总政策,依据对外政治和经济关系的需要而制定的,对不同国家或地区实行区别对待的政策。对不同国家或地区规定差别关税税率和差别优惠待遇是各国国别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做法。如欧共体向参加洛美协定的非洲、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单方面提供的特惠税就属于欧共体的国别对外贸易政策的范畴。

实际上,对外贸易政策的三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交织、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如进出口的商品政策和国别政策都离不开对外贸易总政策的指导,而对外贸易总政策也只有通过具体的进出口商品政策和国别政策才能体现出来。

二、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和演变

(一)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

对外贸易政策主要有两种基本类型,即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1.自由贸易政策

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取消进出口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商品的各种特权和优待,使商品能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政策实质上是一种“不干预”政策,即中性政策。

2.保护贸易政策

保护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广泛利用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保护本国产品免受外国商品的竞争,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待和补贴以鼓励商品出口。保护贸易政策以加强本国民族利益为目的,其实质是“奖出限入”。

事实上,纯粹的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是没有的。一方面,一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并不意味着完全的自由,西方发达国家在标榜自由贸易的同时,总是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对某些产业进行保护,自由贸易的口号往往成为其向他国进攻的武器,即要求别国能够实行自由贸易。一般来说,只有贸易双方都同意开放市场,自由贸易政策才能付诸实施。另一方面,实行保护贸易政策并不意味着完全封闭,不与他国开展贸易,而是保护的程度相对高一些。

(二)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

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期所采取的对外贸易政策有所不同,综观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贸易大致经过了下列演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为了促进资本原始积累,西欧各国实行重商主义下的强制性的保护贸易政策,通过限制货币(贵重金属)的输出和扩大贸易顺差的办法扩大财富积累,以英国实行得最为彻底。

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据统治地位,产业革命从英国向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扩展。此时,是世界市场的商品大量增加,世界经济进入了商品经济国际化阶段,这个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主流是自由贸易,英国是带头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但是由于各国工业发展水平不同,一些当时经济发展起步较晚的国家,如美国、德国则推行保护贸易政策。

19世纪7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垄断的加强使资本输出占统治地位,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使世界市场急剧恶化,出现了超保护贸易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发展出现了世界范围贸易自由化,政治上刚刚独立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大部分仍实行保护贸易政策。只有少部分国家推行自由贸易政策,苏联和新建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国家统一制度下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进步和发展,这些国家逐步向自由贸易政策发展。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同时,出现了以新贸易保护主义为基础的管理贸易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国家对内制定各种对外经济贸易法规和条件,加强对本国进出口贸易的有序管理;通过对外协商,签订各种对外经济贸易协定,以协调和发展缔约国间的经济贸易关系。

三、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一)制定对外贸易政策应考虑的因素

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是该国政治经济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国通过对外贸易政策影响其对外贸易规模、结构、流向和利益分割,既应体现该国的政治外交原则,又要维护本国的经济贸易利益。因此,一国在制定具体的对外贸易政策时,需要考虑下列因素。

1.国内外经济实力对比

一般来说,经济比较发达、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国家,比较倾向于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主张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自由竞争与合作。反之,则倾向于保护贸易政策。一国国际竞争力相对地位的变化,也会影响到贸易政策的选择。

2.本国经济结构与比较优势

一般国家对本国具有比较优势和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部门,相对采取自由贸易政策。而对本国的幼稚的战略产业,则会偏重于保护贸易政策。

3.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相对较强的国家,往往主张在世界范围内推行自由贸易。而竞争力相对较弱的国家,则较多考虑采用保护贸易政策。

4.本国与他国的经济合作情况

如果与他国在经济、投资等方面的合作程度较深的国家,双方之间比较倾向于自由贸易政策。而对经济往来较少、经济合作程度欠佳的国家往往会比较谨慎,较多考虑相对保护的贸易政策。

5.政治与外交需要

如有时一国为了配合政治与外交的需要,而对某些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采取相对自由的或相对保护的政策。

6.本国国内市场的商品供求状况

如国内市场上商品供大于求,应采取适当的保护政策来限制过量进口,以保护国内企业的生产。反之,市场商品供不应求,则可采取相对自由的贸易政策,适当增加国外商品进口,以弥补国内商品市场的短缺。

7.本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如果本国的国际收支出现大量逆差,政府当局往往更多地考虑采用保护贸易政策。反之则更多地倾向于实行贸易自由化。

8.本国在多边或双边协议中的权利和义务

各国在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还须考虑本国在多边或双边协议中所享受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遵守公约。这也是影响当今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制定的重要因素。

9.本国生态平衡和文化遗产的保留情况

某国如果出于对本国生态平衡和文化遗产的保留考虑,往往对某些产品或产业采用相应的保护贸易政策。

10.各国领导人的思想和贸易理论

政府领导人的不同,其所持的政策主张往往也不同,所奉行的对外贸易政策也有区别。因此,各国政府领导人的思想和贸易理论也是影响对外贸易政策制定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总之,一国制定什么样的对外贸易政策,取决于本国的具体情况和国际环境,但各国都是把既要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分工,又要把获取贸易分工利益的代价降低到最低程度作为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二)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

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与修改,由最高立法机关进行,最高立法机关颁布的对外贸易各项政策,既包括一国较长时期内对外贸易政策的总方针和基本原则,又规定了某些主要措施以及给予行政机构的特定权限。立法机构在制定和修改对外贸易政策时,事先要征询各个经济集团的意见,如大企业、垄断集团等各大企业。垄断集团也经常通过企业联合会、商会等各种机构向政府提出各项建议,甚至参与制定或修改有关对外贸易政策的法律草案。

(三)对外贸易政策的执行

对外贸易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则由行政机构负责。政府部门根据有关的法令来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通过海关对进出口贸易实行管理

海关是设置在对外开放口岸的进出口监督管理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它通过货运监管、征收关税、查禁走私等职能来贯彻落实对外贸易政策。

2.国家广泛设立各种机构,负责促进出口和管理进口

如美国的商务部,扩大出口全国委员会,出口委员会等,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组织。

3.国家干预

国家出面参与各种国际经济贸易政策制定、关税协调等方面的工作,目的在于使本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得以贯彻落实。

第二节 保护贸易政策

保护贸易政策是一国政府对贸易活动进行干预的贸易政策。政府通过对贸易活动的干预,以限制进口鼓励出口来取得对外贸易利益。在不同时期,保护贸易政策内容和特点有所不同。

一、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

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体系,起始于15世纪,全盛于16-17世纪,18世纪趋于衰落。其观点是,只有金银货币才是财富,对外贸易是获取财富的源泉。为了积累国内财富,他们主张国家必须干预对外贸易。重商主义经历了早期(15-16世纪)和晚期(16世纪上半叶至17世纪上半叶)两个时期。

早期重商主义又叫重金主义。重金主义主张绝对禁止贵重金属(黄金)外流,由国家严加防范,并进行垄断占有,外国与本国进行贸易时必须将销售货物的收入,全部用于购买本国的货物,反对一切进口交易。重金主义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威廉斯坦福(Wstafford,1554-1612),其观点的核心是防止货币外流。

晚期重商主义又称贸易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托马斯·孟(Thomas Mun,1571-1641),他的主要着作是《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该书被后人称为重商主义的圣经。他的主要观点是: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加货币,但必须是遵循每年进出口要保持顺差,以增加货币的流入量,因此被称为“贸易差额论”或真正的重商主义。晚期重商主义政策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限制输入政策,主要有:①禁止若干国外商品,尤其是奢侈品的进口;②课征保护关税,限制国外商品的进口。二是促进出口的措施,主要有:①对本国商品的出口给予津贴;②出口退税;③禁止主要原料出口,鼓励来料加工;④降低或免除关税;⑤实行独占性殖民地政策,在独占的殖民地垄断贸易与海运,使殖民地成为本国制成品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供给地。其他措施还有:①保护农业,例如制定了谷物法,限制谷物进口;②鼓励外国技工移入,限制本国技工外流,通过了职工法;③1651年英国通过重要的航海法案,规定一切输往英国的货物必须用英国船载运或原出口国船只装运,对亚洲、非洲及北美洲的贸易必须利用英国或殖民地的船只;④奖励人口繁殖,增加劳动力来源,降低劳动力成本。

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和理论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推进作用,它冲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第一次对资本主义进行了理论分析;重商主义的推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原始资本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但它对社会经济的探索只局限于流通领域,而未深入到生产领域,因而其经济理论是不科学的。

二、保护幼稚工业的贸易政策

19世纪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工业革命在英、法等国得到深入发展,而起步较晚的德国、美国等国家为了减少进口,保护本国成长中的资本主义工业,先后推行了保护贸易政策。就保护贸易理论方面,其中以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理论最具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