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垂直贸易
垂直贸易(Vertical Trade),是指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开展的贸易活动。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的贸易大多属于这种类型。由于这些国家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以及经济技术发达程度相差甚远,因此,一般是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农产品、工业原料或劳动密集型的工业产品,而向这些国家出口工业制成品,特别是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的工业产品。
二、国际贸易中常用的统计指标
(一)贸易额
贸易额(Value of Trade)又称贸易值,是指用货币表示的反映贸易规模的指标。它通常分为对外贸易额与国际贸易额。
对外贸易额(Value of Foreign Trade)又称对外贸易值,是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表示的进出口商品的总值。各国一般都用本国货币表示本国的对外贸易额,但由于美元长期以来是国际贸易中主要结算货币与国际储备货币,在国际上使用最为广泛,因此,也有一些国家是用美元来表示本国对外贸易额的。联合国编制和发表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额的资料也是以美元来表示的,我国亦是如此。
国际贸易额(Value of International Trade)又称国际贸易值,是指在世界范围内,所有国家和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表示的进出口商品价值总额。从世界范围看,一国的出口就是另一国的进口。如果把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进口额加上出口额,就会造成重复计算,因此,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通常是将世界各国在一定时期内以离岸价格(FOB)计算的出口贸易额之和作为国际贸易额的。例如,2000年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货物贸易出口值之和为63640亿美元,进口值之和为66690亿美元,但我们通常只将前者63640亿美元看做是国际(货物)贸易额。
以货币表示的贸易额,由于受价格变动的影响,常常不能真实地反映贸易的实际规模,因此,需要以贸易量指标来反映国际贸易的规模。
(二)贸易量
贸易量(Quantity of Trade),也分为对外贸易量与国际贸易量。
对外贸易量(Quantity of Foreign Trade)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用计量单位(如数量、重量、面积、容积)表示的进出口贸易规模的指标。由于它是按照实物的计量单位进行计算的,因而准确度较高。
国际贸易量(Quantity of 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以一定时期的不变价格为标准,来计算各个时期世界进出口贸易额。具体做法是用出口价格指数除以出口额,这样就得到了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国际贸易实际规模的近似值。由于这个数值消除了价格变动的影响,只反映数量的变化,因而被称为国际贸易量。以一定时期为基期的贸易量与各个时期的贸易量相比,就得出了表示贸易量变动的物价指数。西方国家一般都用这种方法来计算贸易量的变动,以反映贸易规模实际变动的情况。
(三)贸易差额
贸易差额(Balance of Trade)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一个国家的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之间的差额。如果出口值大于进口值,就是存在贸易出超(Excess of Exportover Import),或者称为贸易顺差(A Favorable Balance of Trade)、贸易盈余;反之,如果进口值大于出口值,则称为贸易入超(Excess of Import over Export),或者称为贸易逆差(An Unfavor able Balance of Trade)、贸易赤字。当一国的进口额与出口额相等时,则称之为贸易平衡。通常贸易顺差用正数来表示,贸易逆差用负数来表示。
例如,2000年中国的对外(货物)贸易处于顺差地位,顺差额为242亿美元(即2493亿美元- 2251亿美元);而同期美国的对外(货物)贸易则处于逆差地位,逆差额达空前的4765亿美元(即7811亿- 12576亿美元)。
贸易差额是衡量一国对外贸易状况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贸易顺差表明一国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有利地位,而贸易逆差则表明一国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不利境地。单纯从国际收支的角度来看,当然是顺差比逆差好。但是,长期保持顺差也不一定是件好事。首先,长期顺差意味着大量的资源通过出口而输往了外国,得到的只是资金积压;其次,巨额顺差往往会使本币升值,从而不利于扩大出口,且会造成同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系紧张。
(四)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出口交换进口的条件,即出口与进口的交换比例。它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用物物交换表示,即用实物形态来表示的贸易条件,它不涉及货币因素和物价水平的变动。当出口产品能交换到更多的进口产品时,称作贸易条件改善了;反之,如出口产品只能交换到较少的进口产品时,则称为贸易条件恶化了。二是用价格或价格指数来表示的贸易条件,通常是用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之比,即贸易条件指数(或系数)来表示。
贸易条件指数=出口价格指数÷ 进口价格指数×100
例如:某国以2000年为基准年,其进出口价格指数均定为100。到2001年,出口商品价格上涨6%,进口价格指数下降3%,即2001年出口价格指数为106,进口价格指数为97。则贸易条件指数=106÷ 97×100=109.3
2001年进出口贸易条件指数大于基准年进出口价格指数9.3%,这表明该国贸易条件改善,交易比率上升,即同等数量的出口商品能换回比基期更多的商品。如果出现相反的情况,则视为贸易条件恶化。
(五)对外贸易依存度
对外贸易依存度(Degree of Dependence on Foreign Trade),简称外贸依存度,又称外贸系数、外贸率、外贸贡献度和经济开放度,它是指用一国对外贸易额在其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来表示一国国民经济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或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对外贸易依存度主要用于反映一国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同其他国家经贸联系的密切程度及该国参与国际分工、世界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一般而言,就横向比较,一国外贸依存度越高,则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所起的作用越大,与外部的经贸联系越多,经济开放度也就越高。从纵向比较,如一国外贸依存度提高,则不仅表明其外贸增长率高于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还意味着其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加大,经济开放程度提高。
外贸依存度还可分为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前者是指一国出口额在其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后者是指一国进口额在其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欧美学者都将出口依存度定义为外贸依存度,不仅如此,用出口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计算外贸依存度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某种国际惯例。
(六)贸易商品结构
1.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Composition of Foreign Trade)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一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科技发展水平等。
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以进口初级产品、出口工业制成品为主;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则是以出口初级品、进口工业成品为主。
2.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Composi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各大类或某种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即各大类或某种商品贸易额与整个世界出口贸易额之比,以比重表示。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和科技发展水平。
研究国际贸易商品结构通常是看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两大类分别占世界贸易额的比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在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逐渐上升,初级产品所占比重日趋减少。例如,1990-1999年,世界农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2.2%下降到9.9%,矿产品的比重由14.3%下降到10.2%;而同期工业品的比重却从70.5%上升到了76.5%(参见世界贸易组织:《2000年世界贸易统计》)。
(七)贸易地理方向
1.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Direction of Foreign Trade)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区域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该国进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指明一国出口商品的去向和进口商品的来源,从而反映一国与其他国家或区域集团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例如,据中国海关统计,2000年中国向六大市场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82%,这六大出口市场依次是:美国占20.9%,我国香港特区占17.9%,日本占16.7%,欧盟占15%,东盟占7%,韩国占4.5%。而向世界其他地区出口合计仅占18%。一国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通常受经济互补性、国际分工的形式与贸易政策的影响。
2.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Direc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亦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用以表明世界各洲、各国或各个区域集团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计算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既可以计算各国的进、出口额在世界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也可以计算各国的进出口总额在国际贸易总额(世界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例如,1999年世界出口总额中,西欧地区的出口额占43%,亚洲占25.5%,北美占17.1%;而在同期的世界进口总额中,上述三个地区的比重分别为42.2%、20.9%和22.3%(参见世界贸易组织:《2000年世界贸易统计》)。
由于对外贸易是一国与别国之间发生的商品交换,因此,把对外贸易按商品分类和按国家分类结合起来分析研究,即把商品结构和地理方向的研究结合起来,可以查明一国出口中不同类别商品的去向和进口中不同类别商品的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一、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货物(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是世界各国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进行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由于国际贸易是一种世界性的货物和服务的交换,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因此又称为世界贸易或全球贸易。
(一)国际贸易的产生
国际贸易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国际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二是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国家的产生。因此,从根本上来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在原始公社初期,人类处于自然分工状态,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人们只能在集体劳动的基础上获取有限的生活资料,并在公社成员之间进行平均分配,以维持自身生存的需要。因此,这一时期既没有剩余产品和私有制,也没有阶级和国家,当然也就没有对外贸易。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始有了少量剩余产品,于是在氏族公社之间、部落之间出现了剩余产品的交换。这是最早的、原始的、偶然的物物交换。人类社会第二次社会大分工,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的出现,逐渐产生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不断扩大,产生了货币,商品交换逐渐变成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并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出现了商业和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人,人类社会产生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活动更加频繁、更加广泛地发展起来,加速了私有制的产生,阶级和国家相继产生。在这个时期,商品交换开始超越国界,由此便产生了对外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