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伯明翰学派的受众理论研究
40900100000016

第16章 伯明翰学派被动性解读的受众理论(9)

法兰克福学派结合资本主义晚期新的发展态势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进行重新阐释,从而提出在资本主义晚期存在的资本主义社会全面异化的理论。法兰克福学派通过对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几个环节的研究提出了文化产品的异化理论。他们认为,在“文化工业”时代,随着先进的生产技术的采用,工人阶级通过自身的劳动创造出电视机、收音机、报纸等传播工具,生产出大量的文化产品,如娱乐节目和音乐唱片等。由于这些产品生产的主动权和控制权通常掌握在少数权势阶层的手中,因此产品中必然包含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而实际参与生产的普通大众在频繁的接触中,受到了文化产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丧失了思维能力和分辨能力,沦为文化产品的奴隶。因此劳动人民成为劳动产品的奴隶,文化产品实现了对其生产者的异化。

法兰克福学派从大众消费的角度出发,指出在资本主义晚期存在的消费的异化现象。在马尔库塞所称的“新型的极权主义社会”,生产技术的进步造成了产品过剩的现象,因此为了刺激人们的购买欲望,媒体为大众制造出大量的假象,从而使受众产生各种“虚假的需求”,如“休息、娱乐、按广告宣传来处事和消费、爱和恨别人之所爱和所恨”。这些需求的产生和满足都是受媒介支配的,因而在消费过程中,人受到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的双重奴役。此外,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人们越来越少地从事体力劳动,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看到阶级差别似乎正在消失,因而产生了强烈的满足感和“幸福意识”,从而产生了所谓的“顺从主义”。这就是资本主义晚期社会出现的消费的异化现象。对人的异化现象的揭露以及对文化工业的深刻批判表明了法兰克福学派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强烈不满。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形成于资本主义的早期阶段,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一百多年后资本主义经历了快速发展时期,进入晚期资本主义阶段,法兰克福借鉴和吸收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并用这种理论分析了晚期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法兰克福学派的异化理论揭露了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这是进步的一面;然而,法兰克福学派由于过分专注于社会的负面因素,而忽视了技术进步给人们带来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正面影响。

无独有偶,稍后兴起的伯明翰学派由于受到法兰克福学派悲观论调的影响,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著作中表达了同样的观念,如威廉斯和霍加特批判了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对工人阶级生活和观念带来的负面影响。霍加特把这种现象看成社会的倒退,因而在《文化的用途》中充满浪漫色彩地回顾了30年代工人阶级“活生生的”文化并对其大加赞赏,通过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五六十年代大众文化的失望和悲观情绪。在这一点上两个学派的观点并无差异。

伯明翰学派通过对二战后工人阶级文化和大众文化的描述揭露了受美国大众文化影响的本国文化对工人阶级生活造成的影响和对工人阶级精神造成的摧残,然而与法兰克福学派不同的是,伯明翰学派站在工人阶级立场,更加了解工人阶级的状况,因而也更加相信工人阶级的力量,

这不仅仅是消极抵抗的能力,而是积极主动的能力,虽然不是很有力。工人阶级天生有强大的能力,通过适应或吸收新秩序的需要,忽视其他,在变化中生存下来。因此在伯明翰后期的研究中,该学派把关注的重点集中于工人阶级的革命性和创造性,在受众研究中突出了他们的主动性和抵抗力量。此外,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如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观点也成为两个学派分析文化工业和文化产品的理论依据。法兰克福学派用“文化工业”的概念代替“大众文化”,清楚地表明了文化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批量化和一致性,而伯明翰学派在对文化产品的分析中也沿用了生产——流通——消费的模式。因此,马克思主义由于其博大精深的特质不仅成为西方思想理论的渊源,也是法兰克福学派和伯明翰学派汲取营养的源泉。

(二)对大众文化的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和伯明翰学派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作为哲学基础开展了对大众文化的研究。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用“文化工业”一词取代了大众文化,意在表明文化产品的标准化和商品化;而伯明翰学派以“文化形式、文化实践和文化机构及其与社会和社会变迁的关系”为研究宗旨,再现了大众文化及文化产品在社会中的地位。伯明翰学派的文化观念和大众文化理论开创了文化研究的新方法和新思路。两个学派对大众文化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而研究重点、研究方法和理论结果又迥然不同。

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等人对大众文化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他们创造了“文化工业”一词,以表明“大量制作的文化的产业化过程以及驱动整个体系的商业化规则”。然而,在《启蒙辩证法》的草稿中,他们曾经使用“大众文化”(mass culture)一词,为了强调“大众文化”的商业化的本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采用“文化工业”一词来取代“大众文化”。

我们必须最大限度地把它与文化工业区别开来。文化工业把古老的和熟习的熔铸成一种新的品质。在它的各个分支,特意为大众的消费而制作并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费的性质的那些产品,或多或少是有计划地炮制的。

各个分支在结构上是相似的,或者至少是互相适应的,以便使它们自己构成一个几乎没有鸿沟的系统……文化工业别有用心地自上而下整合它的消费者。这段话是阿多诺对文化产品的标准化、商品化、一致性和欺骗性的高度概括和总结。马尔库塞从另一个角度也阐述了同样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