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重生之南宋雄起
4113600000149

第149章 杂七杂八的烦人事

福建战事现在还是比较顺利的,基本上完成了这次占领闽广地区的任务。

福建独立师第一师和第二师,分兵两路,战果明显。许夫人稳固住武平、上杭后,又北上攻占了清流、宁化一线,汀州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然后回师一部,向泉州回拢,呼应攻打福州的陈吊眼一师,顺手拿下了顺昌、沙县,然后占领了南剑州全境。

陈吊眼攻下兴化军以后,继续北上,一部分兵策应许夫人,拿下尤溪,北进剑浦,与许夫人在南剑州会师。另一部主力,由东海舰队辅助,直取福州。这都是熟门熟路的事情,没有费多少事,进占了福州全境。然后陈吊眼略事休整,从古田、宁德两地进军,直接向建宁府杀去。

当赵昺在泉州登岸时,除了邵武军以后,福建全境几乎被宋军战领。

而广东方面,马南宝由于根据地土地政策搞得扎实,周边口碑很好,影响面巨大。所以,一旦进军,许多地方积极响应,农民自发组织起来,欢迎王师。再加上海军陆战队一师和琼崖山地师,几路并进,连韶关都拿下来,现在正在攻打雄州。北伐军稍带着把广南西路东部的几个州也拿了下来,现在只要占领南雄州,结合韶关,两地固守,广东全境就再也不会有大的问题,从此可以安下心来全面实行赵昺的土地政策,给全面北伐,进占江南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时近二月,春耕在即。福建的土地政策马上就要全面铺开,赵昺决定在这里停留一些时日,指导开展根据地的工作。按照赵昺的初步设想,那就是占领一地,巩固一地,发展一地。现在闽广已成囊中之物,但这两地都是地广人稀,山地众多之处,自古以后,山民生活困苦,土地又少,许我遗留下来的问题众多,并不是单纯的一个土地政策就能改变其根本现状的。

再加上大宋军队现在也是趁忽必烈军事重心北移平叛之时,才如此顺当地攻占了两地。而这两地又是深受元军迫害很深的地方,经济破败,民生困泛。

但这两地也是最容易打破旧有的框架,实行新生政策的良好地区,而且福建矿产资源丰富,广东也有一些煤铁矿产,对于赵昺现在最为紧缺的资源,尤其是人力来说,加强当地经济发展,开发工业,强化大宋军事工业,都是有一定利处的。

他现在初步的设想是,以海南岛为后方基础,以台湾为农业辅助,然后从占城和安南两地再大量进口水稻,支援大陆粮食供给,初步开展闽广两地工矿业,全面实行土地政策,发展民生,利用两地便利的水利资料和海运条件,争取在未来的几年内,搞好当地的经济,让大宋的基层政权统治深入人心,做一个改革试点地,早出成就,为北伐造势,巩固自己对已占领地区的统治。

这几年,赵昺超前的教育制度,培养了相当一部分学习过基层管理的人员,就是为了将来给大陆储备实用干部。这些人员学的都“实用之学”,又在海南各地轮回工作,进行了初步的实习后,基本都有地方上任职的经验,是不可多得的综合性人才。现在闽广差不多已归于自己手中,当然,这些被朝中大臣认为“超编”的人员,就要被大量的移主调到闽广两地的广大农村,辅助当地占领区的军管人员,进行基层管理。

赵昺知道,一个新占领的地区,时局开始不稳,还得以军管的名义进行管理,或用军队强制性推销自己的政策,但一旦形成制度后,就得移交给文官治理了。但军管不可能把繁重的地方政务管理全部抓到手中,还得有文臣来重点管理。所以,这些在基层得到充分锻炼的干部,就成了各地军管干部最欢迎的人了。

赵昺也知道这超时代的政策搞不好就成了夹生饭,但不搞,江南被蒙元搞得民不聊生,再加上本来在南宋末时,大地主对土地的兼并就很厉害,农民们实在是无法活下去了。要想修养民生,就得首先给他们一个活的机会。再说了,他也是被封建社会的宗族制度搞得实在是没有办法,真怕在新光复区,自己的政策无法贯彻下去,所以,不得不采用这样的办法。

他到不是惧怕地主,他还希望有大型的地方产生,这样,才能实行大规模集约式的农业生产。但他只希望培养那种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的新型地主,可不想留下那下腐朽没落的旧式地主。

好在广州地界上的马南宝很给力,坚决执行赵昺的政策。再加上广州地界那些反抗蒙元的士族不是被杀了,就是追随着赵昺的小朝廷南钓了。留下的或多或少都与蒙元有所勾结或直接投降蒙元,这样的人当然是在必杀的汉奸范围内。

马南宝严格遵照“占领一地,巩固一地,改革一地”的政策,根据地内相对稳定,土地政策也执行得很好。那些个被派来的基层干部也是严格按政策去办事。

这样,广州一省很快就实行了县、乡、村的体制改革,以这些基层干部做乡长以上的当地主官,再任命一些村长,把政策完全贯彻下去。

如果自然村过于大,那就严格划分成更小的生产队。如果村子过于小,就实行合并小村变大村。对于那些个遗留下来的大型宗族势力,就实行分家制度,然后丈量土地,重新进行分配。总之,把大户人家分割成一个个的小型个体,用土地限制住,让他们不能形成具有凝聚力的团体。

福建自古以来山多地少,蒙元的杀戮,还有几次移民,福建人口急骤下降。这也使得福建相对来说,土地和人口的矛盾有所缓和。而福建多矿山,这对于赵昺来说,大规模地把富余的劳动力拿出来转化成矿山工人或产业工人,也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福建自古以来,粮食就缺乏。土地的精耕细作,也是赵昺在逐步实行土地政策的过程中,特别注重的一个问题。好在那些基层干部,在海南岛基层实习的过程中,在农事上很下了一番功夫,对于农业生产也可以拿出一定的指导性意见。

如,赵昺穿越前,高中假期里曾到过农村同学的家中帮过忙,略明白一些抛秧的原理。在他的提倡下,海南岛经过实践和改良,这种方法被认为是提高一定产量的、减轻劳动强度的有效方法。再如,脚踏式打谷机和风车扬谷机,在大宋科学研究院的研制下,海南岛基本已经普及,减轻的农民的劳动负担,节省了时间,大大提高效率。这些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也被这些个基层干部都带到闽广地区。

前线在抵抗元军的进攻,而后方的治安问题,也是赵昺考虑的一件大事。在陈吊眼和马南宝反攻元军,攻占闽广时,许多的地方性军事力量,或一些干脆就是土匪势力,也假借着大宋军队的名声,到处胡作非为,残害百姓。

现在后方的稳定就成了一件大事。对于那些地方势力或土匪,实行招抚。真心愿意加入宋军的,就完成打散了进行重新整编。合适的人留下参军,年老体弱者,解散到各自家乡务农务工。那些不愿意招抚的真正土匪,就豪不留情就地歼灭,绝不留下影响后方稳定的隐患。

利用广东、福建少量的煤、铁矿,发展地方性工业生产,这对于海南岛已有的工业基础和经验来说,并不是很难的事,只要抽调一部分人员,过来按海南的经验去做就可以了。当然,造厂和建筑的村料,就地利用两省的矿产资源,就地建设水泥厂和砖瓦厂,满足两地的高速建设。当然,水泥也是两省边界抵挡蒙元进攻的极好修建工事材料。只需在关隘和险要之地,修建堡垒,再加上宋军现在的先进武器,把敌人阻挡在境外,那简直就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了。

为了发展经济,也是为了在将来的战争中有利于远程运送兵力和粮草,修工路,也是现今两省的重点任务。好在这次又获得了许多的俘虏,免费的劳力可以派往艰苦的环境里,充当修路大军,这也让两地劳力不至于紧张。

赵昺虽说坐在泉州蒲寿庚的旧宅里,看到眼前一大堆的文件,忍不住以手促额,对着旁边摆弄着几根黄铜管和厚布的林大虎**道:“这杂七杂八的事可真烦人。”

林大虎正低着头忙着,不时还要看看旁边的一幅图,听着赵昺痛苦的声音,忙说道:“陛下,其实这些事让下面的人去做就可以了,何必你还要费心?”

赵昺没好气地看着他说道:“你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这些事我不操心谁操心?交给他们去做,说的轻巧,他们能做好,还要我指导干什么?”

林大虎赶紧陪着笑说:“陛下,其实你只需把方法写出来,让他们照着去做就可以了,然后陛下随便挑几处地方,走走看看,有不合适的地方,占拔一下。成功了,就让大家以此为蓝本,照着执行。就如我一样,陛下画好了图,我按图去做东西就可以了。”

赵昺叹口气:“各地有各地的不同情况,哪里能完全照搬呢?让你做的东西好了吗?”

林大虎赶紧回答:“按陛下的图纸上的尺寸和材料,全部做完了。只是不知这东西是用来干什么的?”

赵昺没好气地说:“到时你就知道了。做好了就打包起来带好。咱们得出去走走,真象你说的那样,得出去走走看看了。”

林大虎一听可以出去走走,马上高兴起来:“太好了,终于能出去转转了。”但他马上就想到了一个问题,“不行呀,陛下,外面虽说元军被打败了,可是还不是很安全,陛下一国之君,可不能随便把自己放在危险之中。这个,得告诉海南岛一声才行。”

赵昺猛吼一声:“我还是官家吗?难道出去走走,自己都做不了主?去,找一个排的护卫来,穿好便装,咱们就来个微服私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