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重生之南宋雄起
4113600000046

第46章 玻璃

赵昺看着陆秀夫暗自高兴欢喜,也就不再去管他,只是说道:“好了,现在把那些玻璃拿来吧,让朕看看你们最近的研制成果。”

陈元靓赶紧把桌上摆放的那些个陆秀夫所说的“琉璃”全拿了过来,一一展示给赵昺看,并小心翼翼地观察着赵昺的脸色。

赵师看着这一堆五颜六色、奇形怪状的东西,眉头不禁皱了起来。这哪里是自己印象中的玻璃呀,因每次试验时添加的成份不同,这些个东西颜色不同,烧制出来也只是呈冷却后的原样,不过,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为半透明状。

陈元靓看到赵昺脸色不好看,马上过来说道:“臣无能,辜负陛下期望。臣罪该万死。”

赵昺看看陈元靓诚惶诚恐的样子,又看着其他几个人也是满脸的愧色,才想起来自己还是心太急了。在这个时代,任何的技术都没有,只有赵昺的几句理论和一个传说故事,就想着很快制造出玻璃来,不亚于天方夜谭。不过,赵昺不死心,既然欧洲能造出玻璃来,现今大宋的能工巧匠这么多,而自己最起码有这方面的化学理论,现在就差一些试验的过程。他坚信,玻璃一定能造出来。因为来年等那些相信他的话而来海南岛经商的西洋商人们,一定能拿到赵昺心中的玻璃镜子。

不过,现在摆在眼前的只是一些连残次品都算不上的东西。赵昺看着眼前这些个研发人员,看到他们天天劳累在试验工地上,每个人都被烟火熏得黑紫发亮,脸上尽是疲倦之色,还有些人的衣服上都是烧得大洞小洞,更有两个人手上烧伤后还缠着绷带。他心里暗自叹息一声,不过脸上却露出来笑意。

“大家别灰心丧气。其实,大家距离胜利只一步之遥了。大家再接再厉,就能研制出标准的玻璃来,到时,朕会和你们一起喝庆功酒的。”看着大家的脸色有所舒缓,他接着说道,“其实,这些东西,也不能说明你们失败。大家别看这些个东西不起眼,其实,这都是真金白银呀。”

赵昺想着了小时候在乡村见过的吹糖人的手艺人,他们能把熔软的糖稀吹制成各样的小动物,引得围观的孩子们一阵阵地欢笑声中,家长乖乖掏出钱来购买那些个工艺品。于是,赵昺告诉大家,想法如何把这些看似没用的东西,烧软后制作成各式工艺品,买出去也是一大批的收入,可以补贴研究经费。

赵昺还当场让人拿来一根长长的铜管,然后让人挑出一块较为好看的深绿色玻璃疙瘩,放入火里烧软后,让一个有力气的工匠把铜管插入烧软的玻璃中使劲吹,等吹成一个大泡,又指导着大家用剪刀、火钳,连夹带剪,制成一个酒杯来。虽说那洒杯没有一点可审美之处,但也是第一件成品不是?大家看到这些个“工艺品”后,脸上才展现出了欣喜的笑容。原来这些东西,在皇帝那里,变化一下,就成了黄金白银呀。

赵昺还让令狐正刻了一个模具,挑选一块较纯的玻璃,烧软后压制在模具里,再对外部稍稍修补,冷却就成了一个印章,那底子上刻印着陆秀夫的名号,然后稍把印字磨沙后,试了一下,虽然字迹还是有点不够清晰,但“东江先生”几个字还是清清楚楚地印在了纸上。看得陆秀夫大眼睛瞪得老大,嘴也合不拢了。

赵昺看着高兴,这可是大宋时期的第一个玻璃印章呀,而且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玻璃印章,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他趁着大家赞声连连,满脸兴奋之际,亲手把这枚印章恭恭敬敬地放在陆秀夫手中:“老师,感谢你对我的悉心教导,学生没有什么可表达敬意之情,就把这世界上第一枚玻璃印章送老师留着纪念吧。”

这时,陆秀夫才缓过神来,把着那个玻璃印章,左瞧瞧,右看看,还举起来迎着阳光看看透明成色,爱不释手的样子,笑得显牙看不见眼。

大家看到赵昺和陆秀夫都一副高兴的样子,悬起的心也落了下来。原来,这些废品利用,稍做修改,也能换钱呀。一时,大家干劲十足,叫来几个会雕刻的工匠,按着自己的构想,纷纷制作起工艺品来。

赵昺看到大家的信心又涨了起来,不留痕迹地说道:“还望大家继续努力,争取早日制出合格的玻璃来。”

大家都在兴头上,纷纷向赵昺保证,一定不会辜负陛下的殷切期望,努力钻研,一定让陛下满意,早日成功。

其实,据考古学家之论,中国公元前一千年就有了制造无色玻璃的技术。但这技术一定是没有传下来,所以,到南宋时,许多玻璃制品还得那些西洋商人从欧州转运过来。当然,那时的玻璃制品,成色粗劣,多为一些简单的小饰品。

其实,传说中,玻璃无意发明于3000多年前,一艘欧洲腓尼基人的商船,满载着晶体矿物“天然苏打”,航行在地中海沿岸的贝鲁斯河上。由于海水落潮,商船搁浅了。于是船员们纷纷登上沙滩。有的船员还抬来大锅,搬来木柴,并用几块“天然苏打”作为大锅的支架,在沙滩上做起饭来。船员们吃完饭,潮水开始上涨了。他们正准备收拾一下登船继续航行时,突然有人高喊:“大家快来看啊,锅下面的沙地上有一些晶莹明亮、闪闪发光的东西!”船员们把这些闪烁光芒的东西,带到船上仔细研究起来。他们发现,这些亮晶晶的东西上粘有一些石英砂和融化的天然苏打。原来,这些闪光的东西,是他们做饭时用来做锅的支架的天然苏打,在火焰的作用下,与沙滩上的石英砂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的晶体,这就是最早的玻璃。后来腓尼基人把石英砂和天然苏打和在一起,然后用一种特制的炉子熔化,制成玻璃球,使腓尼基人发了一笔大财。

大约在4世纪,罗马人开始把玻璃应用在门窗上。到1291年,意大利的玻璃制造技术已经非常发达。意大利为了保密,把会制造玻璃的工匠集中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孤岛上生产玻璃,他们在一生当中不准离开这座孤岛。

而到了十七世纪后叶,人们才发明了制作大块玻璃的工艺,从此,玻璃成了普通的物品。

我们现在使用的玻璃是由石英砂、纯碱、长石及石灰石经高温制成的。具体原理,在中学的化学中也有所讲过,平时愿意看《十万个为什么》或对科普感兴趣的人,都可以从影视科普节目中了解到。

在赵昺的心中,海南岛是一个巨大的矿产聚宝盆,尤其是许多海滩上就是天然的石英沙和玻璃沙。可以说制造玻璃有取之不尽的原料,这也是赵昺一心想制造玻璃这个穿越神器的原因。现在,各种原料都已齐全,就差技术了。赵昺就是想着通过自己的理论和一知半解,引领着这些聪明能干的工匠们,制出现今世界上最成熟的玻璃来,以后还要制作出大块的民用玻璃,制出亮丽的玻璃镜子,也逐渐制出光学性能更好的光学玻璃,大量用于民用和军用,当然也要在商业上赚个盆满盂溢,助自己更好的发展,以求自己将来能立身于危难之中。

现在来说,研制玻璃,赵昺和各工匠们研讨了一下,总结出不成功的几种可能性。

一是所用的纯碱不够纯,因含杂质过多,在烧制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了纯度不够的玻璃残品。这提纯,赵昺还是明白一点,反正学化学时,做实验也做过类似的实验,而且后来在部队里**时,对各种原材料的提纯也是有心得的。就如现在大宋军队里使用的火药主要成份硝的提纯,就是赵昺亲手指导而研制成功的。

二是火候问题。这个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赵昺只好提议,让大家同时开炉多试,各炉的火候、时间、温度等等,要有所区别,每一炉和每一次的炼制过程都有所祥细的记录。然后,最后较归纳总结,得出最良的一种方法,再去重新试验。只有多试验,多归纳,多总结,总会有成功的一天。

三是对于炼制过程的杂质排除法。这个东西,赵昺只有一点点理论了。他只能把自己知道的和想起来的一股脑儿地贡献出来,让大家去实践吧。

具体别的方面存在的问题,那只能在发现问题后慢慢想着如何解决问题了,赵昺在这里也没有过多的发言权。就是这样,大家对赵昺的崇拜之情又增加了几个几何倍数。真不知这小小的皇帝自从“脑子进水”后,小脑袋里能蹦出如此多的想法和知识,大大超前于当时的社会。所以,大家只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官家真神人也!吾等只可望其项背。

赵昺这时真的觉得自己累极了,好在他从来不放弃每一个锻炼的机会,现在的身体状态越来越好,到现在还能顶得住。但陆秀夫脸上已显出疲惫之态,他可是真正的文人,虽说只是跟随着赵昺过来参观一下。不过,今天陆秀夫格外的高兴,一则获得了一副眼镜,从此看书写字不用再如从前那样吃力了,眼前的世界又变得清楚炫丽起来,二则得了一个世界上第一块玻璃印章,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做为一个文人,就凭这一方玻璃印章,也可永载史册了,这可是文人极大的荣耀。当然了,这次他也真的知道,赵昺每天都和这些个他从来没有正眼瞧过的工匠忙些什么。过去,他只知道赵昺每天不好好聆听自己关于圣贤之道的传授,总是评批他热衷“奇技淫巧”之术,不务正业,没有一点帝王的样子。现在终于知道,赵昺每天忙于军事和科技,只是为了强军富国,而这他所看不上的科学,竟然也能给他的生活带来方便。

这么一想,心里还真有点认可了赵昺的所作所为,也为赵昺的繁忙有了一点同情心。于是,他吞吞吐吐地说道:“陛下身躯要紧,万事不可过于劳累。咱们还是回宫歇息吧。”

其实小杜子也看到了赵昺脸上的倦色,只不过每次劝解都会被赵昺责骂一顿,所以也习惯了。本来今天还想说说,不想陆秀夫先劝说起来,乐得自己省了一顿训斥,也在旁边可怜兮兮地看着赵昺。

赵昺看着两人也是真心关怀自己,叹口气说道:“你们以为朕是铁打的筋骨呀。朕也累,可是时不待我呀。现今蒙古逼迫,朝廷上下危机重重,朕不能稍有松懈,只怕我朝再现流离之象,甚至亡朝亡国呀。”

赵昺可是真知道南宋最后的结局的。现在,他来了,他可不想历史还走曾经的步伐,让自己刚刚穿越过来,就成为一个短命的小皇帝。

“今天还有一个部门,朕得亲自去看看,然后咱们就回去,好好吃点好的补补身体。老师,您说这样行吗?”赵昺看着陆秀夫,趁他今天高兴,赶紧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