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百科知识-科普新课堂:军事常识
41327800000013

第13章 军事知识(4)

作训服的一种基本类型,由绿、黄、茶、黑等颜色组成不规则图案的一种新式保护色。迷彩服要求它的反射光波与周围景物反射的光波大致相同,不仅能迷惑敌人的火力侦察,还能对付红外侦察,使敌人现代化侦视仪器难以捕捉目标。迷彩服最早是作为伪装服出现的,希特勒的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首先使用了迷彩服,为“三色迷彩服”。后来,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装备了“四色迷彩服”。现在世界通用的是“六色迷彩服”。现代迷彩服还可根据不同需要,用上述基本色彩变化出多种图案。英军80年代的温区、热区作战服和雨衣全是迷彩色的,体现了一服多用的特点,反映出目前国际上作战服装的发展趋势。台湾陆军近年来也积极发展新式野战迷彩服,选用材料是将人造纤维的比例降低,棉质成分增加到60%以上,达到不易着火燃烧;在彩色上采用了黑、褐、深绿和翠绿四种颜色混合而成的迷彩色。同时,其表面经过特殊处理后,还具有夜间防红外线侦察的功能,具有式样美观、穿着舒适、结构合理、安全实用的特点。日本最新研制的迷彩服有春、夏和秋季通用类,采取细线条四色迷彩、两种色调,分别采用与季节的环境植物红外辐射相等的布料,提高了对红外线、紫外线等夜间侦视的防护,增加了保暖、透湿、防水和不易燃的性。冬用迷彩服则在秋季迷彩服的表面套上紫外线反射率与雪相等的单层布料制作的白色罩衫,里面配有木棉汗衫、毛衣和棉衣,增加了吸湿、保暖功能,即使在摄氏零下30度气候条件下也可以发挥“防水御寒”的超高性能,可起到良好的避水、防风效能。为了提高迷彩的通用性,美军专门为其作训服研制了一种布料两面印染多种颜色的工艺,一面印有标准森林陆地图案,另一面印有三色沙漠图案。与此同时,美军还为其防化服研制了专门的迷彩图案。中国人民解放军迷彩训战服分夏季和冬季两类,色彩夏季为林地型四色迷彩图案,冬季为荒漠草原色,三军通用。据报道,外军近年来已研制出一种所谓“变色龙”型迷彩作训服,其材料采用一种光色性染料染色,可随着周围环境的光色变化而自动改变颜色。一般情况下,如果周围环境不变,染料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彩色不发生变化。一旦环境发生变化,光色性染料受到新的光线和环境主色调的反射,会变成与新的环境大致相适应的彩色。

飞行服

飞行员在执行飞行任务时穿着的军服,是保证飞行人员在飞行中,特别是在高空低气压、缺氧等情况下能正常工作和生命安全的重要装备。主要包括:头盔、头(围)巾、风镜、外上衣、裤子、皮靴、手套和毛衣裤、衬衣裤等。按穿用季节分为春秋季、夏季和冬季飞行服。通常上衣为夹克式,下衣为马裤式。中国人民解放军航空兵冬季飞行服的面料是羊皮革,夏季飞行服外衣通常采用薄布料,具有防寒、防风、保暖性、透湿透气性和轻便的特点。在外国军队中,美军的飞行服比较有代表性,为整体式,前部为拉链开口,腰部与袖口有搭伴式松紧带,裤脚底部有拉链。衣服上共有8个用拉链开合的口袋,胸部两个,大腿前两个,小腿前两个,左臂1个,左大腿内侧1个,供装带飞行中和跳伞后必备的生活用品。

目前各国军队的飞行服均采用尼龙贴扣而没有纽扣,是总结了50年代初西欧某国在一次陆海空三军演习时,一名技术高超的飞行员因一粒纽扣掉进仪器中造成机毁人亡的事故而改革的。飞行服作为飞行人员在空中执勤时着用的制式工作服,其种类包括抗荷服、高空代偿服、调温服、跳伞服、通风服、液冷服等。早在1933年,英国人就研制出第一代高空加压服。其后,美国、苏联、法国、德国等先后制成高空代偿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一些国家又研制了不同型别的高空代偿服和抗荷服。到20世纪80年代,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研制和装备了结构轻便、气密性和强度好、使用方便的飞行服。中国人民解放军于60年代研制和装备了高空代偿服、抗荷服,并研制出通风服,以后又陆续研制出多种系列新型号,1982年研制出液冷服,更新了部队装备。为适应航空器的发展,飞行服将趋向于一服多功能、多用途,并向结构简化轻便、穿着舒适、使用方便、热负荷小的方向发展。

水兵服

水兵服是海军士兵最有特色的服装之一。世界上各国海军服饰虽各有不同,但大致样式相近,形成了一种“国际流行范例”。特别是水兵服已基本形成国际惯用的样式,通常为白、蓝色,上衣为套头式,有披肩,蓝色的披肩和袖口上有数道白线;裤子在侧面开口,裤口肥大。这种“范例”是由多年的海上生活实践而来的。水兵经常在狭窄的舱室里进进出出,对服装要求利索方便,所以上衣一般都是套头式。套头式上衣扎进裤腰里,为得是避免上下舷梯、进出舱口时挂住衣服。在海洋中航行难免有人呕吐,为了避免衣领刺激咽喉,减少呕吐,水兵服的上衣都是无领式的。裤子侧开口,是帆船时代为了爬桅杆时方便。裤口肥大主要考虑有三,一是可罩住靴子,防止水花溅入;二是冲洗甲板时便于挠起;三是下海救生脱退迅速,脱下的裤子扎紧裤口,充以空气即是应急浮游气袋。上衣的披肩,过去是用来做“垫肩”使用的,现在除美观外,已没有更大的使用价值。关于披肩的来历,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古代男子流行蓄长发,而水手们为了适应海上生活,喜欢将长发梳成辫子。谁知油光的辫梢常常弄脏水手的服装,于是,他们便在自己的肩上披一块方巾来保洁,以后逐步演变为水兵上衣款式的组成部分。现在,各国水兵们穿的内衣,通常为白蓝相间的条纹衫,俗称海军衫,又称海魂衫。海魂衫的寓意为广阔的大海与蓝天,水兵们穿上海魂衫更显得精神抖擞。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水兵服经历过多次变化。50年代初期,水兵服的样式为:夏装上白下蓝,有披肩、飘带、胸章;冬服为全蓝呢质。夏装的披肩和袖口为蓝色,上面各有三道白线。这样的设计,一说是学苏联海军的,另一说是海军曾一度有过黄海、东海、南海三个舰队的编制,三条白线代表三大舰队,也表示人民海军肩负守卫三大领海的任务。至于渤海,一说是当时未与黄海明确分开;另一说是当时苏军驻旅顺,渤海防务多赖于他们。直到1955年实行军衔制前后(同年苏军移交旅顺防务,撤出旅顺),海军才在水兵服的披肩和袖口上各增加了一条白线,变成四道白线,并赋予它“人民海军担负保卫祖国渤、黄、东、南四大领海的光荣任务”的含义。这时的水兵服上下全为蓝色,由佩带胸章改为肩章。1965年6月,海军水兵服被取消,水兵统一着灰色军服。1974年5月,海军恢复具有特色的水兵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变化,人民海军的水兵服更加漂亮和潇洒。

潜艇服

亦称“潜艇特装”,是潜艇人员工作时穿着的军装。主要包括:潜艇防寒服、潜艇工作服、冬防酸衣、帆布工作服、防酸手套、太阳镜、污衣袋等。潜艇工作服具有紧身、防油、防酸、防水等特点。潜艇防寒服是供潜艇指挥塔人员春、冬季由水下航行转为水面航行时穿用,具有轻便、保暖和一定的防水性能。其上、下衣分解,防风帽与上衣连接,袖、裤口为紧缩式。面料为细帆布,保暖层为长毛绒。核潜艇工作服为连体式,供核潜艇人员在艇上穿用,具有防尘埃沾染、易洗涤、易穿脱等性能,采用漂白全棉平布制作。使用中定期检验,超过允许剂量时及时更换,以保证艇员身体不受损害。

防护服

军队人员执行特种勤务时着用的制式工作服,亦称特装。其作用是保证特种勤务人员在有害人体环境中工作的安全。各国军队特种工作服的范围和种类不尽相同。前苏军的特种工作服主要包括装甲兵、空勤、地勤、伞勤、海勤人员及其他军事专业人员着用的普通工作服、专用工作服、伪装服和防护服。中国人民解放军特种工作服只包括空勤、地勤、伞勤、海勤人员及导弹部队人员着用的专用工作服和防护服。人民解放军于50年代为空勤人员配发了飞行服、飞行帽和飞行皮靴等;为空降兵配发了跳伞服装;为海军舰艇部队配发了防寒服。60年代,为空勤人员增配了高空代偿服和抗荷服;给担负导弹试验、发射、储存任务的部队装备了相应的防护服。70年代初,装备了核潜艇防护服。现已初步形成配套的特种工作服系列。防护服按其功能,可分为特殊环境防护服和有害物质防护服两类;按其类别,可分为空勤类防护服、海勤类防护服、地勤类防护服。有的国家还专门制作用于防治各种昆虫对人体侵害的防护服,在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曾穿过一种具有杀虫功能的军服,它能有效防止各类靠吸血为生的昆虫对人体的袭扰。据称,这种军服是采用一种被称作“里贝根”的杀虫剂,以一定的比例配水稀释后进行浸泡处理,蚊虫落在上面时很快就会死去,而对人体无害。

防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