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代言情韩家幺女
4149700000016

第16章 豆食品

除了这些,还有豆腐片和豆腐干。

豆腐片就相当于后世的豆腐皮了,都是将浓豆浆参入锅里小火慢煮,豆浆表面会起一层膜,用竹签子仔细挑起,干燥后就成了豆腐片了。

豆腐干前期做法与豆腐相差不大,只是划脑和上包程序所有不同,需要慢工出细活,用一层一层的白色粗纱布将豆腐脑抱起来,放在专门的木格子里。

然后用粗纱布将豆腐脑包紧,做好了一木箱后,便用平坦的大石板压着。

大约一个时辰,取下石板,解开包布,将整板豆腐干切成小块,就做成了豆腐干雏形。

这样还不算完,还有后续工序,还要用各家秘制的卤料卤制。

宁川村倒是没有专做豆腐的匠人,大都是逢年过节才会自家做豆腐吃。

过年没有做豆腐的人家,就会上镇里或者等着上村子里卖豆腐的匠人来。

宁川村是最孤僻的村,因为离其它村远,离镇上也倒远不近。

所以,卖豆食品的匠人,大约每个月来一次村里,兜售自家传统的豆食品,这些匠人可都是传承了好多代的老字号,寻常人休想将其风味模仿了去。

当然,凡是豆子做成的菜或多或少都有些涩味,就看上灶的人功底如何了。

韩家喜欢买豆食品回来吃,对于做豆食品可谓是经验颇丰,煮前可用开水氽(入水成汤)一下,就可以解决涩味了。

但是乡下人也没那么多讲究,酸菜炖豆腐可是他们招待客人的好菜,上面齐齐码着一层切得薄薄的肥瘦相间的肉,看着就有食欲。

一般吃这道菜的时候,就可以看出那家人家底如何了。

因为这道菜必须要配着大酱吃,家底好的人家做的大酱内容丰富,有的要十多二十多种主料配料,家底差的人家就寒碜些了,只得三四种。

当然酸菜口味不同,做出了来的口感也有所差异,所以也侧面反映出了家底如何。

乡下还好,寻常人家都只想吃饱穿暖,将子女盼(养)大,对吃得精细与否倒是要求不高,只有韩家这样家底颇丰的人家才会往细里做去。

哑麽送走刘家兄弟二人后,就接着领着红霞磨米浆,将米浆磨好后,还要磨些精细的玉米面,明日用来做粉果子吃。

粉果子只是一个模糊的称呼,包括各类自家蒸糕点、炸果子、水煮的汤圆丸子等。

哑麽领着红霞准备好明日用的东西后,又去厨房帮忙。

厨房里,韩武峰在帮着看火,连素日养在书房里的韩文昌也因年节喜庆,跟着一家人在厨房捣鼓,他负责的自然是刀工。

因为祖父说切菜最锻炼意志和毅力,只有脑海清明、全神贯注,才能切出粗细厚薄均匀,外观和内质都品质上佳的菜。

当然,他也只有切菜,家里的肉都被韩老太爷和韩父包揽了,他倒是很少有机会碰到肉,家里的肉大多是他们和张氏、李氏切的。

此时,张氏正在帮着洗猪肝,韩父在另一旁准备做酸菜炖血肠,因为今日磨了精细的玉米面,张氏让哑麽用玉米面做了一大屉玉米馒头。

玉米馒头并不全是玉米做的,是用三分之二的面粉,三分之一的玉米粉,加上老面发酵半个时辰,然后上屉蒸成金黄色的大个子玉米馒头。

李氏本来也想来厨房帮忙的,可是幺女那个小祖宗,一离开娘就大哭大闹,李氏只好在东厢房里专门带孩子。

韩乐虽然不足三月,可是小胳膊腿蹬人老有劲,有一次韩文昌逗她时,不防脸被踢了一脚,第二日居然有些发青。

大概除了幺女劲大,还和韩文昌的皮肉白皙细腻有关系。

韩老太爷和韩父高兴得直乐,拍手叫好,觉得孙女(幺女)长得像他们,有劲儿,将来定是女中豪杰,走南闯北不在话下。

事实上,幺女的一生也挺豪杰的,不过和他们的期望越偏越远。

韩老太爷则去请亲家过来吃饭,比较血肠和冻豆腐这种东西都是这几天才能吃到的特色菜,李家今年才来宁川村,还没有吃到过这些。

想着明年春季要开荒,韩敬忠本来想再买两个结实的苦力,却被张氏和李氏呵斥了,在这种乡下村子,买来苦力只会让人眼红笑话,还不如农忙时节请些长工和短工。

毕竟那些苦力的前身也是种地为生的清苦百姓,买那些人回来不是直掏村民们的心窝子么。

很少有人会将自己卖了做苦力,除非确实活不下去了,才去大大地主或庄子里卖身当苦力。

当然,苦力是活契,只需要做够几年苦力就可以回家了。

签契约时,买方会付一半苦工费,几年做完后,再付另一半。

做工期间如果表现得好,还能得到些许赏钱,也是一个收入。

大方的主人还会让他们的娃儿来拣田地里剩下的麦穗谷吊,拣回去也是穷苦人家救急的粮食。

但是张氏和李氏很喜欢现在的生活,小富即安,一家人和和睦睦地生活在一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她们不想回到那种对奴仆随意呼来唤去,费心打理家宅的日子,那样实在太累,还是如今的生活悠闲踏实。

况且经过这段时间的调养,哑麽的身体也逐渐好起来,身上也长了点肉。

当初看她骨架挺大的,现在长肉了看着的确是个壮实的粗使婆子,做起事来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

心情高兴的时候,张氏就会让当天炒菜做饭的人多分些肉菜给她们婆孙吃,让她们更有力气干活。

张氏自己也不是从小娇养的妇人,做起事来也不含糊,虽然不如哑麽利索,比起一般乡下婆子也是不遑多让的。

不足半刻钟,张氏就将猪肝洗干净了。

张氏将洗好的猪肝放在大钵里,递给韩文昌。

吩咐道:“昌哥儿,你把这笼猪肝切成两半,一半爆炒,另一半溜汤吧。”

韩文昌很少切肉菜,祖母给自己这个机会练习,自是兴奋不已。

赶紧问道:“祖母,是切成三角形的薄片吗?我看到您和娘都是这样切的猪肝。”

张氏赞许地看着大孙子,点了点头,转身用香胰子洗了手,回厅堂布置饭桌了。

这里有他们几父子,还有哑麽和红霞帮忙,不出半个时辰就能捣鼓出这顿饭食的。

果然如张氏所料,半个时辰后,厨房里的几个大菜都做好了,只需要调些蘸酱就行了。

这顿午饭很有年味,以那板冻豆腐为主菜,做了六菜一汤。

有冻豆腐炖鱼、白菜冻豆腐、凉拌冻豆腐、扒豆腐、泡椒炒肝片、酸菜炖血肠、酸菜肝片汤。

其中冻豆腐炖鱼最值得一提,鱼汤奶白鲜美,融入冻豆腐的孔隙中,饱满香浓的鱼汤和冻豆腐片软韧的融合,加上地道的笋干,桌上只有眼花缭乱的筷子飞舞。

冻豆腐炖鱼可是韩父这几年来,不断琢磨出来的拿手菜之一。

这道菜做来并不复杂,需要的材料也极为简单,将冻豆腐切块,独蒜切成厚片、姜切丝,鱼头洗净。

锅中放少许香油,下姜蒜煸出香味后,放入整条的鱼煎成两面金黄,烹少许黄酒,放入夏季晒的笋干煸炒少刻。

然后,往锅中加适量开水,放入冻豆腐片,大火炖两刻钟。

出锅前,加细盐、胡椒粉、白糖调味,出锅时淋少许熟猪油、撒上葱花或青蒜叶末即可。

香油是用芸苔菜开花结实后的菜籽榨成的油。

一般由专门的油坊榨油,分为官营和民营油坊,马河村就有一个民营油坊。

这个冻豆腐炖鱼因为加了笋干,特别鲜美,韩武峰用就着剩下的菜汤,都刨了两碗玉米干饭吃。

韩家的笋干是在大青山挖的绿竹竹笋晒的,这里的农家都会去山上挖竹笋回来晒干,留着冬天当菜吃。

大青山这边生长的竹子主要是青竹和绿竹,青竹是春季冒笋子出来,而绿竹则是春季末到秋季都有笋子。

李家院子里栽的则是青竹,再过几年,就能在春季挖竹笋吃了。

另外,黄酒是一种专用来做菜的酒,有些苦涩味,酒味不浓,是做白酒剩下的谷物边角料做成的。

只有穷苦人家,买不起好酒,会买些黄酒下菜。

西南部的百姓都好一口小酒,两盘小菜,韩家也不例外。

绥州和通州相近,比起通州,更为偏北,内有楚河支流纵横流经,土壤肥袄,是大楚的产粮重地。

因此,绥州在纳税后剩余的谷粮众多,便用于酿酒,逐渐变成全国最大的产酒地,现在也是大楚皇家御用酒池之一。

白菜冻豆腐味道也不错,冻豆腐软韧,富有弹性,汤鲜清澈,开胃爽口。

这个菜比较考韩文昌的刀功,白菜洗净后要切成大小相近的小块,冻豆腐切成小块,猪肉切薄片,葱切成葱花。

葱是秋末时才插在内院的方形空花坛里的,上面搭了一层厚茅草,长得绿油油的,是大雪天难得的一抹绿色。

锅底烧刺后,倒入一勺香油,油到五成热的时候放入葱花爆香,爆香后放入肉片倒入酱油翻炒。

然后再放入白菜,等到白菜炒软后添水,没过白菜即可。

水开后放入盐和冻豆腐,等到冻豆腐已经熟透即可。

扒冻豆腐要用小火扒制,汤快尽时,用水淀粉勾芡,大火拢汁,淋入鸡油或者熟猪油,舀出来装盘。

这道菜的关键是,扒制必须用小火,不要乱翻勺,保持豆腐的形状完整。

凉拌冻豆腐是用冻豆腐、蘑菇丁、泡椒凉拌的,颜色清新,口感酸辣。

乡下人喜欢用豆食品待客,俗话说:“豆腐青菜,越吃越爱。”

在办喜事的桌上,永远少不了青菜和美味的豆食品。

一顿丰富有特色的午饭,吃得众人喜气洋洋,连哑麽和红霞也在灶房吃得肚子鼓鼓的,走路撑着腰走。

哑麽觉得她们婆孙是世上最幸福的奴仆,天天都能吃到各种美味,还是自家老爷夫人或者老太太、老太爷亲自做的。

说来,韩家还算是整个大楚的奇葩,从来没有见过亲手做饭给仆人吃的主人,而且还是每天如此,大概是韩家的确爱极了捣鼓吃食吧。

---------------民以食为天,国庆节都吃好点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