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代言情韩家幺女
4149700000009

第9章 月子餐

虽然韩家现在搬到了乡下,但是曾经也是大户人家,在绥州时也有过十多个奴仆,基本的家规还是有的。

这日,韩文昌在李家书房温书。

韩武峰没心情一个人去钓鱼,便带着红霞,集合了一群八岁到十二岁的小娃,一起去大青山外围捡柴。

大青山是延绵不断的群山,从来没有人将这座山走完过,传说大青山的最核心处,有仙芝灵药,九彩神鹿。

传说不可信,却也有些根据。

人参灵芝和熊胆鹿茸还是存在的。

找一棵上了年份的人参,就可以一夜暴富,变成殷实之家。

可是这么多年来,韩家父子经常进山,也没见找到过什么人参灵芝。

宁川村附近都没有什么其它村子,周围群山还很原始,没有遭到大肆破坏。

离得最近的马河村,要不停歇地走三个时辰,坐牛车大概也要两个时辰。

马河村的由来和宁川村相似,村子里流经一条河流,叫做马河。

马河村因为挨着西戎边境,这条大河也顺着峡谷流入了西戎。

这马河的名字还是西戎人取的,因为他们养着大量的牛羊马,经常有马群来饮水,所以叫马河。

宁川村和马河村都归北昌镇管辖,北昌镇管辖区域内有四个村子。

此刻,韩武锋正一手持铁棍,一手持猎叉,走在最前面。

他身边跟着小不点红霞,手上拿着一大圈麻绳,等会儿用来捆树枝和猎物的。

他准备趁着大雪封山之前,捕一些小猎物在家养着,过年了吃。

他们之前的几年也是这样过来的。

但是最近,韩父忙着给李氏做各式各样的大补月子餐,都没时间陪他上山了。

为了娘和小妹,他忍了。

韩武峰从小就和李氏感情很好,因为他小时候爱哭闹,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比起韩文昌,韩武峰从小就不省心,李氏含辛茹苦,费心费力终于把他拉扯大了。

没想到,家遇变故,来了这个小山村后,韩武峰居然如鱼得水,在这里生活得好不自在,还成了孩子王。

“红霞,你跟紧我哈,你这么瘦小,还不够那些马虎(狼)塞牙缝的。”韩武峰调笑道。

村子里的那些小姑娘,早就看红霞不顺眼了。

红霞一直亦步亦趋地跟在韩武峰身边,眼神怯生生的,落在那些小姑娘眼里就是赤.裸.裸的勾.引。

以前韩二少爷都是和自己这些人说话,如今都是和她说话,还笑得这么开心。

这些小姑娘都是韩武峰的爱慕者,成天幻想着嫁进高门大宅的韩家,穿漂亮的衣服,天天有肉吃,现在还有奴仆可以使唤。

听说这个红霞,只是韩家老爷(村子里的人都称呼韩敬忠为老爷)在镇上买回来的奴仆,哪里比得上她们这些正经人家的闺女。

真是个不要脸的小蹄子,才五岁就知道勾男人了。

乡下的姑娘成熟得早,七岁就知道男女之别,就开始学会喜欢人了。

心思单纯的红霞还不知道,自己在这些小姑娘心中变成了坏女孩。

韩武峰先用绳子,在野鸡经常出没的地方下了绳套,做了些简单的陷阱。

然后领着大家捡柴,将树枝打成捆。

两个时辰后,每个人面前都有一大捆柴。

下的几个绳套也抓住了两只出来猎食的野鸡,还有一只倒霉的笨兔子。

韩武峰提着野鸡和兔子,扛着柴火,吆喝着众人一起下山。

如今,这里只有他们韩家一家“猎户”,山里的野物本来就多,打这些也很容易。

但是其他村民都不敢往大青山里面走,只敢在外围挖些野菜,捡些柴火。

因为以前这里有几家想做猎户的,进山后再也没回来过。

偶尔有人在山里不小心迷路了,还能看见零散的白骨,看那形状应该是人的。

这大青山就被各个村里的人传得越来越玄乎,说什么不吉利、有脏东西等。

韩老太爷走镖见多识广,自然知道缘由,他们应该是碰上了狼群或者虎豹,或是惹了护崽的熊瞎子。

每次韩家父子上山,都会再三叮嘱他们,打些小野物就好,切记不要主动招惹熊狼虎豹,勿贪勿念,取之有度。

逼急了大青山里面的群兽,山周围的村子,一个都别想活。

韩家到李家的路程不远,一刻钟都走不到。

孝顺的韩敬忠还是托石匠打了青石板,细细地铺了一条连接两家人的石板路。

韩武峰带着红霞和大家分道扬镳,其他人都从另外一条大路往村里走了。

路过李家时,他给外祖父外祖母问了好,报了平安,嬉笑道等会儿把猎物处理了,让父亲做好后,给他们端过来。

这几个月来,他们一直是这样的。

韩家有喜事时,他们就去韩家吃饭,平常日子就在自家吃饭。

韩文昌也跟着外祖父、外祖母吃饭。

每次韩家父子打了野味回来,炖成汤或者烧成菜后,都要用食盒或者篮子给他们端一些过来。

从韩家往李家,一路走过来,炖的汤都是滚热的。

徐氏常常笑道,她和女儿家是一碗汤的距离,连肉汤端过来都可以直接食用,不用再温热了。

韩家的三亩水田和两亩坡地,每亩也能产两石到三石,十斗为一石。

两亩坡地全种的玉米,一共收了五石。

全部悬挂在倒座房的房梁上,等风自然风干,一排金黄,看着格外喜人。

吃的时候去搭着梯子弄下来就行了,麻成玉米粒后,用水淘洗一遍,将表面的灰尘淘了。

吹干水分后,用磨子磨成玉米面,用来掺饭也不错。

韩家找石匠打了一口石磨,花了半两银子,也就是五贯钱。

宁川村里只有两家人有石磨,一家是韩里正家,另一家就是韩家了。

经常有很多年轻姑娘仗着借磨子,来看韩家的两个少爷。

虽然他们两个都是在绥州见过大世面的人,对这种场面也不厌其烦。

所以,韩文昌搬到了外祖父家,韩敬忠宁愿带着一群小孩往山上跑,只是他没有想到乡下小孩情窦初开年龄那么早。

但是,他们自家的三亩水田种出的粮食远不够吃。

每隔一段时间,韩敬忠就要驾着牛车去镇上买米面,他们两家吃的白面,要十八文一斤。

其他乡下的穷人除了年节,其它时候很少吃白面,吃的粮食是粗面和黄米(糜子),还经常伴着野菜,熬成野菜糊糊。

韩家尽管心善,也不可能天天去救济他们。

最多只能在他们去镇上时,用牛车捎他们一程,或者借磨子和牛给他们。

----------回魂了,还是说说月子餐吧。

今天晚上,韩敬忠用峰哥儿打回来的野兔,做了一道洋芋炖兔子,还加了蘑菇。

两只野鸡很幸运,可以再活一段时间,被养在了后院的空鸡笼里。

因为李氏怀孕的关系,家里的鸡笼今年加大了,杀了几只鸡后,自然有了空地。

前两天,韩敬忠去镇上买了四根猪手回来,才十文钱一斤,四根花了九十文钱。

北昌镇地理位置偏僻,除了坐月子的妇人,其他乡下穷人都不爱买猪手,因为肉少,骨头多。

韩敬忠给李氏做的是猪手炖黄豆,最大的功效就是下奶。

现在小肉团已经变成大肉团了,那体重,至少上两位数了。

四根猪手,每天一根,连续炖了四天。

然后又是炖公鸡、熬鱼汤,不断循环。

韩家的月子餐食谱丰富多彩,不带重复的。

例如,炖猪手,也是分为几种的,花生猪手汤、清炖猪手汤、黄豆猪手汤、黄花炖猪手、还有蘑菇炖猪手。

炖公鸡也是多个做法,例如,黄焖勺鸡、鸡肉黄花汤、清炖鸡汤、大枣炖鸡等。还可以喝些粥,韩家主要熬的是花生大米粥。

当然,那些种类丰富的汤都是要打了上面的油层的,坐月子不能吃得太油腻。

这些方子都可信,大都是徐氏和张氏自己用过的,还有去有经验的婆子家讨来的。

韩家和李家的经济条件,允许李氏吃这么多丰富的月子餐,其他人就没有这么好运了。

例如,除了李家外的另一家邻居,胡家。

说起这个胡家,还真是一个复杂,堪比绥州城里的大宅院。

当然,是人口数量相当于大宅院,至于房子和钱财么,那就差得远咯。

胡家是典型的四世同堂。

胡家的老爷子和老婆子都在,而且身体硬朗,经得住无数浪起潮涌的家宅风波。

家有四子三女,在乡下也算是强大的生育力了。

除了四子还没有娶妻,其他几个都已经娶妻生子了。

三个女儿也已经嫁作他人妇,生儿育女,女婿家的条件也都好不到哪里去。

这三个已经成婚了的儿子,可是一个比一个奇葩。

胡家四个儿子分别叫,胡大柱、胡二柱、胡三柱、胡永强。

这个胡家四子,胡永强,以前也跟着顺序,叫胡四柱来着。

后来跟着私塾的老秀才念学,随意地夸了下胡四柱是个读书的,收了胡家老婆子的一篮子鸡蛋,给改了名叫胡永强。

事实上只是想多赚些束修(这里一般是米面和干肉)。

毕竟不是每个文人(读书人),都是有节气的。

于是乎,胡家老四就一直念书,今年已经十九岁,还没有娶妻。

念到了现在,还没有考取到功名,平时也不帮着做农活。

胡家老大,胡大柱,生性憨厚,身体壮实,按理来说应该是家里的第一劳动力,种田的一把好手。

可是,他老子娘识人不淑,给他娶了一个狐狸精回来,整日把他迷得晕头晕脑,尽干些夫妻荤事。

--------------胡家可是重头戏。敬请期待。

另外,文首的关于韩家的家产问题,由三千多两改成了四千多两,便于后文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