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概念,什么叫做睡眠?
医学层面的睡眠是指复发的惰性和不反应状态,睡眠时意识水平降低或消失,大多数的生理活动和反应进入惰性状态。通过睡眠,使疲劳的神经细胞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精神和体力得到恢复。睡眠时垂体前叶生长激素分泌明显增高,有利于促进机体生长,并使核蛋白合成增加,有利于记忆的储存。
新认识:每个人的睡眠时间是可以“个性”化的。睡眠对人类的存活必不可少,但它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所起的确切作用,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人们对睡眠的需要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在健康人中有的每天只需4小时睡眠,而有的则需要10小时的睡眠,睡眠时间的长短与其满意程度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当时的情绪状态。所以,睡得够不够?不是以睡了多长时间为标准,而是以你身心是否健康和达到满意状态为标准。
失眠:入睡困难,或维持睡眠的困难,或睡眠型式出现紊乱,导致睡眠不足,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
导致失眠的病因有哪些?
1.精神因素:精神紧张、焦虑、恐惧、兴奋等可引起短暂失眠,主要为入眠困难及易惊醒,精神因素解除后,失眠即可改善。神经衰弱病人常诉说入眠困难,睡眠不深、多梦,但脑电图记录上显示睡眠时间并不减少,而觉醒的时间和次数有所增加,这类病人常有头痛、头晕、健忘、乏力、易激动等症状。抑郁症的失眠多表现早醒或睡眠不深,脑电图描记显示觉醒时间明显延长。躁狂症表现入眠困难甚至整夜不眠。精神分裂症因受妄想影响可表现入睡困难入睡眠不深。
2.躯体因素:各种躯体疾病引起的疼痛、痛痒、鼻塞、呼吸困难、气喘、咳嗽、尿频、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心悸等均可引起入眠困难和睡眠不深。
3.生理因素:由于生活工作环境的改变和初到异乡、不习惯的环境、饮浓茶咖啡等可引起失眠,短期适应后失眠即可改善。
4.药物因素引起的失眠:利血平、******、甲状腺素、******、氨茶碱等可引起失眠、停药后失眠即可消失。
5.大脑弥散性病变:慢性中毒、内分泌疾病、营养代谢障碍、脑动脉硬化等各种因素引起的大脑弥散性病变,失眠常为早期症状,表现睡眠时间减少、间断易醒、深睡期消失,病情加重时可出现嗜睡及意识障碍。
人群中大约10%有慢性失眠,大约50%在某一时期有过严重的失眠,失眠可分原发性失眠(即与躯体或精神疾病无即刻的明显相关性的长时期的失眠),或继发性失眠,即由情绪问题,疼痛,躯体疾病或药物的应用或戒断等所引起的失眠,晚间过量饮酒可使睡眠时间缩短,并导致隔天早晨出现戒断作用,以致病人清晨醒来时感到烦躁不安,如果病人对酒精有严重依赖性时还可有恐惧感与颤抖。
入睡困难,通常与情绪障碍,疼痛,呼吸问题,兴奋性药物,镇静药物的戒断,不良睡眠卫生习惯以及睡眠障碍等有关。
如何治疗失眠?
找准病因是最重要的:失眠的治疗取决于引起失眠的基本原因。许多病人通过医生,改善了睡眠质量。是由于正常的焦虑或继发于一些可以治疗的躯体疾病的解释后,心情安定下来起到好的效果。跟人讨论焦虑的问题往往能减轻苦恼的感受,有助于正常睡眠型式的重新建立。一些简单的措施时常能帮助缓解失眠。对睡眠型式起正常变化的老年人,需要帮助他们解除顾虑,指导他们从事放松锻炼,鼓励其在白天尽可能多进行一些体力活动,避免在白天打瞌睡,临睡前喝些温牛奶能帮助一些病人安眠。
如何防止催眠药物依赖性?对于抑郁症之外其他情绪障碍引起的失眠,以及一些难治性病例,可能需要短期应用催眠剂,尤其当失眠影响到工作效率与健康良好感时,应强烈劝告病人只服用短时期(2~4周)催眠剂,或间歇服药(1周不超过少数几次),否则就很容易产生耐药性与药物成瘾。
由于抑郁症病人常有自杀企图,催眠剂的给药量应有限制,以防其吞服催眠剂自杀,因疼痛而觉醒的病人,应在临睡前服用镇痛剂,作为主要的治疗对策,对抑郁症伴发的失眠,通常最佳的治疗是在临睡前1小时左右服用具有镇静作用的三环类抗抑郁药。
催眠剂 对主要起诱导睡眠作用的药物之最。其不良反应包括昏沉,倦怠,宿醉现象与遗忘,特别发生在过量服用某些催眠剂后,在服用这些药物后,在若干小时之内(一般是8~12小时,但有时可能要更长些),应避免从事需要精神集中,作出判断与躯体肢体灵活协调的各项活动(例如驾驶车辆,操作机器),有肺功能不全的病人使用催眠剂应特别谨慎,偶尔会发生各种皮疹(例如,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大泡性多形红斑)与胃肠道障碍(如恶心,呕吐),在老年人中,任何催眠剂,即便剂量很小,也可能引起烦躁不安,兴奋激动或谵妄与痴呆的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