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报考医学院的热情在下降,甚至连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学医了。在此,简单的用执业环境恶化来解释,并不足以解释眼前的这一切。在世界上多数国家,“医患关系紧张、工作学习压力大、社会对医生们的要求越来越高”是在普遍发生着的,是所有从业者要面对的一个共性问题。不少国家的医生同样认为,自己的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
实际上,中国医学生的路越走越窄,让很多家庭看不到有好出路,才是“读医热情”被消磨的真实原因所在。
在国内,我们的医院院校是分重点与普通院校的,医院也是分级别的。不同医学院校,教育质量各有不同。从哪所医学院校毕业?往往就决定了一个医学生的医学知识与技能是否掌握扎实。如果说,医学毕业生还只是半成品。那么,他们毕业后在什么级别的医院工作,接受什么样的住院医师培训?将很大程度上会决定他们能够成为什么样的医生。同样水平的毕业生,一个是在三甲医院工作,另一个是在县级医院工作,3年后,他们的医疗水平很可能就会拉开差距。这是多数医学生毕业后,根本不愿意去低级医院或者边远地区的一个重要原因。
还可能涉及到工资收入。在很多国家,医生们是根据他们的职业资格级别、工种的风险与压力、实际工作量等因素,经过考核,获得统一收入的。但在我们这里,你收入如何是由你在哪一级别的医院?哪一级别的城市?是否在管理职位上?这些实际因素决定的。一样是内科主治医师,在低级别的医院可能只能领到2~3千的工资水平。但在三甲医院,你可能会收入过万。你是在沿海发达城市做医生,还是在边远山区从医?你是做主任?还是一般医生?这些对实际收入的影响也很大。
在这种效应下,高级医院成为人人向往之地,造成的结果是,这些职位很快就饱和了。好不容易有了职位空缺,医院只能设越来越高的门槛招收医生。一所市级的三甲医院,你要没有个重点大学出身的研究生学历,基本连想都不用想。当然,“拼爹”的又除外。对多数普通毕业生而言,他们只能选择到基层医疗机构或者边远地区从医。但这些职位的吸引力实在有限,领的是低薪,也学不到什么本领,还要面对一样糟糕的医患压力。所以,才会有很多人即使愿意留在城市里选择改行不从医,也不愿意去小地方。
即使在最优秀的医学院校学习,毕业后在最好的医院工作,医生们发现,他们还是比不上其他国家的同行,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收入水平,或者其它的一些待遇。德国医生嫌工资低,不高兴了,他们可以到英国或者其他国家行医。印度的医生,他们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可以选择跳槽到新加坡及香港这些发达地区从医。但中国的执业医生们却没有享受到这种相同的待遇。因为我们很多的医学院校在国外是不被承认的,行医资格证书一样不被认可,医生们根本就没有办法流动出去。除非他们愿意,重新报读国外的医学院校,再参加别人国家的医师资格考试。
要想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打破医疗资源的“马太效应”,改变只重城市及大医院的卫生建设,让医疗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分配。在医生收入分配上,政府必须进行调整,让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医生,在一样的职位上,都能够获得同样的报酬待遇。愿意到边远地区工作的医生,更应该获得额外的奖励,获得相对更高的收入。其次,向国际标准接轨,提高医学院校的教育质量,让更多学校能够获得国际认可。在医生的培训上,应该进行统一的标准化的培训,狠抓质量,确保产品合格。同样病情的病人,无论是在哪一级别医院就医,不同的医生给出的解释与处理应该是一样的。
路越走越窄,其实等于路越来越少,人多路少,自然碰得头破血流。3年后的今天,经历过从公立医院到民营医院,再到外资医疗机构执业行医的经历,我想修正一下自己对此的认识。不要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医改上,其实是劝奉你放弃对任何人和机构的任何幻想,谁都不是救世主,除了你自己。对中国医生而言,可以选择的路太少,最关键的原因是——英语。如果掌握了临床英语,能够顺利通过国外的医学考试,被国际人才市场认可,意味着你眼前有了一条条更多的阳光大道。你可以到美国行医,再差一点,你可以到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小国行医,前提是你牢牢掌握了英语这门国际语言。最坏的选择,你可以在国内大城市里的外资医院或者国际诊所行医工作,这里复制的是发达国家的医疗体系和标准,没有以药养医,没有医闹,还没有低薪水。
如果可以回头再来,我一定从小学开始接触英语的第一天起,就扎扎实实的掌握这门语言,而不仅仅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我从来也没有想象到,在今天,英语的能力和水平,居然会对生活的影响如此之大。
一边是医生资源紧张。据医改专家蔡江南的研究统计,我国接受过大学本科以上教育的医生,只占一半的比例,而且主要不在基层医疗机构中行医。中国农村的医生人口比例还不到城市的一半:农村每千人口1.3个医生,城市每千人口3个医生。另一边就像新闻披露的那个事实,大量医学生转行,远离了医生这一种职业,造成巨大浪费。
转行的50万医学毕业生中,大部分人很可能并不想放弃这一职业,只不过残酷而冰冷的现实没有给他们这个机会。或者也可以说,相比于担任医生工作,他们现在有了更多“好”的选择。或者还可以这样说,对当下的青年人而言,医生这一职业越来越没有吸引力。上海人力资源顾问公司怡安公司曾预测,今后将有1.4万名中国医生加入外国制药公司。而另一项来自中国医师协会的调查显示,有近八成的医生不希望自己的子女从医。
问题的严峻性在于,那么多的医学生及医生选择改行,不是因为考核太严格,在淘汰体制下产生的结果。它更多是一种自我放弃,在诱惑与压力面前,很轻易地就放弃了一门能够救死扶伤、拯救生命的职业。
在他们看来,这种放弃或许是一种非常“现实”的放弃。当医生意味着一种低薪、高强度、高压力、高压榨,却看不到希望的职业。在择业上,医学生们自然会因此而变得更“现实”起来。在医药公司们抛来的高薪待遇面前,他们无奈的选择了放弃理想,加入卖药人的行业。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亲眼目睹过,一些学业优秀的医学生或是高年资医生被外企制药公司开高薪挖走的例子。
在一个社会,医生无法从外部制度及行医环境中得到足够的尊重,无法真正成为一门重要而有含金量的职业,这是一场灾难。意味着很多缺少医疗资源的地区,很多孤立无援的生命失去了他们原本可以得到的更好对待。
但因为我们缺少对生命的重视,缺少对健康的重视。具体体现在,医疗卫生投入连年欠债上,不但是物质上的欠债,同样还有精神上的欠债。当医疗卫生变成一种可有可无的投入,医疗保健时常捉襟见肘;当医生清贫成为一种现象;我们甚至时常还习惯于矮化与丑化医生。它们都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对生命的漠视,轻蔑就这样伴随着漠视而降临。
负责呵护生命健康的的机构最重要,救死扶伤比卖药更有价值,含金量更高,应该获得更多的回报。只有让这种价值观在现实中得到回归扎根,才能结束眼前这种无比荒唐的社会现象。在绝大多数国家里,如此之多的医学生自动选择放弃医生职业,获得系统培训的医生转行做医药代表或改换职业都是极其罕见的。
医学生转不转行并不是重点,如果有更好的选择,为什么不转行?但像我题目表达的那样,关键是你转行去做了什么?
如果你是为了终身的兴趣和热爱跨行业转行,那我无话可说,理想远远比生存重要,在你能确保自己不为温饱饥寒困扰的前提下。
如果仅仅是出于工作的考虑,那这个问题值得好好研究。我在这个行业打滚了10年之长,中途也考虑过其它的职业选择。我对此的认识是,既然你已经完成了5到7年的医学高等教育,即使你再不愿意从医,也请你尽量捏着鼻子完成2到3年的住院医师培训,把执业医师资格牢牢握在手,再考虑转行的事情。无论你要去媒体,还是进医药公司,或者转行做培训,还是有其它的新选择?你接收的这些培训和证书对你的职业生涯是影响巨大的。
如果你是有资质的医生,你到外企担任学术经理的职务,是名正言顺的。但如果你是个医学院毕业后,早早就跨行去卖电器啤酒,或许你会永远的失去这种竞争的资质。
为什么还要多浪费这2到3年时间?反正已经浪费了5到7年,多浪费2年的时间,有可能会让你成为某个领域和行业的专家,占据未来选择职业的主动地位。根据我的观察,一个人只要在一个行业或者某件事情上,持续投入10年左右的时间,他将比普通人群掌握海量的行业信息,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专家。我这里指点的是每天扎扎实实的时间投入和研究观察,可不是混日子就能达到精通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