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迷失的乡村(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世间态)
41811600000007

第7章 鱼笱效应——被遗弃的农村

6月23日 星期天 晴

我今天去了D村开党员大会。按组织部规定,如果哪个村三年没有发展党员的话,这个村的村支部书记就要撤职,我去的这个村已经2年没有发展党员了。

村民对发展党员积极性还是很高的,村里很多工作都要叫党员过来开展。但在村里谁能成为党员,实际上很大程度是由村支部书记说的算。所以村党支部书记当得越久,在村里办事就越容易,因为人们都只会发展自己的人。

吃完早饭,我和组织委员一起骑摩托车赶往D村,D村村部离乡政府驻地不远,但去村里的路很烂,汽车开不进去,以前乡政府的干部通常都是走路去这个村,有摩托车后,现在基本上是骑摩托车进去。但是骑摩托车去这个村也得骑摩托车的人技术过硬才行。

上午九点多我和组织委员到达D村村部,村部是木房子,没人打理,又脏又乱。走在楼梯上面,木板压迫木板,吱吱作响。村部的一边被用来当作村级小学。今天是星期天,学校不上课,听村支书说,村小现在总共有5个学生,1个老师,老师负责教所有的课程。与此同时,老师还要负责给孩子们做饭。老师去做饭的时候就让孩子自习,或者上体育课,让他们自己玩。

九点半开会,总共才来了10多个党员,而且大多数还是50岁以上的,有一个年轻一点,但也30多岁了。近年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村青壮年进城打工的数量剧增,留在农村的只剩下妇女、儿童和老人,这些人戏称自己是“386199”部队,38即妇女,61即儿童,99指老人,曾经听村干部说过一个笑话:

他们村上有个小组,村民基本上出去打工了,只剩下几户人家的老人留守。有一次一个贼到他们村上去偷鸡,被主人发现了,老人起身去追,岂知这个贼不但不跑,还明目张胆的跟老人说,你不要追过来了,你腿脚不利索,追也追不上,到时候摔着了反而不好,而且就算你追着了,你又能怎样?这方圆几里都没人,你又打不过我。

故事听来好笑,却令人心酸。

鱼笱,一种竹制的捕鱼器具,口大颈细,腹大而长,通常置于出水口,等待误入歧途的鱼儿自投罗网,因为颈口上装有倒刺,鱼只能入而不能出。对于农村劳动力流失的这种现象,有人形象的将之称为“鱼笱效应”。

去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政协委员王平一句“不要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引来各方声讨,认为她堵塞了农村人向上的通道,使鱼笱的进口也被堵住了。但是,从农村人才流失的角度说,假如农村花大力气培养出来的人才最后只是给城市做嫁衣,那又何必呢!有时我真觉得不鼓励也罢。

但是也不是说在城市里的农民工就要全部回到农村来,相反要鼓励农民走出去。

现在全国有多少农民?多数的说法是7~8亿。按7亿算,18亿亩耕地,平均每人可以分到2.6亩土地。我们按2.6亩全部种水稻计算,每亩1000斤的话,2.6亩地可以收2600斤,假如我们按全部种双季稻计算(实际上很多地方种的是一季稻),也就是一年可以收5200斤粮食,2011年国家的粮食收购价格为:早稻100斤102元,中晚稻100斤107元,2600*1.02+2600*1.07,那么一年可以挣5434元,一亩地一年种子农药化肥等各项支出大约是1100元,2.6亩就是2860元,这就是说,一个农民假如不外出打工,呆在家里种田的话,一年下来他可以挣5434-2860=2574元。如果不出去打工,凭这两千五百块钱,农民生活条件可想而知。实际上,现在农村很多地方建起的新房都是农民在外打工挣来的。

不幸的是,现在的情况是农民虽然走出去打工了,但家还是在农村,房子还建在农村,出去只是给城里人打工,把自己的青春献给城里人,老来还要再回到农村养老,最后的结果是造成农村住房土地等资源的严重浪费和农村未来沉重的养老负担。

所以我们要鼓励的是健康的双向的流动,从事工业的农民工完全进入城市生活。年轻时,农民工把青春与汗水献给城市,等老了理应由是城市负责其福利和养老。真正愿意从事农业的人才留在农村。假如2.4亿农民工全部进入城市,那么农村人口就会大大减少,农民的人均生产资料拥有量就会增多,此时再由那批真正愿意留在农村的人来发展现代农业和开展集约式生产,我们的农村将重新焕发活力。

有这么一个笑话,说的是为方便出行。乡下人和城里人合伙造了一辆马车,后来,马车陷进了泥潭里,于是老实巴交的乡下人就下去推车,乡下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马车推了上来,可是此时他发现,城里人只顾自己风光,忘了把自己拉上了车。于是乡下人就在后面拼了命跑啊跑,但两条腿的人哪里跑得过四个轮子的马车,乡下人与马车的距离就越来越远了。假如不能建立灵活的双向流动机制,让农村劳动力把青春献给了城市,而城市却什么也不给他,老了,任由他回到他沦落的村庄,那么这无疑是让老实的农民又为城里人推了一次马车。

要发展农村,我们就要打破“鱼笱效应”,建立起城乡人才的双向流动机制,至于怎样才能建立好这个机制,我认为,一是创造条件让农民进入城市,不是说进入城市打工,而是让农民工真正成为有城市户口享受城市福利政策的城里人;二是要创造条件让想干事创业想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进入农村。

第一条我们可以通过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来实现,使农民从城乡二元体制中解放出来。特别是要破除现在的户籍制度,农民在工作地工作满一定年度,当地就应当允许农民加入当地的户籍,享受当地的相关福利政策。第二条我们可以把加快土地流转、发展农村小额信贷体系等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我们不要担心加快土地流转会让一部分农民成为赤贫,这是改革的阵痛。再说土地不流转农民是在千里之外的城市做民工,而土地流转后,至多的也只是留在农村做长工。其次,大学生村官制度也可作为农村引进人才的一个途径,只是在这条路上,现在的我们却走入了歧途。上面给大学生村官的定位是“到农村(含社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村‘两委’职务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大学毕业生。工作多为社区(村)事务。”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大学生村官往往被乡镇截留,从事的是乡镇行政性的工作,而乡镇行政性的工作现在已经有选调生、选拔生们在做了,大学生村官们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或者说是没有很好地发挥。我们对大学生村官的定位应该是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村创业人才。他们利用在大学里面学来的专业知识,改造传统粗放的农业生产模式,将农业专业知识和现代农业和新农村的理念传到农村去,同时又实现自己干事创业的目的。如果成功,他们将是我说的真正热爱农村生活又有农作技能的现代化的新农民。

在从D村回来的路上,我看见不远的山脚下,姐姐带着弟弟在田野里放牛,弟弟还小,大概3、4岁的样子,坐在地上玩泥巴,姐姐趴在小板凳上做作业,一条大黄狗安静地躺在姐姐脚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