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迷失的乡村(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世间态)
41811600000009

第9章 农技推广——乡镇农技站只是个空壳子

10月10日 星期四 多云

明天县里到我们乡里来开展农技培训,要求村里有50个人参加,我提前给村支书打了个电话,让他在村里宣传、安排一下。

农技工作在农村其实并不受重视。安全生产,一票否决!计划生育,一票否决!信访维稳,一票否决!现在甚至连环境卫生也一票否决了。但农业技术推广得不好,却是个无关大雅的问题,不会影响政绩,更不会让谁掉帽子。在乡镇一级,作为“七站八所”之一的农业技术站在近几年有迅速衰败之象。

实际上,许多乡镇的“农技站”已经只剩下一块牌子。以石头坳为例,乡农技站共有4名工作人员,3男1女,其中30岁—35岁的1人,36岁—40岁的1人,41岁—45岁的2人;4人中,其中大学学历的1人(函授学历),中专学历的2人,初中学历的1人;4人中仅有1人为涉农相关专业。这4名工作人员中,有2名停薪留职外出,1名被县直机关借调,仅余下1名女性工作人员留守。而且据我所知,像我们这样的乡镇并非个例,大部分乡镇农技站没有专门的用房,农技人员干的非农技推广工作,有的农技员甚至被借调去做计划生育、驻村等其他工作。乡镇农技站在乡镇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空壳。

现在很多专家学者对“土地流转”、“资本下乡”兴趣浓厚,好像只要土一地流转,资本一下乡三农问题就解决了。但我不这么认为。中国在今后10年,甚至20年,不管土地政策如何改变,不管有多少资金流向农村,中国精工细作的小农经济不大可能改变,小农经济的本质不变,农业技术的推广就非常必要。农业现代化首先是小农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必须以农业科技在小农中的推广为支撑。

现在,在中国的许多地方,农业技术十几年几乎未见前进,许多地方还是最原始的耕作方式,效率极低。农机推广在这些地方,势在必行。套用政治课本上的一句话,现在农村最大的矛盾实际上已经是人们日益旺盛的对农业科技的需求与基层日益衰败的农业技术队伍之间的矛盾。

2012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国家要加强基层农机推广队伍机构建设,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要求基层农技队伍,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度,严格上岗条件,落实岗位责任,推行县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农民三方考评的办法。中央这些政策很好,但最怕的就是被基层这个歪嘴和尚把经唱歪了,1号文件要求基层大力实施科技特派员行动,但到了县乡一级,很多则仅仅变成了每年向上报一个科技特派员的名单,所以从另一个方面说,无监督则无落实,易成空谈。

要加强乡镇一级的农技推广工作,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必须加强对乡镇农技站所的建设。

县乡农业部门要将乡镇的农技站建设工作重视起来,未来几年随着国家对农村的越来越重视,必然会有一大批资金进入农村,手握资金大权的市县政府,不要把视线全放在大房子、大马路上,可以挪出部分资金用来改善乡镇农技站的办公条件和乡镇农技站技术人员的待遇。

乡镇农技要推广好,最重要的是人才的问题,农技站的人员从何而来?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种渠道。一是定向培养。就像现在培养农村免费师范生一样培养免费农技员,鼓励大中专院校为乡镇培养专门的农技员。二是与高校合作。有能力的高校要加大对农村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的招生力度,学校要鼓励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对符合回到农村工作的毕业生,给予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三是大学生“村官”要准确定位。现在很多乡镇的大学生村官不是呆在村里,而是被乡镇借调到党政办从事文秘类工作,笔者认为这是一种严重的定位错误。大学生村官的定位应该是“创业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为农村带去技术带去活力。四是加大对现有农技员的培训严格未来进入农技站人员的考核。仍以我所知的西南某乡镇为例,该乡镇农技站4名工作人员中,涉农专业毕业的仅为1人,但4人中有2人已是助理农业师职称,另2人是技术员职称。4人中真正有自己的试验田,从事过种植的,竟然没有一个。一问才知,现在的职称与工资挂钩,所以许多人去考职称,但是现在的职称考试又太过简单,一些地方甚至只要交了报名费就能过,如同儿戏。笔者认为,在今后要加大对现有农技员的培训,同时要加大对农技职称考试的监督,不能让职称考试沦为儿戏。

二、必须加强农技推广的制度建设。

世界上的农技推广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政府补贴、农场主协会办的农技推广体系。英法等西欧国家主要采用此种推广方式,此种推广体系要求足够发达的农会,在我国并不适用。二是政府领导,农学院主办的农技推广体系,比如美国和印度。其主要特点是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大学建立农技推广站或中心,并负责组织、管理和实施基层推广工作。中联邦政府农业部下设推广局,主要职能是领导和管理农技推广,而不直接从事具体的农技推广工作。州一级推广机构设立在农学院,农学院院长或副院长兼任推广站站长。农学院同时承担农业教学、科研与推广工作。三是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导的农技推广体系。我国和日本主要采取此种推广体系。日本的农业生产也是以农户经营为主。农技推广在日本称之为“改良普及事业”。农林水产省的农产园艺局设推广普及课,县(都、道、府)的农政部设普及教育课,此两级为推广管理部门。县里按行政区划设置推广实施主体机构——农业推广普及中心。

从整体上看,我国农业生产本质上仍然以小农经济为主,以家庭经济为主,农会并不发达,同时在农学院没有这种能力承担起农技推广大任的前提下,政府主导的农技推广体系仍旧将是首选。只是,我们在政府主导的同时,也可不必拒绝依靠其他经济组织的共同推广。

三、依靠专业合作社推广农业技术。

农业合作社在农技推广方面,有时能达到政府所达不到的高效率。一方面,农业合作社利用其与科研人员与农技人员接触的方便,在科技政策、推广方式、技术需求等方面起到农民代言人的作用;另一方面,以合作社的形式向农民推广技术,农民能够更好的接受,农业专业合作社在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依靠企业和大户推广农业技术。

对于一个几万人的乡镇来说,仅靠4、5名农技人员的推广远远是不够的。农技推广需要形成一个以政府推广为主,科研院所推广为辅,依靠农业专业合作社共同推广的农技推广体系。通过基层农技人员这个点的推广示范,带动农业企业和大户,连点成线,再通过这些企业和大户的示范效应,带动周围几十户几百户农技中心示范户,再由这些示范户带动大多数农户,连线成片,进而实现农业技术在农村的有效推广,让广大农户在农业技术的提高中获益,最终实现农业技术的现代化在我国农村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