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对外汉语跟在中小学教语文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我们常常需要面对“外事”问题。领导也常常告诫我们:外事无小事。我们需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说重点是代表国家形象,说轻点也不能有辱教师身份。在课堂上如果遇到政治观点上的纷争,尤其是一些敏感问题,老师首先不能卷入进去,要轻描淡写地淡化、不着痕迹地带过,引导学生重新回到我们的正题即语言学习上。毕竟绝大多数的学生漂洋过海地来到北京,不是为了听你一个中国人输出政治观,而是为了学好汉语,找一个好工作,过上更好的生活。因此,我们在课堂上最大的目标常常也是唯一的目标是提高他们的语言技能,在此基础上引入的对于中国风俗和文化的介绍,也是基于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所以国际关系上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我们这些老师也要随之提高警惕。有一阵中日关系紧张,教务处立刻发来短信:“因最近国际问题,学院请各位老师密切注意学生情况(特别是日本学生),做到‘仔细观察,掌握动态,表明态度,不要纠缠’,有问题及时报告。”
不过呢,其实也不必过于担心。因为据我观察,这些年轻人跟我们差不多,对政治(尤其是中国的政治)并不是那么关心,而且,他们大多数也很懂礼貌,很清楚地知道在课堂上公开跟别的同学或老师谈政治问题是很无礼的,容易冒犯他人,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有一次上课,有个美国华裔顺嘴问了一句关于台湾的问题,旁边的台湾同学立刻劝阻他:“嘿,不要问老师这个问题。”于是我笑一笑,继续上课。
上课的时候可以一笑而过,但下课的时候如果被学生抓到躲不开,我的态度是:不卑不亢、实事求是、小心谨慎。一味躲闪很容易被人误认为心虚,反正他也会在别的中国朋友那里听到五花八门的言论,不如利用这个机会提供一个相对更为正面的参考。但这个原则还真是说易行难。
某个学期我就遇到了一个稍微有点复杂的情况。这个班里有朝鲜人、韩国人、法国人、俄罗斯人和哈萨克斯坦人。刚开学的时候,一个朝鲜同学走进来,似乎很自然地就跟一个韩国同学坐在了一起。后排的哈萨克斯坦人惊讶地跟我确认:“老师,他是North Korea,他是South Korea!”我跟韩国同学都没接他的茬儿,一脸淡定。尽管第二天朝鲜同学还是换了位置(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不过我跟韩国同学还是没有说什么。
然而显然这个哈萨克斯坦男生仍然对此很感兴趣。有次下课后,朝鲜同学出去了,他跟韩国男生聊起天来:“韩国人不喜欢日本人吧?”韩国男生回答:“老年人不喜欢,但我是年轻人,不会。”哈男又转向我:“中国人也不喜欢日本人吧?”见我沉吟,他补了一句:“也是老年人不喜欢?”我老实回答:“也不只是老年人。但很多中国人对日本人也谈不上喜欢还是不喜欢。”韩国男生问:“中国人也不喜欢韩国人吧?”我说不会啊,他表示不相信(大概他也听过中国人喊他们“棒子”或者“泡菜”),我只好安慰他说:“跟日本人比起来,有些中国人更喜欢韩国人呢。”韩国男生这下相信了:“啊,跟日本人比起来。”我心里咯噔一下:自己无意中被绕进去了。哈男又问韩国男生:“朝鲜有核武器,你们呢?”韩国男生想了一下说:“政府说没有,但我觉得有。”哈男表示理解:“是啊,韩国那么小,朝鲜扔一颗过去就没了。”韩国男生突然问我:“中国人更喜欢朝鲜人吧?”我解释说这不是喜欢不喜欢的问题,而是有一些历史和政治的原因……
虽然事后我好好反省了一下,对自己的回复也不是很满意,但既要尊重现实,又要照顾学生的情绪,还不能显得虚情假意或者故意偏袒中国人,中间这个度实在是有点难以把握。
其实,跟那个哈萨克斯坦男生一样,我也对班里这几个朝鲜学生有着浓厚的兴趣。朝鲜在我们的印象中一直云山雾罩无限神秘,难得有一个近距离观察朝鲜人的机会,怎么会不好奇呢?只是碍于身份,我完全没有表露出来,不过是悄悄地观察罢了。
这四个朝鲜留学生,三个男生加一个女生,平均年龄大概也就十七八岁。除了衣着和发型上稍微有一点朴素外,外表跟其他人也没有太大的不同,走在路上,被当成普通的中国大学生也是很有可能的。四个人中有一个男生年纪稍微大一些,骑一辆崭新的自行车,用大屏幕手机。年龄最小的一个男生打扮要更入时些,而且整天手机不离手。他们在教室里从来没有坐在一起过,同桌常常是哈萨克斯坦人或者俄罗斯人。
据说在朝鲜没有太多人有机会使用互联网,上网费也很贵。刚开学的时候,我按惯例让大家写下名字、国籍和电子邮件地址。轮到朝鲜女生的时候,她想了一会儿,然后打了个电话,才把邮件地址写了下来。但是,另一个朝鲜男生第一天就给我发了电子邮件,询问下次上课前的听写内容,操作非常熟练的样子。
能到中国留学的朝鲜学生,大概都有些来头吧,只是我从头到尾都没有问过。
外国人学汉语,有一个普遍的规律:欧美人的听说要强于读写,但语音语调上常常不够标准,欧美华裔学生的读写要稍微强一点,但还是比不上日韩学生,不过日韩学生的口语水平往往不及他们的读写。所以,能做到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少之又少。
然而这几个朝鲜学生的汉语水平真是让我吃惊,尤其是他们仅仅用了半年时间,就一下子从零基础到了高级班,要知道别的同学至少要花两三年的时间甚至更久。更难得的是他们的语音语调、汉字书写和语法词汇齐头并进,没有任何一项被忽视和偏废。比如开学之初我收到其中一个男生关于是否换班的邮件,里面有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父母亲说:既然你们两个都觉得不需要换班,各自要待在原班上,就由你们吧,赶紧跟老师说去。”“既然……就……”这个句型用得很完美,但这只要稍加练习很多老外都可以做到。关键在于“由你们吧”和“跟老师说去”的“去”,这里面的语言点非常细微,对于外国人来说很难掌握,老师讲了,他们听了,明白了,但几乎无法做到像这个朝鲜学生一样自然又地道地自由运用。在短短半年内就能到达如此的水平,我相信除了天赋,他们一定付出了惊人的努力。
事实也正是这样。如果下午1点半有课,朝鲜女生中午12点半就在教室里学习了,有一次,她问我:“‘达到’是离合动词吗?”这可以说是我几年来遇到的最专业的问题。
因为被他们的汉语震惊,当时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些中国人在朝鲜旅游的视频来看,非常有意思。视频里有个朝鲜女导游的中文非常好,毕业于金日成综合大学中文专业,没有来过中国,也没有中国籍教师,但语音语调非常标准,而且滔滔不绝,实在是太牛了。去妙香山的路上,她给中国游客介绍了朝鲜的福利制度、粮食供应制度、中朝影视、南北统一,还教了朝鲜话,应对得体,颇有风度,令人心生敬佩。
虽然我没有跟他们打听任何关于朝鲜的问题,但有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无意碰到。比如有一篇课文的练习题是:“在你们国家工作几年以上可以买一套普通住房?”朝鲜女生老老实实地写道:“在我们国家不买卖住房,所以我不知道。”练习里又问:“在你们国家多少钱以上是高工资?”朝鲜女生写:“5000以上(朝鲜钱)。”我立刻想起那个朝鲜导游说自己工资5000,已经够用(大概兑换成人民币300多,但实际上是不允许兑换的)。
快放假了,班里的同学开始讨论假期要做什么,要去哪儿旅行等等,我问朝鲜女生有什么安排,她笑笑说要复习和休息。我问她不出去玩儿吗(没有刻意问去不去别的城市玩儿),她笑着摇摇头。另一个朝鲜男生也说不会出去。我心想这里面不知道有没有特殊的原因,但是也没有继续问下去了。
尽管如此,朝鲜同学在北京的生活也并非全然枯燥乏味。有一次朝鲜男生把钱包落在了教室,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卡——门卡、游泳卡、超市会员卡、优惠卡、肯德基的卡……比我这个中国人还活得丰富多彩的样子。
朝鲜男生还写了一篇内容颇为出人意料的作文:《第一次开车》。他说在电视里常看到电影里的演员开车开得很棒,一直很羡慕,现在来中国,终于有了学开车的机会。有天早上,他爸爸带他到附近的高速路,让他偷偷开了一个半小时……
这就是半年里我对他们的观察。也许有人会说,这了解也太少了吧,白白浪费这么好的机会。我却觉得没有什么关系。除了在政治问题上要小心谨慎,在平时的交往中,不猎奇、不越界、不过火,一视同仁,是我跟外国留学生相处的原则,也是保证教学能够顺利平稳地进行的前提。很多老外对自己的隐私都有清楚的界限,有时候你无心的一句打听,就有可能触碰到雷区,而他碍于你的身份又可能会不太好意思直接拒绝,要是你粗心没留意到他的反应,恐怕就会造成一些不愉快的误会。学生不仅敏感,也相当聪明,你为什么会特别注意他、接近他,他心里一清二楚。别的同学的眼睛也是雪亮的。一个班通常只有一二十人,老师跟某个学生走得稍微近一点都会非常明显,其他学生看着,心里会是什么感受呢?当然老师也是人,再怎么小心,有时也难免流露出对某个学生的喜爱之情。一个班里常常会有一两个特别活跃的“明星学生”,但他们通常是因为学习或者性格因素而获得关注和喜爱,除此之外,长相、国籍、背景,甚至财产状况,都不应该成为态度偏差的原因。总之,跟学生保持适当的距离,言行有分寸感,对所有的学生平等相待,对于对外汉语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说到分寸感,再摊开说一些,在跨文化交际中,有的问题非常微妙,同一个文化区的人往往意识不到,而旁观者却很有可能一目了然。比如天凉了,经常听见同事嘱咐学生多穿点,但我也听说过,这类关心对于欧美的一些老外来说略带侵犯:你以为你是我妈啊?所以更安全的措辞是:“明天会很冷,大家多注意哦~”还有一次,有个美国华裔学生跟我说,他觉得另一位老师在“礼貌”的问题上有点奇怪,而我此前却毫无察觉,只是稍微觉得那位年轻老师有点直性子而已。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呢,他做出了相当美国化的选择——当面告诉她。这真是化解误会的好办法,但往往这样的举动,并不一定适合从老师这边主动进行,这又是对外汉语教师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时会遇到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