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相声的秘密(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学知识)
41828000000033

第33章 【名家】之常宝堃的秘密(4)烈士

1951年4月23日,第一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在完成了四十日的紧张慰问演出之后,正在返回祖国的途中。团员们都显得非常疲惫,又感到十分激动,毕竟刚刚经历了战火纷飞的日夜,可以平安回到祖国和亲人的怀抱。在队伍行进到平壤附近的沙元里时临时休整,突然遭遇到敌机的疯狂扫射,一颗颗无情的子弹射向手无寸铁的文艺战士。来不及掩护自己的相声艺人常宝堃和著名弦师程树棠不幸遇难。时,程树棠41岁,常宝堃年仅29岁。值得一说的是,遇难前,常宝堃和搭档赵佩茹仍在编演节目。

常宝堃牺牲后,相声同行和社会各界十分悲痛。天津市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称号,并追认为革命烈士。5月12日,两位烈士的灵柩被护送到天津。15日,在马场道第一公墓殡仪馆举行了公祭。前来参加祭悼的群众达三万多人。常宝堃师傅张寿臣为爱徒撰写悼词,并饱含热情地当场诵念。悼词如下:

大哉长城!

壮哉常、程!

如何不痛,如何不疼!

噩耗传来,雷震心惊。

曲艺界损失过大,虽损失而得光荣。

宝堃之死,使我痛不欲生。

想他幼年,如在目中。

那年尔拜师年方九龄。

处处可爱不可多得的灵童。

艺术授时一点就透,实有天资的聪明。

朝鲜慰问,为国牺牲。

永垂不朽,万古英风!

我要向你等学习,师生反作师生。

念至此,张先生已泪不成声。5月18日,为二位举行盛大葬礼,天津各界约一万五千人前来为送殡,沿途数十万群众观看志哀,场面空前……为继承常宝堃之遗志,更好发展曲艺事业,196l年天津组建了以常连安为团长、赵佩如为副团长的天津市曲艺团,常宝堃之二弟宝霖、三弟宝霆、四弟宝华和弟子苏文茂均参加了该团。

一代相声巨星常宝堃就此陨落,再也没有机会去歌颂祖国和新生活。从此,相声界多了一位烈士,却少了一位大师。

其实,常宝堃完全可以避免这场灾难。在组织第一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时,起初的成员中并无天津名额,也就是说,常宝堃本不必参加。但是,强烈的爱国心促使他主动提出了请求,认为自己“虽然不是拿枪的战士,但是可以用相声去慰问我们最可爱的人,也是间接打击美帝国主义嘛!”就这样,常宝堃实现了到朝鲜去的理想。在朝鲜,担任曲艺大队副队长的常宝堃深入前沿阵地,满怀热情地为战士演出,并迎合时代需求,构思创作了《新揣骨相》、《新酒令》等节目。只可惜,这一去竟成永别,如今看来,令人唏嘘不已。

历史没有假设,偶然寓于必然。常宝堃的爱国之情并非临时起意,实是由来已久。

在抗日战争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常宝堃就深受乃师张寿臣之影响,以相声为武器,批评政治、揭露黑暗。因此触犯了日寇、汉奸、伪警察,使他曾经两次被捕,一次遭受毒打。这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故事当属“献铜”和“牙粉袋儿”两段。

关于献铜,据常宝华回忆,大约是1944年、1945年间,日寇为了强化侵略战争,强迫老百姓献铁献铜。常宝堃在表演传统相声《耍猴儿》时,加上了这样一段“现挂”(相声行业术语,即演出时即兴发挥而当场编出的词句):

常:咱俩耍猴儿的话,我得用嘴模仿锣的声音了。

赵:你的锣呢?

常:我的锣献了铜了!

这一小段内容讽刺了日本侵略者大肆搜刮的嘴脸,说出了普通民众的心声,受到热烈欢迎。但是,这一来可相当于捅了“马蜂窝”,演出的第二天,常宝堃就被敌伪警察局扣留了。

相比“献铜”,“牙粉袋儿”更令人拍案叫绝,并因此流传甚广。

《牙粉袋儿》是常宝堃之二弟常宝霖编写的,在编写时,天津成处于国民党统治时期,货币贬值、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这段节目就是揭露了物价疯涨、民不堪命的现状。乃父常连安看到这个段子后,认为不错,便立即进行了充实、修改,并有常宝堃在庆云戏院正式公演。

这个节目从日常聊天的口吻入活,介绍‘吃张口饭’的不容易,经不住刮风下雨,每天忙着演出,还要干繁重的家务,挣钱很难。由此自然过渡到物价上来:

堃:米、面一天一个行市,全家人只能吃“配给面”,想给老人孩子买点儿白面吃,又不像人家有钱的,一次就能买三十、五十袋。

安:你呢?

堃:咱最多咱也就买上一袋儿洋白面。

安:哦,花上两块大洋。

堃:两块?你再打听打听。

安:怎么?

堃:又涨了。

安:涨到多少钱了?

堃:五块、七块,“第四次强化治安”以后,涨到八块一袋儿。

安:嚯!穷人还怎么活啊?

堃:他慢慢“强化”,你慢慢熬着呀!“第四次强化治安”八块钱一袋儿面,听说到“第五次强化治安”就落到四块钱一袋儿了!

安:那好啊,落了一倍的价儿?

堃:不过,袋儿小点儿。

安:洋面袋儿?

堃:不,牙粉袋儿。

安:啊?!

由于这样的内容击中了统治者的要害,自然受到“特别关照”,不久,常宝堃又一次被抓走。这段节目虽然没能留下录音资料,由于其立意之深、讽刺之痛、设计之巧,为业界所广泛认可,因而流传很广,已成为传统相声中的上乘之作。

常宝堃的人生仅短短三十载,但因其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加上父亲熏陶、名师传授、搭档切磋,相声艺术水平丝毫不亚于当时的名家、大师,甚至后来者也鲜有可以超越的。其改编的《卖估衣》、《四省话》、《闹公堂》、《五红图》、《对坐数来宝》,都成为后世模仿学习的对象;其气氛炽烈、包袱干脆的演出风格也为乃弟、乃徒、乃子所继承、发扬,形成常氏相声的基本特点。关于常氏相声家族和常氏相声,下回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