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相声的秘密(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学知识)
41828000000040

第40章 【名家】之侯宝林的秘密(6)大师

1976年11月,北京,阵阵寒风没能吹走观众们高涨的热情。在首都体育馆举行的“庆祝粉碎‘******’大型文艺演出”上,一个熟悉的身影即将登场。在此之前,他已经阔别舞台(公开演出)整整10年。

在这10年间,整个祖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每一个人的人生都被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有太多人的生活轨迹发生了改变,有的甚至已经再也不能苏醒,这一切,都被侯宝林——这位年近花甲的老人看在眼里。他知道,严肃的政治运动让每个人都疲惫不堪,在这个即将迎来朝阳的黎明,人们最需要的,是酣畅淋漓的诉说与快乐。

正如他所想,这一次的演出成为侯宝林一生中印象最为深刻的。当他与新搭档郭全宝在热烈的气氛下表演结束,准备鞠躬下台时,全场观众站起身来,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侯郭二人再一次回来谢幕,但掌声却经久不息,观众们也久久不愿离去。就这样,他们足足谢了11次幕,观众们才心存不舍的纷纷离去。

此时的相声,如同春风下的小草,正在茁壮成长,充满了生机与希望。然而,在这大好局面下,侯宝林不久就突然宣布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告别舞台,退居幕后。

关于这次决定,人们众所纷纭。一般认为,是他在某次演出时,不小心说错了一句台词而耿耿于怀,认为自己已不复当年的头脑与风采,最后决定主动告别,以便将舞台留给年轻演员。

我认为,这只是原因的一个方面,或者只是一个直接原因,而并非根本原因。从他退出舞台后所做的事情可以清晰的知道,他主动放弃了演出,只为了努力争取到更大的成果、完成更艰巨的任务。而这项任务,也许只有他才有机会完成,也只有他才能完成。

这项任务叫做理论研究。

相声,这种原本在最底层人民中间流传的“玩意儿”,渐渐地成了能够为包括领袖在内几乎所有的社会公众服务的艺术。这充分表明,它是非常具有生命力的。艺术的生命力来自于它的魅力,它的包容性,它的社会功用。那么,这些又来自于什么呢?这已经属于学术范畴的东西了。

一个相声演员,如果他只是将它视为一种职业,甚至一种谋生的工具,那他就不会思考这些问题;如果他将相声视为一门与众不同的艺术,一种充满魅力的文化,那他就肯定会尝试着解答这些疑问。

侯宝林无疑属于后者。他从艺的半个世纪,见证了相声的每一次低落与高潮、固守与革变,再过半个世纪,相声将变成什么样?将向何处去呢?也许,答案就在它与生俱来的固有基因中,而这种基因必须从历史最深处去探索、去发现。

研究相声的历史,是对它的最高礼遇。于是,痴迷相声、只有三个月“学历”的侯宝林开始了一段几乎不可能完成的探险。没有向导、没有道路,甚至没有方向。

侯宝林坚信自己能够成功,一方面还有充足的时间,虽然已经60岁,但他平时非常勤奋,一天能当成两天来用;另一方面是他有水平很高的伙伴:南开大学教授薛宝琨、北京大学教授汪景寿和山东大学教授李万鹏。于是,他开始四处翻阅、抄写浩繁的史籍,寻找相声源头的蛛丝马迹,并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发现的内容进行细致的考证与辨伪,一点点推进,一步步挪动……

从1980年到1983年,侯宝林相继独立或与人合作出版了《侯宝林相声选》、《相声艺术论集》、《侯宝林自传》(上)、《相声溯源》和《侯宝林谈相声》等作品,其中《相声溯源》是迄今为止探讨相声源流的最全面也是最权威的著作,填补了相声艺术史研究领域的空白。《相声艺术论集》收录了13篇优秀研究文章,在相声理论研究领域有较高地位,在相声史研究方面具有拓荒意义。

丰硕的成果消耗着侯宝林大量的精力,但同时也激励着他继续前行。他较多的参加了各种学术活动、交流考察(甚至远赴美国和日本)、大学讲座,甚至相继被北京大学、辽宁大学、河北大学等高校聘为教授。

除了相声表演独树一帜、理论研究建树颇丰外,侯宝林带给相声事业的,还有一大批优秀的晚辈艺人。

一直到解放后,侯宝林才决定开始收徒授业。从1950年收贾振良、黄铁良为徒始,到1986年收金艺为终,侯宝林一共正式收徒16人。这些人可谓阵容强大,几乎都成为了名家名角:贾振良、黄铁良(今仍活跃在天津)、马季(最有名)、杨紫阳、于世猷(曾与马季搭档,捧哏名家)、郝爱民(1984年评为十大笑星之一)、李文欣、胡必达(湖北大家)、殷培田(红卫兵打砸抢最疯狂时曾拿着把菜刀守在师傅的门口)、丁广泉(教了很多老外徒弟)、贾继光、韩宁、康达夫、李如刚(康李两位为河北名家)、师胜杰(东北名家,至今活跃)和金艺。

何为大师?我认为有三点:开风气之先而影响深远、育精英之才而殚精竭虑、有远大之理想而矢志不渝。这三点,侯宝林都非常符合。所以,他是大师,是名符其实的大师,无论多少年,都不会被质疑。

1988年,刚过古稀之年的侯宝林,也许在冥冥之中预感到了自己来日无多,便加快了挖掘抢救传统、弘扬相声艺术的节奏。他甚至要自筹资金拍摄《侯宝林相声艺术专辑》、《北京市声》,与此同时,他还希望能成立“中国笑的艺术研究会”来专门研究相声,不过,这些看似美好的愿望都因种种原因而未能实现。

1989年,他完成了在中南海的最后一次演出,从某种意义上讲,侯宝林的时代结束了。

1991年,他被确诊为胃癌患者,立即进行了全胃切除手术。次年3月,他乘坐轮椅最后一次参加了全国人大会议,此后,他的形象渐渐从公众视线中消失。

然而,就在他艰苦的与病魔作斗争的时候,他也始终未忘记相声。只要他的嘴巴还能张开、思想还能够运转,他就会不停的思考着相声,并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与前来探视他的人探讨与交流。这些话题包括相声的历史、表演技巧、流派等各个方面,甚至就在他离世前十天的时候,还与徒孙姜昆谈相声的前景以及春晚相声等问题……

可是,死神终究还是来临了。1993年2月4日,立春,76岁的侯宝林与世长辞。两个多月前,他写下了遗言,去世前三天,这段话发表在《北京晚报》上,于是,人们得以窥见这位大师对相声最想表达的感情。全文如下:

我侯宝林说了一辈子相声,研究了一辈子相声。我最大的愿望是把最好的艺术献给观众。观众是我的恩人、衣食父母,是我的老师。我总觉着,我再说几十年相声也报答不了养我爱我帮我的观众。现在看来,我难以了却这个心愿了,我衷心希望我所酷爱、视为生命的相声发扬光大,希望有更多的侯宝林献给人民更多的欢乐……

一代大师离去了。他所留下的丰厚财富,已经或将要被大家继承、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