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唐王朝3
4205300000027

第27章 大唐王朝全面解读(7)

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大儒王通之孙。从小就聪明好学,九岁读颜师古注《汉书》,撰《指瑕》十卷指出此书的失误。唐高宗麟德元年(664),上书刘祥道,刘祥道表荐于朝。三年,应幽素科举,对策高第,授朝散郎,后为沛王府侍读。当时诸王斗鸡,王勃于总章二年(669)戏作《檄英王鸡文》),王勃唐高宗看后非常生气,被逐出府。遂南游巴蜀。友人凌季友时为虢州司法参军,乃求补虢州参军。王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妒。咸亨五年(674),因藏匿杀官奴的曹达,犯死罪,遇赦革职。其父王福时时任雍州司户参军,亦受牵连被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王勃赴交趾探亲,途经南昌,作《滕王阁序》。自交趾返回时,渡海溺水而死。时年二十八岁。

王勃在唐初四杰中成就最大,在短短的二十八年生涯中,竟能写出内容丰富的著作,的确难能可贵。他补完了其祖父王通有录无书的著作共二十五篇,又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其文章以《滕王阁序》最为有名。诗歌中的代表作有:《采莲曲》、《送杜少府之蜀州》、《山中》等。他在纠正当时文坛积弊方面,曾发挥了积极作用。他的诗歌风格意境高远,旷达爽朗,感情真挚,为人们所广泛传颂,在唐代以及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而他无愧于四杰之首。

孟浩然在诗歌创作中有什么成就

孟浩然(689~740),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少年时在故园度过,后隐于鹿门山,读书写作,准备应举。玄宗开元十六年(728),赴京应试,游秘书省,同诸名士赋诗,孟浩然曰:“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举座叹为惊绝,为之搁笔。次年,落第还乡。开元十八年,漫游吴、越等地,与友人张子容、崔国辅交游,前后三年。开元二十一年,孟浩然再次入长安,韩朝想向朝廷推荐他,因孟浩然爽约而未果。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镇荆州,署其为从事。开元二十七年,离幕职返回襄阳养病。次年,王昌龄自岭南北归,至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不久因病而死,终年五十二岁。王维过郢州,画孟浩然像于刺史亭,世称“浩然亭”,后更名“孟亭”。

孟浩然终于布衣,沦落平生,但在当时名气很大。孟浩然与张九龄、王维、裴朏、裴总、独孤策等人为忘形之交。与王维齐名,同为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诗人,世称“王孟”。孟浩然擅长写五言诗,杜甫在《解闷十二首》中称其诗“清诗句句尽堪传”。孟浩然继陈子昂、张说、张九龄之后进一步用诗歌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了下层士子的理想抱负和生活遭遇。作为盛唐诗坛年辈较高的诗人,他大力写山水行旅和隐逸生活的作品,创造出富于个性的风格,从而大大地促进了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发展。总之,孟诗不如王维,但也能独标风韵,自成境界。他的诗是初唐诗歌向盛唐诗歌的高峰过渡的一座丰碑,对唐宋及以后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何评价王昌龄的诗歌创作

王昌龄(697~757),字少伯,祖籍琅邪(今山东临沂),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玄宗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补秘书省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登博学宏词科,超绝群类,授汜水尉。开元二十七年,贬岭南,次年北归,经襄阳,与孟浩然相聚甚欢。这年冬季,出任江宁丞。天宝二年至三年间(743~744),因公至长安,不久即南归江宁。天宝中(742~755),被贬为龙标尉。安史之乱时,还江东,任亳州刺史,被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在开元、天宝时,诗名甚大,当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与李白、王维、綦毋潜、李颀等诗人有交往,与王之涣、崔国辅“联唱迭合,名动一时”。殷瑶编《河岳英灵集》,王昌龄诗入选的竟达十六首,居诸家之首。王昌龄尤以七言绝句成就最高,与李白七绝并称于世,明人焦竑在《诗评》中认为李、王“七绝当家,足称联璧”。他的诗作现存约一百七十余首,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边塞诗,另一类则为描写妇女生活的作品。在边塞诗中,他不像岑参那样对征战生活和塞外风光有真切的描写,而是长于刻划人物思想感情,善于揭露征戍者的内心世界,因而具有独特的风格。

李白的生平情况如何

李白(701~762),字太白,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其先代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出生在中亚碎叶城(今托克马克城)。中宗神龙(705~706)初,随父潜回广汉,居于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南太平镇)清廉乡。一说李白生于蜀中。

李白李白少年时博览经史百家,喜纵横术,好击剑任侠。开元十二年(724),诗人出蜀后漫游江汉、洞庭、金陵、扬州等地。娶故相国许圉师之孙女为妻,遂留居湖北安陆。据近人研究,李白于开元十八年夏,西入长安求官,从张垍、崔宗之等游,并出入玉真公主别馆。开元二十年,失意东归。开元二十四年后,移居山东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惟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时号“竹溪六逸”。天宝元年(742),由玉真公主推荐,应诏入京,供奉于翰林。

天宝三载(744)春,因权贵谗毁,被玄宗“赐金放还”。出京后,与杜甫、高适相会于梁宋,同登吹台,慷慨怀古,后漫游东鲁。天宝十一载,北上塞外,游幽蓟,又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安史之乱”时,李白隐卧庐山,永王李磷东巡,召至幕中,随军东下。肃宗至德二载(757),永王谋乱兵败,李白受牵连被关在浔阳狱,后被流放夜郎。乾元二年(759),遇赦东还。往来于岳阳、浔阳、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762),前往当涂投靠县令族叔李阳冰,不久病死,终年六十二岁。

杜甫为什么一生非常坎坷

杜甫(711~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他是唐代著名诗人,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甫生在素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天宝初年(742),杜甫应试进土科不第,不断投献作品于权贵,以求仕进。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天分手,再未相会。天宝六载,曾应试“制举”;十载,献“大礼赋”三篇,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宰相试以文章,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载十月,即“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京兆府兵曹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沉沦和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于叛军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风翔肃宗行在,被授予右拾遗之职。不久因宰相房管案直谏,触怒肃宗而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由于当时战乱,关中地区发生大饥荒,杜甫儿女中有几个被饿死,使得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辞官后,到达成都。在成都被严武推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遂又称其为杜工部。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断续续住了五年。其间曾因战乱而流亡梓、阆二州。代宗永泰元年(765),严武去世,杜甫失去依靠,举家离开成都。其时正逢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杜甫一家居无定所,辗转江陵、公安、岳阳。他生活的最后两年,则漂泊于岳阳、长沙、衡阳、耒阳之间,时间多在船上度过。大历五年(770)冬,杜甫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时年五十九岁。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他也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杜甫现存的作品有一千多首,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杜甫的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这一点使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杜甫的这种爱国热忱,在《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现得非常充分。而在《三吏》、《三别》中,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出于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他对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必然怀有强烈的憎恨。这一点在名篇《兵车行》、《丽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关系的抒情诗,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然而通过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将作者的爱憎态度表现得十分鲜明。

总之,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杜甫以积极的人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势下,他都没有失去信心。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前所未有的。

如何评价白居易的诗歌创作

白居易是唐代最高产的诗人之一,也是继杜甫之后更自觉地以诗歌为武器,深刻反映民生疾苦,无情揭露封建统治者罪恶的最杰出的诗人。白居易存世近三千首诗歌,其中他本人最重视的是以《秦中吟》、《新乐府》为主体的讽谕诗,这些诗篇反映了人民的苦难与辛劳。白居易在古代人物《与元九书》中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口号,并与元稹积极提倡新乐府诗。他的《新乐府》五十首,主题鲜明,措辞尖锐,且整体构架精巧缜密,体现了议论与叙事的统一,并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卖炭翁》、《轻肥》、《观刈麦》、《买花》等名篇固不用赘述,还有许多精彩的诗篇值得一读,如《秦吉了》嘲弄御史台官员的无能:“秦吉了,人云尔是能言鸟,岂不见鸡燕之冤苦?吾闻凤凰百鸟主,尔竟不为凤凰之前致一言,安用噪噪闲言语!”《伤宅》:“厨有臭败肉,库有贯朽钱。谁能将我语,问尔骨肉间。岂无穷贱者,忍不救饥寒。如何奉一身,直欲保千年。不见马家宅,今作奉诚园。”《新丰折臂翁》:“臂折来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至今风雨阴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痛不眠,终不悔,且喜老身今独在。不然当时泸水头,身死魂飞骨不收,应作云南望乡鬼,万人冢上哭呦呦。”几乎当时社会上每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他都注意到了。

“元和体”也是白居易对诗歌的一大贡献。所谓“元和体”,即包括《长恨歌》、《琵琶行》在内的一些诗及感伤小诗。《长恨歌》以浪漫主义手法,叙述了唐明皇、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了两人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取得了极大的社会效果,后世许多诗歌及戏剧创作皆取材于此。《琶琶行》则借长安故娼自叙身世,抒发了诗人失落受贬的情感,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引人共鸣,驱人联想。这两首长诗构思奇妙,语言瑰丽,犹如一幅活动的画卷,令人震撼。

此外白居易还有一些寄赠诗、感伤诗和闲适诗,其中亦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问刘十九》:“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啼。”《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天明来,夜半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等等,不一而足,皆能以小见大,以少胜多。

白居易的诗歌不仅数量多,佳作亦多,实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巨人,后世诗人均在不同程度上向他借鉴学习。

如何评价柳宗元的诗歌刨作

柳宗元不仅是古文运动的健将,“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他的诗和古文一样,大多是被贬官后所作,内容多抒发自己悲愤抑郁和离乡去国的情思,也有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各种体裁均有造诣,内容广泛,风格多样,而他的山水诗成就最高,历来与陶渊明并称。

他的感时诗中,最著名的是《登柳州城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等几首,其中《登柳州城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是唐人七言律诗之名篇。此诗作于元和十年(815)他刚被贬到柳州时,诗人登楼远眺,怀念同遭贬斥的韩泰、韩哗、陈谏、刘禹锡等人,作诗寄赠。诗云:“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寓激愤之情于景物之中,风格明净简峭,景语、情语难以分辨,染浓重之感情色彩。

柳诗中较受后人称颂的,则为描写贬谪生活而较为闲适之作,如《渔翁》、《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夏昼偶作》等,明朗圆润,韵致悠扬。《渔翁》为柳诗七言名篇:“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歙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寓实于景,寓情于景,暗含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烟销日出不见人,歙乃一声山水绿”二句,构思奇特,得到后世许多名家的赞赏。

柳宗元诗歌中的意境,往往是孤独、冷清,不带一点儿人间烟火,这在他久负盛名的代表作《江雪》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全诗仅二十字,便将作者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思想表现出来。

总之,柳宗元的诗歌情致深沉委婉,描绘细致简洁,艺术成就很高,处处显示出他清峻高洁的性格,也流露出被贬远荒的忧愤。

如何评价刘禹锡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

刘禹锡(772~842)是中唐著名诗人,他的诗匠心独运,立意深远,在当时已享有盛名,白居易就曾称赞他诗风的豪迈、语言的犀利,很少有人能出其右,并与元稹开玩笑说:“由于你的缘故使我不能在吴越一枝独秀,这已经很不幸了;而我年老以后又遇到刘禹锡,是不是更不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