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佩弦饕餮(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懂生活)
42115000000001

第1章 酥面萝卜丝饼

朱自清1924年8月16日日记:

(星期六,晴)晚应徐奎约,到他家。吃酥面萝卜丝饼,甚佳。因雨,不能走出,谈天甚晚。

日记所记天气为“晴”,却又记下雨,老朱实在是不细心。时朱自清甚困窘,七月三十日、八月十七日均有借钱记录——朱自清极爱面子,每次借钱都“甚忸怩”、“甚愧”,可见他饿死不吃救济粮的性格——八月十四日,他买书都赊了商务的账,买书的钱都没了,想必这段时间伙食更是糟糕。这一天难得吃了顿酥面萝卜丝饼,久旱逢甘霖,当然是“甚佳”了。

朱自清当时在宁波,所以《宁波菜与宁波饮食文化》就将酥面萝卜丝饼归于宁波小吃,这当然是一家之言,经不起考证的。宁波常见的萝卜饼并非酥面的,只是寻常的萝卜丝煎饼,这种小吃在江南遍地开花,其源流已不可考了。

萝卜丝饼可分为两大类——当然还有些奇葩异类,一会儿再说。一类是上述江南常见的萝卜丝煎饼,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萝卜丝饼。梅子在《恋人食谱》里称之为香煎萝卜丝饼,台北小吃中的“温州街萝卜饼”也是这一类。老南京叫这种小吃萝卜丝端子或油端子,做法是萝卜丝糊面,用小平底勺舀了放进油锅炸,熟了小饼就会浮起来,夹出来排在锅边的铁丝滤架上沥油。现在南京小巷子的街头还能见到这种萝卜饼,但是很不好吃,萝卜少,一咬一口面团。当然同属萝卜饼,私家绝活也是各不相同的,据说温州街的秘密就是在制作葱油饼的时候,用一半的烫开水加上一半的冷开水来加强面皮本身的嚼劲和弹性,然后再加蛋;而南京老婆婆的秘诀则是在面糊里加一点虾皮。另一类萝卜饼,是粤菜名点萝卜丝酥饼,外形是小一号的南京鸭油酥烧饼,用油很重,馅料和酥皮都有粤菜的讲究,不是江南常见的。

不过,朱自清所吃的这顿“酥面萝卜丝饼”,既不是萝卜丝煎饼也不是萝卜丝酥饼,甚至不是他曾经吃过的扬州萝卜饼。萝卜丝酥饼当时在宁波怕是吃不到的——今天在广东以外的地方找个正宗的粤菜馆子也非易事;而如果只是寻常的萝卜丝煎饼,朱自清也不至于在日记中强调“酥面”的概念——萝卜丝煎饼的面皮只是脆,而脆和酥是两个概念。至于朱自清“老家”扬州的萝卜酥饼,纯属是萝卜饼界的奇葩,其状如菱角,以火腿吊萝卜,属淮扬小点,《红楼梦》中“银丝萝卜饼”也,不是宁波人徐奎家里能做的。

事实上,当年江浙确实流行过一种独特的萝卜丝饼,现在已经成为稻香村的精致小点,算作北京小吃了。这点心也并不稀奇,无非是把苏式月饼的馅换成了白萝卜丝。苏式月饼的面皮之酥,天下皆知,那么用这面皮包萝卜,也就是酥面萝卜丝饼了。这饼与广东的萝卜丝饼是不同的——广式的萝卜饼更像江南的酥烧饼,苏式月饼与酥烧饼都是酥,但是完全是不一样的酥法。广东的萝卜丝饼,其酥是一层厚厚软软的酥,其味偏咸;江南的酥面萝卜丝饼,其酥是千层薄薄脆脆的酥,又配以玫瑰、白糖的调料,其味偏甜。酥面萝卜丝饼既然是苏式月饼的改良品种,当然也就是江南一带平常的小吃了。至于其终归于没落,没能和普通萝卜饼、广式萝卜饼三分萝卜饼天下,原因恐怕也在于这苏式月饼的外衣——苏锡常可容不得这等异类:哪有萝卜丝月饼的道理!

在故土不受重视的酥面萝卜丝饼(只有饿极的朱自清对它大加赞美),在北京还是很受欢迎的。清末北京的姑苏致美斋,所谓“中秋月饼京师第一,他处不足食”(《燕京岁时记》),就有萝卜丝饼这一道名点,其做法正是按自家苏式月饼的方子换了馅料而已。邓云乡先生在《云乡话食》中有详细记载:

其馅的制法是用好象牙白萝卜切成极细的丝,和以好绵白糖、精盐、青红丝、玫瑰、猪油等制成淡菲色的馅,说是甜,又有点咸的回味;说是萝卜香,又有点玫瑰香的回味;说是酥心的吧,它是整的,用刀能切开;说不是酥心的吧,它入嘴即化,芬芳满口,这就是萝卜丝饼馅子的特征。它的皮子是用上好的板油融化和面,是油酥的。包成七、八分厚、直径一寸大小的小烧饼,上粘芝麻,入炉烘烤,不是单个的,而是一个连一个,烤熟之后,一片片的,都是连在一起的,猛一看,好像现在盖高级房子中小六角瓷砖拼接的地坪一样。

北京人颇喜欢这小点,以至于“不论整桌筵席,还是零点点菜,很少不吃这一品的”(《云乡话食》),连市政府编写《旧都文物略》都不能不提及;而江南游子对此则不屑一顾,“总觉得不如我们苏州故乡之佳”(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毕竟所谓“姑苏致美斋”,其实是个山东馆子,学不来江南的精细,也就骗骗更北边的人罢了。鲁迅在北京去过两次致美斋,按照邓云乡的说法,主人应该是点了萝卜丝饼,而鲁迅根本没有记下这道菜,可见山东厨子的手艺到底没能打动江浙的食客。

当然,也有不喜欢江南方子的甜味,而偏重北京改良后略显粗犷风味的人,俞曲园就是一例。《忆京都》词有一首云:“忆京都,茶点最相宜,两面茯苓摊作饼,一团萝卜切成丝,不似此间恶作剧,满口糖霜嚼复嚼。”,俞自注:“京都萝卜饼最佳,南人不善制馅,但一口白糖,供人咀嚼耳。”说的激烈,却也是不争的事实。如果致美斋真的是纯正姑苏馆子,恐怕它的月饼和萝卜饼也就没那么火了。

中国近代的美食史上有两个致美斋,一个是广州的酱菜馆子,一个就是北京的这家山东菜馆。可惜这家致美斋早在四十年代就倒闭了,后来几经重整,早就雄风不再,到底被全聚德吞并了。而今这独特的萝卜饼,南人北人都不常做,也就淡出主流萝卜圈了。

朱自清困窘之下吃了酥面萝卜丝饼,心情顿时舒畅,有的人就达不到这等饮食忘忧的境界:白先勇小说《寂寞的十七岁》有这样的片段:“我走到新生对面一家小吃馆要了一碟萝卜丝饼。外面闻着香,拿来半个也吃不了,我一点胃口也没有。”你看看,就一点家庭学校的琐事,又不是“饿死不吃救济粮”的民族大义,这熊孩子就纠结到吃不下美味的萝卜丝饼了,真替他可惜:世道再难也要朵颐美味啊!

附:有熟悉朱自清先生、田仲济先生掌故者,烦请赐教,邮箱xjcmlq@163.com,所赐请注明出处,一经采用必在文末书后列名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