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乘着光掠过影(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懂生活)
42115300000040

第40章 《智取威虎山》——善恶都该有自己的来路

据那个年代的人说,****时期,传统剧目都下了台,取而代之的是八个样板戏。有京剧、有芭蕾舞剧,还有交响音乐。

《智取威虎山》是部京剧,就是那八个样板戏中的一部。

不知道在那个文化荒蛮的年代,人们是不是因为文艺资源奇缺,所以看八个样板戏也看得津津有味,看得翻来覆去。我只记得,我小时候是非常不喜欢看主旋律指导下的任何文艺作品的。记得上小学的我,经常被学校组织去看些苗红根正的电影。那么兴奋的童年时光,也会觉得昏昏欲睡。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反正小时候没有抽空好好思索。待到成年后,有那么多牛逼哄哄的文艺作品需要搭时间去看,就更没有耐心好好想想到底为什么主旋律题材的作品那么不好看了。

我只是记得,那些作品中,好人让我觉得好得太累,坏人同样让我觉得坏得太累。为什么有这种感觉,大概是因为他们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在使劲地好和坏。好人脸都是圆方型,眉毛都粗,眼神都凶猛而正义。坏人都歪瓜裂枣,一定猥琐,并且那点奸诈会在神态里用很过的戏表达出来。坏人生怕没人知道他坏,好人生怕大家不知道他恨。正面角色的坚定和忠贞并不交代起因也没有发生过转折,仿佛石头里蹦出来的猴子,或者天生有了那个角色设定的机器人一样,就是坚定信仰,就是忠贞于党,怎么着?!(这里请摆出革命姿势,大家体会一下)。反面人物,不光要坏,还一定要蠢,就是没头脑般地自绝于人民,有一种作死的人生态度。

事情于是变得简单,这么简单的善恶关系中,情绪也就变得简单、智商也变得简单、人性就更简单。

到最后结束,整部作品无论怎么努力地演好,“没人性”这三个字还是会在脑海里荡漾,一定有人现在觉得我在骂人,好吧,我解释一下“没人性”这三个字。

人性,有喜、怒、哀、乐,有傲慢和心软,有不堪和极端,有莫名其妙的自我放纵,还有无法诠释清楚的克制和隐忍。我们看见婴儿受苦就想安慰他,看见小猫娇嗔就想爱抚它,这是人性;但我们看见别人家的狗狗就觉得比不上自己家的狗狗,发现别人家小孩殴打自己家小孩就想上前扇那孩子一嘴巴,这同样,也是,人性。当人们获悉长春婴儿被勒死后埋在雪里,便心痛得为陌生的孩子哭泣时,人们释放了大量的善意。但因为这份善良受到了极其残忍行为的挫败,人们叫嚣着要将凶手剁碎,将其全家法办的时候,这又成了善意里衍生出的邪气。但这在文学角度的眼光里,一切都成立。因为生而为人,我们必然有着如此的各种反馈和宣泄。如果没有,反而有点奇怪,有点寡淡。

还有更多更复杂和微妙的人性,在我们的日常中显现和传递。我想起村上春树写过一篇叫《背带短裤》的短篇小说,说的是一个家庭妇女和丈夫过着日复一日的安稳平淡的生活,这生活有什么不好,她想不出来,于是也就这么继续着。有一天,她上街,准备给她的丈夫买一条背带短裤。但她挑好短裤后,发现拿不准尺寸,于是就请求一位和他丈夫一样大腹便便的陌生男子试穿。那男子应了这个要求,油头粉面的他穿着她丈夫的背带短裤在试衣镜前志得意满地左右摇摆。这时候,这位家庭妇女突然厌恶感由心而生,猛然惊醒:若是换个以看待陌生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早已熟悉的丈夫,竟是这样一番感悟。她回家就和丈夫离婚了。

你们看人性多么复杂,心理多么丰盛,于是故事将多么好看。

村上春树捕捉到的关于人性的感觉已经相当微妙,基本上是人生的闪点,它们虽然波光粼粼的,但存在于天边的湖,大多数文艺工作者望尘莫及。但那些贴近的、可创作的、能给群众观赏的作品中的人性,难道就不存在?就可以一刀砍去形成一个简单的善恶吗?

我想明白这一点也就想明白了为什么主旋律作品老是不太好看的原因了。脸谱化而导致的没人性是其中一个致命原因。

不过现在徐克拍的电影版的《智取威虎山》很好看,虽然也脸谱化得厉害。但总还是觉得座山雕那群人是因为“我凶、我残、我不可一世,我占山为王,你们都来恐惧我吧~哈哈哈!”才打扮得脸谱化的,而不是因为“我就不爱党、不爱人民,我就是天生设定的大坏蛋,来消灭我吧哈哈哈!”才打扮得脸谱化的。

总之,第一个坏的理由在这世界上比比皆是,第二个坏的理由常常是放肆找都找不到。任何火红的善和漆黑的恶都该有自己的来龙去脉。

也许大家还会说:什么嘛,这明明也很脸谱化。

但电影好看最起码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徐克营造出的场景是那么好看。无论雪地里的大老虎,还是古堡般的贼窝,还是贼窝中妖气的栓子他妈,还是座山雕的那只宠物大雕。到最后,居然还有冰天雪地的山崖上的飞机劫持,特效完美。所以,这一切的精致让全片充斥着现实魔幻主义风格,让眼睛看到了完全无法忽视的景象,很是过瘾。

并且回想一下,电影里的杨子荣打下了这场胜仗,其实委实不容易。有人牺牲和流血,有人不信任,才有人倔强,有人脆弱,才有人英勇。这是更现实一点的胜利,一切没那么容易。就连那只3D制作的老虎,大爪子都那么结实,让扬子荣的那条路更显得九死一生。

回家后看了看电影app里的观众短评,大多数人都说着这么一句话:主旋律得这么拍才对。这是让我很有同感的一句话。英雄主义的年代,发生的所有的故事,应该比现在的安然生活更值得珍重,毕竟人家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人间的幸福。

那么我们后人颂扬的方式,是否值得反思,是否要多动用一些人性。

反正多谢徐克,让我有如此的兴趣去看了八个样板戏中的一个,并且无数的观众也高高兴兴地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