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乘着光掠过影(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懂生活)
42115300000059

第59章 《十二公民》——我们是不是太浪漫了?

我呢,最近常被发生在各种时间场合的犯困击败,比如看《妇联》的时候,伴随着DUANG~DUANG~的特效声,眼睛在3D眼镜后边一闭恒久远。等到准备去写写那部电影的时候,我脑子里浮现的唯一想探讨的问题就只剩下了:绿巨人一发怒,就会变成绿色的恼羞成怒的巨怪,在打砸抢之前衣服就都撕了对吧?那他变成的绿巨人为什么每次都有个内裤穿呢?真是匪夷所思啊……

内裤这件事当然是没法写的,于是我又去看了一部理应更困的《十二公民》。我说会更困的理由是,这电影是十二个颜值不高的大老爷们儿在一间类似学校体操馆的地方,从始至终在争论一个符号般的杀人嫌疑犯到底是不是应该被定罪。当然,中国是没有陪审团的,他们是没有通过西法课程考试的学生家长。这些孩子的补考内容是审理一桩社会上饱受关注的“富二代弑父案”,模拟西方法庭,分别担任法官、律师、检察官等角色。这十二位家长组成了陪审团,这些人来自社会不同的阶层,有医生、房地产商、保安、教授、出租车司机等等,他们要在听取学生的法庭审理后,将对本案做出最终“判决”。按照规则,他们必须达成一致,才能结束审判。第一轮投票就有11个人认定“富二代”有罪。所有人证物证都指向同一结果的情形下,这年轻的嫌疑人一只脚已经踏进舆论的坟墓。后来,所有的线索都被8号陪审员拿出来用吹毛求疵甚至在旁人看来像是无理取闹的方式进行了逐一的讨论,然后所有的铁证变成了疑点,到最后,十二人认定的结论与最初的结论完全相反,过程中,每个人各持一词后边的故事和人性也一一浮现。

这个电影改编自《十二怒汉》,我看《十二怒汉》时年龄太小,认知里就没出现过“司法”这样的词汇,没想过什么叫西方的陪审团,更不了解我国的司法制度是那样的一种境况。当时那个年龄精力充沛,生活里全是浪漫主义。现在的我,活力大减,不知不觉地因为透支了体力而感觉困倦,但我在看这个翻拍的《十二公民》时一点都没有犯困,并且我在这个故事里思考的竟然是一个大概每个人都不会和这部电影联系起来的“浪漫”一词。请不要焦躁,现在思考的这个“浪漫”和小时候浪漫主义年代的“浪漫”当然是不同的。我寻找不到另外一个突兀而准确的词汇来表达我要说的事了。对,浪漫。

说到浪漫,你们脑补的是什么呢?俗点的是烛光晚餐、巧克力、玫瑰花、巧克力做的玫瑰花……稍微雅致一点的会想到诗歌、艺术、某种民族性情。那么,哪个国家或地区的人让你觉得性情浪漫呢?法国、意大利对吧?或者你觉得大不列颠的绅士在雨中漫步牛津是一种浪漫;觉得幕府的武士樱花下死去是种浪漫;或者在希腊的裸体沙滩****着晒太阳的情侣在你眼里叫浪漫。

你们反正不会想到中国人,对吧?我们中国人不是唯物主义吗?不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吗?我们不是小民意识生存为本吗?我们现在还习惯一切向钱看……我们跟浪漫这个词能扯上半毛钱的关系吗?

为此我专门查了一下词典,略过针对爱情关系模式的解读,第一条涵义就是:纵情、任意。

得到了这种解读,于是我要说,中国人是这个世界上另一种意义上的浪漫主义,浪漫得如同人性中有一半孩童,内心渲染情绪和感慨,并涂满整个唯物的世间。

想想电影中这十二个人,除了八号陪审员何冰,其他人无一例外,都是感性判断客观事实,无论支持富二代有罪还是无罪,依仗严谨证据分析的人仅仅只有一个,其他人不是回忆着不堪回首的往事因而产生了同理心,就是将个人主观严重代入,要么就是坚持在狭窄的生活愤慨里不能自拔,大家对一个陌生男孩关系到的凶案乐此不疲地代入着自己的情绪和情感,肆意并且粗陋地下着结论,而这结论关系到一个生命的存亡。最后,证据的漏洞让每个人接受和重审的原因不是推理和分析,而竟是每个人心结的开解和情绪的修复。最后,那个咆哮着孩子有罪的出租车司机缩成一团呜呜哭泣的那一刻,真是让我对民主和法制的盼望成了熄灭的星光。

为什么大家都这么情绪化呢?为什么在该理智的时候如此地浪漫移情?

中国的语言、艺术、文化都是写意的,中国的文人墨客从来都会避开具象这件事。

中国古代的文字艺术从来就是四言、五言、七言的绝句就能给你看苍茫天地、壮阔内心;而我听说创立了西方哲学思想的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他们说的语言希腊语就连一个名词都有五个格,甚至还有阴性阳性和中性三种性别,动词会有六个时态,当然据说德语有十六种时态……这种语言简直有无以复加的精确,雄辩时真不愧为哲学家特供语言。

再说艺术。齐白石的水墨画作往往是几道墨迹大量留白;而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的绘画就具象得可以和实物乱真,让人们眼睁睁地看到天父在西斯廷大教堂的天顶显现。

自古以来,士大夫都爱以清幽避世为个人追求,我想这不是陶渊明开的头。

掌握中文是很困难的,因为中国话不能只听表面意思,要听背后藏着的那层意思。这种时候,外语再多的时态也拼不过说中国话时的情态。

不知道为什么中国自古以来都以写意为文化的主要特性,也不知道这种独特的文化是如何影响了中国人,并深入我们每个个体的骨髓当中。不确定这写意的浪漫文化和人性特点是不是和****制度有关。如果有关联,也难以辨别出究竟是****制度造就了这种民族性情和文化,还是这种民族性情和文化协助和巩固了****制度的地位。总之,我们的国人习惯四舍五入、习惯差不多、习惯不求甚解、习惯网开一面、习惯大而化之。也许,在某种将个人的价值和权利变得卑微的社会制度下,放自己一马、对无能为力的事睁一眼闭一眼和人云亦云的方式是更正确的生存方法……难得的是什么呢?在这里,从不是才俊和英雄,难得的是糊涂。

精明绝顶的华夏子孙,一旦决定糊涂,对于现实的态度就难免不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于是,在这种态度下生存于世间,无论是汗滴禾下土的贫农还是纵横名利场的达官显贵,其实都过得挺超现实的。当人类严谨的逻辑思维、冷静客观的概括能力和详细周密的语言交流莫名地被某种意识形态贬斥甚至罢免的时候,我们充盈在脑海和胸腔里的,当然只剩一腔情感。我们才是最最称职的感情动物,真浪漫……

这些感情在心中凝滞,它们形成了器皿的形状,****制度无数次地让人们把脑子放在这器皿里供他们清洗。于是会发生那么多在我们的近代史里羞于记载的像是闹剧的悲剧。那些剧目人民轰轰烈烈地主演着,再如梦方醒地惨淡落幕。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不是需要我们判断客观的漏洞时,我们形成的民族性已经习惯于将理智情绪化了?易感的人是方便操纵的也是极为固执的,但是你确定你心里的黑白分明真的就是黑白分明吗?

必然有什么是错的。但我能确定的是,文化可没有错,浪漫也没有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