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前期,国家强盛统一,财力物力充足。明成祖朱棣为宣扬国威,以“天朝上国”之尊,招徕海外诸国前来朝贡,派遣宦官郑和组建庞大船队,远航亚非各国,乃有郑和下西洋之盛举。
郑和本姓马,小名三保(或三宝),云南昆阳(今云南晋宁)人。回族。祖、父曾先后赴天方(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圣,郑和自幼受家庭探险精神熏陶。洪武时被阉入宫。洪武十八年(1385),随军到北平,入燕王朱棣藩邸。“靖难之役”中从燕王起兵,出入战阵,多有战功,被明成祖朱棣赐姓郑,始名郑和,后升为内官监太监,历事永乐、洪熙、宣德三朝,人称“三保太监”(或三宝太监)。郑和体貌丰伟,机敏善辩,“身长九尺,腰大十围,洪音虎步”,“姿貌才智,内侍中无与俦比”①。郑和自小信奉伊斯兰教,入宫后又皈依佛教。永乐二年(1404)奉命出使日本,其杰出的外交才能已经崭露头角。
自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二十八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遍访亚非30余国,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及红海沿岸。所谓西洋,初无严格界说,大体指今文莱以西之南洋各地及印度洋沿岸一带。明朝时以婆罗洲为中心,以西称“西洋”,以东称“东洋”。“文莱,即婆罗国,东洋尽处,西洋所一自起也”。②郑和所到之处,大多在婆罗洲以西,故俗称“三保太监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三次为前期,足迹遍历东南亚及南亚一带,西达印度半岛西南部之古里国,主要任务是建立国际间和平安宁的局面,为明王朝树立“声威”,并为下一步向南亚以西更远地方航行,建立中途候风转航的据点。后四次主要任务是向南亚以西继续航行,通过开辟新航路,使更多海外国家接踵而来,“宾服”于中国,从而为明王朝在亚非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广泛联系。
七次远航经过及大事纪要分述如下。
第一次远航经过及大事纪要:
第一次奉命出使在永乐三年(1405)六月。有宝船62艘,各长44.4丈,宽18丈,可容千余人,乃当时海上最大的远洋船只。船上满载瓷器、丝绸、麝香以及铁器、金银币等各色宝物,故称“宝船”。合其他类型船只如座船、战船、粮船、水船等共208艘。
六月,郑和及副使王景弘等率领船队自太仓刘家港出海南下,至福建五虎门(在闽江口)稍作停留,待秋季东北风起,再扬帆顺风驶入南海。船队“云帆高张,昼夜星驰”,首达占城(今越南南部),以次遍历爪哇、旧港(今印尼旧港)、苏门答剌(今印尼苏门答腊岛西北部)、南浮利(今苏门答腊岛北部)、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等国。次年夏,西北信风起,船队顺风返航。永乐五年(1407)九月还朝。爪哇、满剌加、阿鲁、苏门答剌、小葛兰、古里等国使节随行来朝。
郑和每至一国,先宣读明帝诏书,行封赏赐,以扬威海外,促进友好关系。继则进行贸易,或以朝贡、赏赐形式进行交换,或以民间物物交换形式。亦有不服者,则以兵慑之,后耀兵异域,必先礼后兵,用兵后仍予宣诏、行封、给赐,……以建立国际间和平安宁的局面。
△与爪哇西王的交涉——郑和使团至爪哇时,正值西王兴兵,并灭东王。郑和部卒经东王地,部卒被西王国人杀死170人。郑和方将兴师致讨,西王畏惧,遣使谢罪,并认赔黄金万两。
△爪哇的三宝垄与三宝庙——郑和使团于永乐四年(1406)六月三十日在爪哇中部三宝垄登陆。该地即以“三宝”名之。今三宝垄有三宝洞,洞有三宝庙,供奉郑和。至今每年六月三十日,居住爪哇的华侨扶老携幼,谒庙进香,以纪念郑和。
△访苏门答剌——明初,南洋群岛诸国中,以爪哇国最强。洪武末年,爪哇已吞并近邻三佛齐国,改称旧港,并进而将举兵吞苏门答剌国。郑和奉成祖命招徕苏门答剌,诏封其酋长为苏门答剌国王,赐以印诰,从此爪畦国不能不有所顾忌,收敛其霸占苏门答剌的野心。
△在古里国建碑庭——永乐五年(1407),郑和乘大舟宗,赍(jī基)诏敕,赐古里国王诰命银印,给赐升赏各头目品级冠带,并建碑庭,刻石曰:“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威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③
△生擒海盗陈祖义——洪武年间,广东人陈祖义等逃至旧港,充为头目,聚众抄掠过往客人船只,成为海上交通大患。郑和船队至此,遣人招谕之。祖义等诈降,而阴谋袭击官军。郑和等觉察,调兵备战。陈祖义率众来劫,郑和迎战,大败祖义,杀其众5000余人,烧船10艘,获船7艘,生擒祖义等3人返京伏诛。清除了为害当地及海域安全的障碍,“海道由是清宁,番人赖之以安业”。
第二次远航经过及大事纪要:
永乐五年(1407)冬,郑和等统领船队,往爪哇、古里(今印度柯泽柯德)、柯枝(今印度柯钦)、暹罗(今泰国)等国。各国国王以珍宝及珍禽异兽贡献。至永乐七年(1409)夏回朝④。
△淳泥国王来华朝贡——永乐三年(1405),明成祖封淳泥国(今印度尼西亚之加里曼丹岛)王麻那惹加那乃为王。(1408),淳泥王率妃及子、弟妹、陪臣150余人来朝,献珍物。成祖隆重接待,赐宴奉天门。是年王死于会同馆(接待外宾宾馆)。成祖命以王礼葬于南京石子冈。明代以后,淳泥国王墓逐渐湮没,墓址竟不可考。直至1958年重新发现,石马、石羊、石虎、石文臣、石武将各一对,冲道碑刻都基本完整。
第三次远航经过及大事纪要:
永乐七年(1409)九月,郑和等先后出使占城、爪哇、满刺加、苏门答剌、锡兰山、小呗喃(即小葛兰,今印度柯钦南)、柯枝、古里等国。至永乐九年(1411)六回京。不久,满刺加国王及古里、柯枝、苏门答剌、阿鲁(今苏门答腊岛北岸)、彭亨(今属马来西亚)、急兰丹(马来半岛东岸)、南巫里(即南滓利今苏门答腊岛西北端)、加异勒(今印度南端)、爪哇等国使节先后来华朝贡。
△占城国王盛情欢迎——据随行远航的费信《星槎胜览》记载,永乐七年十二月,占城国王骑大象率领臣民击鼓奏乐迎接郑和使团的盛况记载:“宝船到彼,其酋长头戴三山金花冠,身披锦花手巾,臂腿四腕,俱以金镯,足穿玳瑁履,腰束八宝方带,如装塑金刚状。乘象、前后拥随番兵五百余,或执锋刃短枪,或舞皮牌,槌善鼓,吹椰笛壳筒。其部领皆乘马出郊迎接。诏赏,下象,膝行,匍匐,感沫天恩,奏贡方物。”
△锡兰山王的废立——永乐七年(1409),郑和至锡兰山国,携金银供器、彩妆织锦乡宁丝宝,旖、香炉、灯烛等,布施佛寺。而锡兰山国王贪暴不睦邻,屡邀劫往来使臣,“诸番皆苦之”。郑和船队至,被诱至国中,强索金币,并发兵5万抢劫船队。郑和得悉,即拥众回船,路已阻断,郑和语其下说:“贼大众既出,国中必虚,且谓我客军孤怯,不能有为。出其不意攻之,可以得志。”密令人由他道至船,亲率步卒2000人由间道攻其王城,一举擒获其王亚烈苦奈儿及其妻子、头目。即归,献俘于朝。廷臣请诛之,成祖施行宽大政策,赦之遣归。命礼部议择其地贤者立为王。“自是海外诸国,益服天子威德”⑤。
△建立满刺加王国——明成祖原曾在满刺加封王,赐印信,然被暹罗抢走,受降于暹罗。第二次远航期间,暹罗王遣使谢罪,而满刺加国仍未得印信。永乐七年(1409),郑和受命敕封满刺加头目为王,赐以双台银印,冠带袍服,建碑封域,遂名满刺加国,从此暹罗不敢侵扰。
永乐九年(1411),满刺加国王率妻子陪臣540余人来朝贡。明朝廷亦以盛礼款待。后又赐以海船,遣使送归其国。
△九洲山上采香——与满刺加国接壤处有九洲山,盛产沉香、黄熟香。永乐七年(1409),郑和等官兵入山采香,获6株,其径八九尺,其长八九丈,黑花细纹,香味清远,人所罕见。
第四次远航经过及大事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