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顺帝妥欢帖睦尔统治时期,政治腐败,天灾频仍,社会矛盾进一步恶化,由此而引发了农民及少数民族的反抗斗争,其中以红巾军的斗争最为重要。农民的起义和反抗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元朝的统治。在以红巾军为主体的元末农民战争中,最终推翻元朝统治,并取而代之的是朱元璋。
朱元璋(1328-1398),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太平乡孤庄村人,出身于贫苦农家。元至正四年(1344)春,淮水上游瘟疫蔓延,其父母、长兄及幼弟相继染病身亡。17岁时,朱元璋因生计所迫,入皇觉寺为僧。但此时寺庙中也已乏食,众僧无粮度日,朱元璋只好云游于江淮地区,沿路乞讨3年之久,其后又返回皇觉寺,这时,农民义军正声势浩大,定远(今属安徽)人郭子兴占据濠州(治今安徽凤阳),令元将彻里石花不敢贸然进兵。元至正十二年(1352)闰三月,朱元璋毅然出寺投奔郭子兴,被收为亲兵。之后,凡有攻伐战事,皆令朱元璋出战。朱元璋每战必胜,战功卓著,深得郭子兴的赏识,而将自己的养女嫁给他。九月,元丞相脱脱攻陷徐州(今属江苏)。义军首领赵均用,彭早住等率残部逃至濠州。郭子兴一味谦让屈己,反为赵均用等人所制。彭早住、赵均用占据濠州后,遂自称王。朱元璋对此十分不满,认为大志难图,遂于至正十三年,返回乡里招募兵士,得同乡徐达、汤和等700余人。
至正十四年(1354)七月,朱元璋率所部活动于定远、滁阳(今安徽合肥东北)一带。不久,因彭早住、赵均用等人将朱元璋所隶700余兵改属他将,朱元璋因此脱离郭子兴,仅与徐达、汤和等24人南略定远。其后,朱元璋等以设计、招降、用兵等方法,得壮士二万三千余众。定远人冯国用与其弟冯国胜率众投附朱元璋,且献计以为据金陵(今江苏南京)“定鼎”,而后命将四出,即可夺得天下。朱元璋十分赞赏,令兄弟二人参预机密决断,又以李善长为掌书记,负责筹措粮饷。
未几,彭早住、赵均用挟郭子兴前往泗州,既而彭早住中流矢身亡,赵均用更自专无忌,欲治郭子兴于死地。朱元璋闻讯,忙贿赂赵之心腹,郭子兴方脱险,率所部返回滁州,自称滁阳王。朱元璋亦率部属数万人,归属郭子兴帐下,听其号令。此时,朱元璋名声日著,郭子兴二子不满,欲以毒酒害之。谋泄,不得逞。不久,虹县(今安徽泗县)人胡大海、邓愈,怀远(今属安徽)人常遇春前来投奔,朱元璋分别用为前锋、先锋等。朱元璋用兵,军纪严明,“搜军中所掠妇女纵还家,民大悦”①。
至正十五年(1355)三月,郭子兴卒,朱元璋统领其军。其时红巾军首领刘福通拥立韩山童子韩林儿,建国号宋,改元龙凤,且传檄朱元璋,委任其为右副元帅。朱元璋认为:“大丈夫安能受制于人耶?”②只是考虑到韩林儿势力强盛,可作依靠;故仍用其年号,以令己军。
六月,朱元璋率所部渡江,攻下太平(治今安徽当涂)。十六年(1356),于采石(今安徽马鞍山东北)大败元将、中丞蛮子海牙所部,朱元璋得以在江南立足。在老儒陶安的建议下,朱元璋领兵攻陷集庆(今江苏南京),并以此为中心,向外开拓,相继攻下镇江(今属江苏)、宁国(今安徽宣城)、江阴(今属江苏)、徽州(治今安徽歙县)、池州(治今安徽贵池)、扬州(今属江苏),逐渐开辟了以集庆为中心的根据地。韩林儿的宋政权因此任命他为江南行省左丞相。
朱元璋据有集庆及周围州县之后,积极恢复和发展生产,他一面分遣儒士赴所辖州县,劝课农桑;一面以康茂才为营田使,职掌垦田稼穑、水利修复诸事,以此保证军粮储备充盈。与此同时,他注意招揽人才,复兴学校,刘基、宋濂、章溢、叶琛等人相继入金陵,拜见朱元璋,被欣然接纳,且创置礼贤馆安置这些儒士名流。他采纳皖南儒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③的建议,认真备战,从而使其根据地不断巩固和加强。
至正十九年(1359)正月,朱元璋谋取浙东行省未克之地。出兵前,朱元璋告诫诸将:“克城以武,勘乱以仁。吾此入集庆,秋毫无犯,故一举而定。每闻诸将得一城不妄杀,辄喜不自胜。夫师行如火,不戢将燎原。为将能以不杀为武,岂惟国家之利,子孙实受其福。”④严明的军纪,不仅使朱元璋的军队具有极强的战斗力,更以其秋毫无犯,深得百姓的拥护与欢迎。因而朱元璋军队所向披靡,“兵至皆下”⑤。其势力很快扩展到苏、浙、皖、赣。与篡夺南方红巾军“天完”政权,自立为“大汉”皇帝的陈友谅占据的地盘为邻。其时,陈友谅占有江西、湖广之地,一度攻陷太平州,且与张士诚合谋,进攻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企图消灭朱元璋势力。
面对陈友谅的进攻,应天府为之大震。朱元璋部将或建议先收复太平,以牵制陈友谅对应天府的进攻;或请求领兵迎击,均遭到朱元璋的拒绝。他根据陈友谅篡权后,“其将士皆离心,且政令不一”⑥的局势,决定采取诱敌深人,设伏以待的战术,派胡大海直捣信州(治今江西上饶),以牵扯其后方。令康茂才致书陈友谅,约其速来金陵。同时令常遇春设伏于石灰山,徐达布阵于南门外,杨璟屯驻于大胜港,张德胜等率水军出龙江关,他自己则于卢龙山督军。
不久,陈友谅果然统领大军进击应天府。朱元璋部将纷纷请求迎战,被朱元璋制止,他告诉众将士,待降雨后再出击。须臾,果然大雨倾注,将士们奋力厮杀,水陆夹击。陈友谅大败逃回江州(治今江西九江)。朱元璋所部乘胜收复太平,进而攻占安庆(今属安徽)、信州。陈友谅的篡权已大失人心,及其战败,原徐寿辉旧部将领乘机纷纷叛离,投奔朱元璋。
至正二十一年(1361)八月,朱元璋于江州大败陈友谅军,陈友谅沿江逃至武昌(今属湖北)。朱元璋军占据抚州(治今江西抚州西)。二十二年(1362)正月,陈友谅部属、江西行省丞相胡廷瑞献龙兴府(今江西南昌)投降。朱元璋接管此城,更名为洪都府,返回应天府时,留下邓愈领兵戍守。然而不久,降将反叛,洪都失陷,邓愈败逃应天府。
四月,徐达领兵收复洪都,派朱文正、赵德胜、邓愈率兵镇守。朱元璋在江南的势力日趋壮大,令元朝政府坐卧不安。十二月,元帝遣尚书张昶经海上至庆元,授朱元璋江西行省平章政事,企图以此收买、招抚,但遭到朱元璋的断然拒绝。
至正二十三年(1363)二月,张士诚遣其将吕珍攻安丰(今安徽寿县),杀红巾军首领刘福通。朱元璋统兵救援,击退吕珍,救出韩林儿,安置于滁州(今属安徽)。趁朱元璋北上救援之机,陈友谅赶制楼船数百艘,领兵号称60万,包围洪都府。一时间,吉安(今属江西)、无为(今属安徽)等州县相继陷落。洪都守将朱文正等率领兵士坚守城池长达85天。使朱元璋得以集结兵力,赶赴救援。陈友谅得知朱元璋亲自领兵,只得放弃围攻洪都,退至鄱阳湖迎战。双方出动水军,激烈交战,朱元璋募敢死之士,火攻陈友谅。
陈友谅中流矢身亡,其部将张定边护卫其子陈理逃奔武昌。
至正二十四年(1364)正月,朱元璋称吴王,建置百官,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常遇春、俞通海为平章政事,立其子朱标为世子。
二月,亲统大军征伐武昌,陈理投降,汉亡。随后,诸将分路征讨,平定割据南方的诸势力和红巾军。至二十五年,唯有张士诚一支势力最强的割据武装尚未剿灭。时张士诚据有南至绍兴(今属浙江),北达济宁的大片地域。朱元璋令徐达、常遇春先筹划攻取淮东。随后于高邮大战张士诚军。
至正二十六年(1366)五月,朱元璋发布《平周檄》,为消灭张士诚制造舆论。张士诚高邮战役后,南下占据平江府(今江苏苏州),并以此为都,据有富庶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朱元璋令将士先攻取张士诚外围据点,以孤立之,随即双方对峙于镇江。张士诚屡战屡败,投降元朝,封为太尉。此后,张士诚与另一支割据势力方国珍勾结,与红巾军为敌,八月,朱元璋以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20万大军征讨张士诚。十一月,包围平江府。
在进攻和平定窃据江南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同时,朱元璋亦加快政权的建设。自至正二十六年起,改筑应天城,修建新宫。设文武科取士,制定律令、礼仪、《大统历》等。吴政权已初具规模。
至元二十七年(1367)九月,朱元璋所部攻克平江府,擒张士诚。随后,大军分兵两路进攻割据浙江台、温地区的方国珍。十一月,方国珍兵败投降。逾年,元福建行省平章、占据闽中八郡的陈友定势力亦遭覆灭,福建遂得以平定。江南地区大部为朱元璋势力所据。
至二十八年(1368)正月,朱元璋于应天府即皇帝位;建国号大明,建元洪武。朱元璋即为明太祖。此时,元朝尚据有北方半壁江山;而两广、四川、云、贵及福建等地尚有割据势力。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即着手进行统一全国的大业。
朱元璋将重点放在北伐上,同时分兵平定南方诸割据势力。由徐达、常遇春率领的北伐军自正月出征,由淮水入黄河,仅用3个月的时间,平定河南、山东,进逼大都(今北京)元顺帝仓惶逃奔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八月,北伐军攻占元大都。之后为扫除元朝残余势力,北伐军继续兵进上都,元顺帝北遁,于洪武三年(1371)四月病逝,残部北退至和林(今属蒙古)。自洪武元年至十四年,大明军先后平定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经过前后20年的南征北伐,明朝终于平定各地的割据势力,消灭了元朝政权,基本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注释
①②③《明史)卷一《太祖纪一》。
④《明史)卷一三六《朱升传》。
⑤《明史》卷一《太祖纪一》。
⑥《明太祖实录》卷九。